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神话的特色在于“人神混融”,远古神话是否自成体系尚难考定,但从各部族原生的感生神话发展到以“帝系”为标志的华夏民族共同体神话,正体现了中国神话的基本体系及其演进建构的历史脉络。它完成于战国晚期,将政统、道统和血统合为一体,成为华夏民族共同体确立的一个重要标志。两汉之世,感生神话与帝系神话续有发展,其最大的特点是将政统、道统和血统以各种方式嵌入五行之德的德统之列,非但为帝系提供了先验的结构原则,更为各种时势政治提供理论合法性,直至魏晋已降这类活跃于政治舞台的学术渐次冷淡并重归史学之列,标志着汉语世界古典神话的终结。

上古神话三皇五帝的含义(三皇五帝感生神话总结)(1)

颛顼绝地天通

顾颉刚先生在《我的研究古史的计划》中就说“古人心中原无史实与神话的区别,到汉以后始分了开来。”但“古史辨派”的研究,更多地希望将古史与神话分开,即所谓“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历史”、“用传说的眼光去看传说”,而他们真正倾力研究的,是将古史从神话中剥离出来,而非神话本身,所以他们更多还是被归入古史研究行列。

上古神话三皇五帝的含义(三皇五帝感生神话总结)(2)

古史辨

袁珂先生被认为是上世纪中国神话研究的集大成者,他主动放弃了西方神话的体系标准,主张所谓的“广义神话”,并按照中国传统的时间线索分为“开辟篇”“黄炎篇”“尧舜篇”“羿禹篇”“夏殷篇”“周秦篇”来呈现中国神话之体系,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但他所建立的这套体系,依赖的只是“神话表述时间”而非“表述神话时间”,故其毕生贡献只是做成了一部宽泛的神话资料汇编,并没有展现出中国古典神话的发展轨迹和基本特质。

战国秦汉间编制完善的帝系神话,即以《大戴礼记》中的《五帝德》和《帝系》两篇为基本框架、以《史记》前四篇本纪为权威史学定本、以五帝三王之血统与政统为主要记述对象的完整叙事。陈连山所谓的“神圣叙事”,其核心即在此,其合理性亦仅限于此。

《史记》中的《五帝本纪》以及夏、商、周三代本纪的开端部分,可以视为这一神话体系最丰富的表述。五帝中的黄帝、颛顼和帝喾,还充满了神话色彩,像黄帝与炎帝的阪泉之战、与蚩尤的涿鹿之战、颛顼的绝地天通等,都是公认的经典神话,即便帝喾这般无甚事迹可言者,也有“生而神灵,自言其名”一类的神异品格。后二帝尧和舜,则又非常人间化,其中关于舜逃避后母迫害的故事,带有显而易见的民间传说特性,它是从《孟子》转录的,青木正儿在《尧舜传说の构成》一文里,就专门指出其中含有大量齐鲁民间传说的成分,而传说在民间文学界通常被视为是神话的弱化表达形式。《夏本纪》大部分是在讲大禹的事迹,它主要截取《尚书》之“虞夏书”篇章而成,不单有大禹治水这样的经典神话,还有与皋陶、夔等百官在虞廷一殿为臣、共襄盛世的政治神话。而《殷本纪》与《周本纪》,则分别记录了玄鸟生商、姜嫄履大人迹生弃的著名故事,也即各自祖先的感生神话。

上古神话三皇五帝的含义(三皇五帝感生神话总结)(3)

史记一百三十卷

但《史记》本意并不是要成为一本神话集,相反,司马迁非常刻意地将神话成分(所谓“不雅驯”之词)消减到了最低程度,他的目的当然是要撰著一部“成一家之言”的通史,尽管某些神话因素无法全然割弃,但总体上毫无疑问是被视为历史过程的。其中除了五帝三王依次接续而形成的政统之外,更强调了政统内部一脉相承的血统关系,即所谓“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的万世一系观。此外,从对治水之后天下太平、熙熙雍穆的描述中,从“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之类不绝于书的极端赞语中,也表达了道统的意蕴。先秦诸子中,除法家之外,儒、墨、道诸显学都是历史倒退论者,对于过去时代的完美想象,也蕴含着一种托古讽今的政治神话。故以完备的制度、高尚的道德、清明的政治为标志的远古文明黄金时代,就被儒学占据绝对地位的后世主流知识界广泛接受。

可见,这部分知识体系,既是神话的,又是历史的。上世纪神话学界有一个主流命题是“神话的历史化”,后来又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反其道而提出“历史的神话化”。

