#夏日生活打卡季#小眼哥今天没事,就和大家闲聊一下河南戏。
从小就很喜欢听我们那热闹,大气,流畅,欢快的河南地方戏曲,尤其喜爱那几个名家经典唱段。前几天没事的时候还往手机里下了几段戏,有豫剧《包青天》,《打金枝》,曲剧《李豁子离婚》。虽然都是几十年的老段子了,可是没事的时候听一会,还是能给我带来极大的心理享受。
按剧种分,河南戏曲大概有豫剧,曲剧,越调,二家弦,道情,四平调。
一、豫剧。豫剧为河南戏第一大剧种,按唱腔的发音习惯不同主要分为豫西调,豫东调,沙河调,祥符调。按流派分,主要有:
1,马派,代表人物为人称“洛阳牡丹”的马金风;
2,常派,代表人物为已故的曾为抗美援朝捐献一架飞机的常香玉;
3,唐派,代表人物为已故的唐喜成大师;
4,阎派,代表人物为曾坚决拒绝为日本人演出的阎立品;
5,牛派,代表人物为已故的牛得草大师;
6,李派,代表人物为已故的唱黑头的李斯忠大师。
7,刘派,代表人物为依然健在的刘忠河大师。
豫剧经典代表有:豫剧第一戏〈朝阳沟〉,以及〈花木兰〉,〈穆桂英挂帅〉,〈对花枪〉,〈花打朝〉,〈包青天〉,〈下陈州〉,〈包龙图坐监〉,〈三哭店〉,〈伍云昭〉,〈血溅乌纱〉,〈打金枝〉,〈秦雪梅吊孝〉,〈唐知县审诰命〉,〈抬花轿〉〈倒霉大叔的婚事〉。。。。。。太多了,都是百听不厌的精品。
二、曲剧。曲剧的力量没有豫剧雄厚和强大,主要代表人物有胡希华,马棋,张清芳,海连池,周美珍。近年来又出现了几个以杨帅学为代表的新秀也很不错。经典代表有〈卷席筒〉系列,〈寇准背靴〉,〈陈三两爬堂〉,〈李豁子离婚〉。还有很多的曲剧小调也很不错:粗俗形象的唱词,诙谐幽默的唱腔让人忍俊不禁,如〈小寡妇上坟〉。
三、越调。说起越调,我认为其影响与实力其实可以超越曲剧排第二位的。以已故的申风梅大师为代表的周口越调剧团〈现为省越调团〉曾风靡河南附近几省。他们基本以三国戏为主要品牌,经典代表有:《收姜维》,《诸葛亮吊孝》,《舌战群儒》,《诸葛亮出山》,《斩关羽》,《七擒孟获》。还有一部《李天保吊孝》名气也极大,河南人嘴里常说的“老鳖一”就出自此戏。
越调的灵魂代表申风大师(1995年已故),还是我地地道道的老乡,她出生于我们临颍县窝城乡的涂庄,离我的老家仅几里路。她妹妹叫申秀梅,曾在许昌越调剧团工作。我们这里又叫她们大梅,二梅。
四,道情。道情又被戏称为“天下第一团”,因为全国就太康县这么一个道情剧团。其唱腔跟豫剧类似,主要的特点是每句唱到最后都要把舌头卷一下,很好听。
道情的主要代表有《王金豆借粮》。记得我很小的时候,这个剧团曾到我们村子演出,引起轰动,那时我的父亲是村子的大队书记。听父亲说剧团的团长朱喜梅和几个主演一天晚上到我家找父亲商量事,还逗了正在熟睡的我玩儿。
五,四平调。四平调不是很了解,但是知道有部〈小包公〉很不错。
六,二夹弦。至于二家弦这个剧种,知道就更少了,只记得它的唱腔很与众不同,每句都要向上挑着哼一下。
河南省的戏曲事业初盛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全盛于八十年代,衰退与九十年代初。出现了很多的大家,名家,数不清的著名演员。我自觉我的嗓子也很不错,别人也说不错,可惜没能成为一名戏曲专业演员。于是只能在闲暇之余自娱自乐了。
我喜欢戏曲,也喜欢歌曲,可是我觉得歌曲与戏曲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写一部戏一般要几年,里面要有时代与历史背景,有众多的人物,有复杂的合理的故事内容。谱曲甚至比写词还重要,因为如果没有优美的旋律,再高明的演员,唱功再好的演员也不能把它演火的。
词曲完工后,还要找合适的演员排演,速度极慢,所以戏曲的效益也没有歌曲来的快。你看一般的歌曲也就几分钟吧,词有几句?曲有几行?可是一部戏没有几个小时能下来吗?有时几个小时就能完成一首歌曲,几天就能火起来。所以说戏曲被歌曲冲击地那么厉害,经济原因基本是关键。
记得上学的时候,我在宿舍里没事爱给同学唱河南戏,他们都很叫好。有时班里举行文艺晚会,我除了表演歌曲之外,有时也应同学的起哄即兴来几段河南戏。我比较喜欢的是吴心平主演的《包青天》,李斯忠主演的《包龙图坐监》,《下陈州》,唐喜成主演的《血溅乌纱》。
我认为我们的豫剧黑头比京剧黑头要好听和过瘾。黑头戏一般是包公戏,听这样荡气回肠,大气凛然的戏可以激起我们的正义感,还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
但是我最喜欢的一部确实商丘豫剧团的由刘忠河主演的那部《打金枝》。那优美的旋律,演员们熟练的游刃有余的唱功,简直让我痴迷,我经常哼唱的也是这部戏里唐代宗的唱腔。这部戏其实是有历史典故的,它发生在唐朝中末期唐代宗年代。可是我记得有次看它时,下边的电视字幕却把“唐代宗”打成了“唐太宗”三个字。唐太宗可是开朝第二代皇帝啊。要是打错了也还罢了,可惜我清楚地记得演员口中唱的也是“唐太宗”三个字。难道词作者与编剧和导演连这点历史常识也没有吗?真的是美中不足。
另外那部《三哭殿》虽然好听,但是没有教育意义:打死了人哀求几句哭一场就能免罪,国法何在?最后祝河南戏诸剧终百花齐放,河南戏再创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