既然帝系是被后世建构出来的知识体系,那么它的建构历程又有怎样的轨迹可循呢?此间蕴含着丰富的学术命题,本文仅限于神话学范畴,认为从自为的各部族感生神话发展到建构的华夏民族共同的帝系神话,是中国古典神话发展史上最清晰的一条轨迹它代表了分散的原生神话向体系化次生神话的转折,是原始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转折,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是原始神话的终结,故本文称之为上古神话史的轴心转折。

谓感生神话,即少女感应某种神奇力量无夫而孕生下神异后代这样一类叙事形态,其神异后代通常被视为某一血缘部族的始祖。记录最早也最有代表性的感生神话,当属《诗经》中记载的商、周两族的始祖神话。《诗经·商颂》的《玄鸟》篇中“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以及《长发》篇“有娀方将,帝立子生商”,说的都是有娀氏女简狄吞玄鸟卵而生商族始祖契的感生神话。周代始祖弃的感生神话见于《诗经·大雅·生民》:

厥初生民,时维姜姬。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诞弥厥月,先生如达。不坼不副,无苗无害,以赫厥灵,上帝不宁。不康禋祀,居然生子。诞置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置之平林,会伐平林。诞置之寒冰,鸟覆翼之。鸟乃去矣,后稷呱矣。实覃实吁,厥声载路。

上古神话三皇五帝的含义(三皇五帝感生神话总结)(4)

姜嫄履大迹而生后稷

但是到了帝系神话中,以《大戴礼记》为标准,商族的始祖母简狄和周族的始祖母姜嫄分别是帝喾的次妃和元妃,于是两族的始祖契和弃也都成了帝喾的儿子,包括夏代始祖大禹,也是颛顼的后代,他们都可上溯至黄帝的血脉,从而制定出万世一系的伟大谱系。这就将神秘力量的天帝改换成了人间之帝王,也就变相否定了感生神话。但《史记》出于“厥协”和“整齐”的动机,还是在帝系神话的大框架里留存了商、周二族的感生神话,《殷本纪》中说:“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周本纪》则说“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

除了商、周两部伟大史诗之外,夏族的感生神话此时也不遑多让,而且夏、商、周三代始祖的感生神话,似乎存在着某种整齐划一的对应关系,笔者根据原文提炼出“母系族源”“野游地”“神奇受孕”“超长妊娠期”“剖坼生产”“产后神迹”六项母题,列表如下:

上古神话三皇五帝的含义(三皇五帝感生神话总结)(5)

夏、商、周三代始祖的感生神话

正是由于与生俱来的时政文化介入特质,帝系神话虽在《史记》中得到确立和阐扬,完成了由感生神话而来的轴心转折,但神话体系并未就此定局,终两汉之世,帝系神话还有许多复杂的变化。

早在《史记》成书之前的战国秦汉之际,就有两种与五行相配的五帝学说流行于世了:其一是纵向排列的邹衍“五德终始说”,其二是横向排列的“月令”五方帝系统。它们都将五行之德对应于不同的“五帝”,其中邹衍的学说尤其突出,他用五行相胜的法则来直接解释人间帝王的政统更替,使得秦始皇和汉高祖都欣然乐从。

与司马迁差不多时代的今文大儒董仲舒,鉴于汉兴以来关于汉家“德统”的争论不休(张苍等坚持水德,贾谊等主张土德),在《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篇里,较早开始用五行相生原则来排列帝系。该学说中“以《春秋》当新王”的思想,实际则是认为孔子为汉制法,从中可以感知他将道统嵌入五行德统的强烈诉求。汉武帝之后,社会上又强势流行汉家为帝尧后代,应为火德的新说,简称为“火德尧后”,这一学说集中体现于刘向、刘歆父子共同完成的《世经》之中,它根据《易·说卦》中“帝出乎震”的说法将太昊伏羲氏设为首帝,并以五行相生的法则将有史以来至于当今汉朝的帝运排列成了一个五行轮转的完整系统,详情不赘,其中突出现象是:在德统对应于政统的大前提下,又突出了德统与血统的对应关系,即以汉家“火德尧后”为例,提出了“同德统必同血统”的结构原则,天下永远由五个血统来轮流统治,而非《史记》中建构的万世一系的单一血统,难怪顾颉刚说:“《世经》之文是一元说的结束而五元说的开创。

上古神话三皇五帝的含义(三皇五帝感生神话总结)(6)

五德终始说

至此,在五行理论占据绝对优势的的基础上,德统强力支持着政统,并一定程度上也笼括了血统和道统,帝系神话于理论和实践两面似乎都更趋丰富。相比而言,感生神话就显得落寞许多。 而真正让遥远的感生神话经过结构性处理后全面复活的,则是另一种带有更强神秘性的知识体系——谶纬。先前我们知道的感生神话人物,主要是夏、商、周三代的始祖禹、契、后稷,但在谶纬中,伏羲以来的所有帝王都有了“标配”的感生神话,列举如下:

①太皞伏羲氏(木):

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庖牺。(《诗纬集证·含神雾》)

上古神话三皇五帝的含义(三皇五帝感生神话总结)(7)

华胥氏履大迹

②炎帝神农氏(火):

少典妃安登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之于常羊,生神子,人面龙颜,好耕,是为神农,始为天子。(《古微书·春秋元命包》)

③黄帝轩辕氏(土):

大电光绕北斗枢星,照郊野,感附宝而生黄帝。(《诗纬集证·含神雾》)

④少皞金天氏(金):

黄帝时,大星如虹,下流华渚,女节梦接,意感生白帝朱宣。(《古微书·春秋元命包》)

⑤颛顼高阳氏(水):

瑶光如蜺贯月,正白,感女枢,生颛顼。(《诗纬集证·含神雾》)

⑥帝喾高辛氏(木):

未见。

⑦帝尧陶唐氏(火):

尧母庆都,有名于世,盖大帝之女。生于斗维之野,常在三河之南。天大雷电,有血流润大石之中,生庆都,长大形像大帝,常有黄云覆盖之,梦食不饥。及年二十,寄伊长孺家,出观三河之首,常若有神随之者。有赤龙负图出,庆都读之,云“赤受天运”,下有图,人衣赤光,面八彩,须鬓长七尺二寸,兑上丰下,足履翼,宿署曰:“赤帝起天下宝。”奄然阴风雨,赤龙与庆都合婚有娠,龙消不见。既乳,尧貌如图表,及尧有知,庆都以图予尧。(《太平御览》卷八十引《春秋合诚图》)

上古神话三皇五帝的含义(三皇五帝感生神话总结)(8)

庆都感赤龙

⑧帝舜有虞氏(土):

握登见大虹,意感生舜于姚墟。(《七纬拾遗·河图着命》)

⑨伯禹夏后氏(金):

禹,白帝精,以星感修己,山行见流星贯昴。意感栗然,生姒戎,文命禹。(《纬攟·尚书帝命验》)

⑩商(水):

契母有娀浴于玄邱之水,睇玄鸟衔卵过而坠之,契母得而吞之,遂生契。(《古微书·诗推度炎》)

扶都见白气贯月,感黑帝生汤。(《纬攈·诗含神雾》)

上古神话三皇五帝的含义(三皇五帝感生神话总结)(9)

简狄吞玄鸟卵而生契

⑪周(木):

周本后稷,姜嫄游閟宫,其地扶桑,履大人迹而生稷。(《古微书·春秋元命苞》)

太任梦长人感己,生文王。(《纬攟·河图著命》)

孔子案録书,合观五常英人,知姬昌为苍帝精。(《纬攟·春秋感精服》)

⑫汉(火):

含始吞赤珠,刻曰“玉英生汉皇”,后赤龙感女媪,刘季兴也。(《诗纬集证·诗含神雾》)

相较于之前的感生神话,谶纬中这一系列的感生事迹,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从伏羲到汉皇都有感生神话,其间帝王排列顺序完全等同于《世经》,只是忽略了闰统;

2、最古老的玄鸟生商、大人迹生弃等依然保留,而在《子羔》篇中出现的观伊水生禹之类的神话却不被提起,可见以《子羔》为代表的禹之感生神话应该是东周以后出于体系化而模仿商、周两代创制的,并不具有持续影响力;

3.最关键的一点是,同德的感生方式必然大致相同,即“同德统必同感生”。比如木德便都是履大人迹,这显然是从姜嫄神话而来,但谶纬中特意加上“其地扶桑”的细节,扶桑为东方之木,《纬攟·春秋元命苞》说:“扶桑者,日所出,房所立,其耀盛,苍神用事,精感姜嫄,卦得震,震者动而光,故知周苍。”火德则必是感赤龙而生,这显然是将刘邦的感生神话套用到帝尧和神农身上去了;土德则为枢星与大虹,在天象上均为土属,《开元占经》九十八引《春秋纬》曰:“虹蜺者,斗之乱精也。斗者,天枢也,居中宫土位”;金德则使用“大星”(金星)和“昴星”(西方白虎之中星)水德尚黑,玄鸟生商故事正合适,还又制造出了“瑶光贯月”“白气贯月”的神迹,因为月为太阴属水

上古神话三皇五帝的含义(三皇五帝感生神话总结)(10)

4、不光如此,感生神话在一些德命中还被扩展到更多层次,这里又分两种情况:一是商、周两代,不但有始祖契、后稷,还分别让政权开端者商汤和文王也有相应的感生神话,因为别的德命都是本身即为帝王,政统与血统合一,而此契、后稷的感生仅发生于血统,故必须再及于政统。由此可见,虽然貌似同为感生神话,其实己经发生了质性的转变,原生的感生只是解释血统的,谶纬的感生则更偏重于证明政统。二是像帝尧、汉皇的感生之母本人也是感生的,而且“血”与“赤珠”也都配合了火德征兆。

此后,正如顾颉刚所说:“造伪史而至于谶纬,己到了最高点了。从此以后,人们对于古代的事实,就整理之功多而创作之业寡了。”如果我们将这里的“造伪史”改作“帝系神话”,这一论断还是可以成立的。随着东汉政局的相对稳定,政府意志强力干预到了文化领域,突出的表现就是白虎观会议,“帝亲称制临决”,形成了以《白虎通》为代表的官方定本,于诸多杂说中选取某种说法而予以固定化,比如五帝就放弃了《世经》的版本,重新回到《大戴礼记》的“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之说。此后私家著述像应劭《风俗通义》等也大体如是。

这类述而不作、弥缝前说的风气尤其表现在经学著述上,此时虽然也有许慎《五经异义》之类对今古文家风予以界分的著作,而感生神话正被视为区分今古文的一个标志。

魏晋以降,虽然这类五德终始之说仍然时时现身于朝代更替之际,但或许人们对于禅让之类的政治把戏看得太多太透彻了,知识阶层更倾向于将已有的帝系神话体系回归到较为冷静的史学范畴。其集大成者,可以西晋皇甫谧的《帝王世纪》为代表。它杂糅前此诸说,从开辟以来历数各世命历,思路与谶纬相似,又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以“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三代以降不遑多论,显然用的还是《世经》体系,却又要符合“三皇五帝”的传统格局,反而显得左支右绌。

上古神话三皇五帝的含义(三皇五帝感生神话总结)(11)

古本帝王世纪

它又要弥合感生与帝系,故其文主要是各种学说的并置罗列,我们举颛顼为例,据《初学记》转引:

帝颛顼高阳氏,黄帝之孙,昌意之子,姬姓也。母曰景仆,蜀山氏女,为昌意正妃,谓之女枢。金天氏之末,瑶光之星贯月如虹,感女枢幽房之宫,生颛顼于若水。首戴干戈,有圣德。父昌意虽黄帝之嫡,以德劣,降居若水为诸侯。及颛顼,生十年而佐少昊,十二而冠,二十年而登帝位,平九黎之乱,以水承金,位在北方,主冬。以水事纪官,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北正黎司地以属民,于是民神不杂,万物有序。始都穷桑,后徙商丘,命飞龙效八风之音,作乐五英,以祭上帝。纳胜坟氏女娽,生老童,有才子八人,号八凯。颛顼在位七十八年,九十八岁,岁在鹑火而崩。葬东郡顿丘广阳里。

这里说五帝皆姬姓为同血缘,显然采自《大戴礼记》;“蜀山氏女”出《五帝本纪》;“瑶光之星贯月如虹,感女枢幽房之宫”等等则用谶纬感生神话;至于“父昌意虽黄帝之嫡,以德劣,降居若水为诸侯”之类,则系为《五帝本纪》寻找合理主义的理由;其余关于都城、音乐、年数、葬地、分野等等叙述,也不过是求全的拼图而己。而其中自相矛盾、扞格难通之处比比,可见它已不像前此经学、子学那样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原则,它只是一部史学资料集,难怪被《两唐书》置于“杂史”类别了,之后的《路史》、《绎史》之类大抵如此!

故两汉之后,以《帝王世纪》为标杆,代表了中国汉语古典神话的终结。

参考资料

《古史辨》顾颉刚

《史记》司马迁

《纬书集成》日本学者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辑

《帝王世纪》皇甫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