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青华路37号,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240余首。唐末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扩建。
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 “安史之乱”,携家带口由陇右 (今甘肃省南部)入蜀辗转来到成都。公元760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公元761年春天,茅屋落成,称 “成都草堂”。他的诗“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狂夫》)中提到的便是成都草堂。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因曾被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之衔,而又被称做杜工部。
正门是杜甫草堂主体纪念建筑群中轴线上的第一重建筑。正门匾额“草堂”二字系清代康熙皇帝的十七子、雍正皇帝的弟弟果亲王允礼所题,门两侧还悬挂有一副对联“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出自杜诗《怀锦水居止二首》,这两句诗十分准确地点明了当年草堂的地理方位,也正是今日草堂所处的位置。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在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扩建,已演变成一处集纪念祠堂格局和诗人旧居风貌为一体,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的著名文化圣地。草堂完整保留着清代嘉庆重建时的格局,园林是非常独特的“混合式”中国古典园林。
从正门进入后,大廨、诗史堂、工部祠三座主要建筑物由南至北依次排列于中轴线上。
工部祠的东北部,是少陵碑亭和大诗人当年的茅屋故居,茅屋以东是盆景园,往南依次是浣花祠、花径、大雅堂和靠近南门的草堂陈列室。
因杜甫曾作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工郎,故称杜工部,祠由此得名。祠堂一屋三楹,封山亮柱,高台石阶,花窗格门,肃穆庄重。
少陵草堂。碑亭背靠荷花池,周围为生机盎然的花草竹木所环抱、掩映,景色秀雅宜人。
少陵碑亭是杜甫草堂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它是一座以茅草作顶的亭子,内树有一石碑,镌刻“少陵草堂”四个大字,笔力浑厚,笔姿秀润,是果亲王允礼所书。
茅屋故居,依据杜诗描写和明代格局于1997年恢复重建,是杜甫草堂的标志性景观。 川西民居式的茅屋正中为堂屋,左右为卧室,东头为厨房。每一间房都入进了相应的家具,桌椅、石磨、水缸等,重现了诗人故居的田园风貌。 周边溪流环抱,绿树成荫,营造出浓厚的诗意氛围,也能体会到郊野情趣。
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果亲王送达赖进藏,经过成都,特拜谒草堂,留下此手迹。此景点是馆最具代表性的景点之一,人们常常将其作为茅屋的象征。
明嘉靖末年,明人曾在工部祠院内修建草亭,题名为“乾坤――草堂”,其用意在于象征当年杜甫草堂的茅屋,以纪念诗圣。此举前已述及。今之碑亭亦用茅草作顶,故人们将其作为当年草堂茅屋的象征,常在那儿顶礼膜拜,摄影留念。.
杜甫草堂景区中还是有很多值得欣赏的地方,只要你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那么好的景物你都会尽收眼底。
当年杜甫的茅屋前,有一条两旁栽满花木的小径,他在诗中曾写到:“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今天的花径,是连接杜甫草堂纪念建筑群与原草堂寺的一条红墙夹道小径。
花径尽头是“草堂影壁”,清末四川劝业道道尹周善培用青花碎瓷镶嵌的“草堂”二字于此,数度毁损又几经修复。
“草堂影壁”
1958年3月7日下午3时过,毛泽东同志在当时的省委书记李井泉等人陪同下,事先没打招呼,就来到草堂游览。他先被影壁上“草堂”两个醒目的大字吸引,伫立良久。新华社记者侯波摄下了这个镜头。
1958年3月7日下午毛泽东主席游览草堂。
1958年3月7日下午毛泽东主席游览草堂。
1958年3月7日下午毛主席视察草堂时,曾对着这两个字久久凝视。作为草堂标志之一,来往游人多在这里摄影留念。新华社记者侯波摄下了这个镜头。
大雅堂原是草堂寺的大雄宝殿,因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的《大雅堂记》而名。
门上匾额“大雅堂”三个字是集的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字。大雅堂内陈列着迄今为止国内最大面积的大型彩釉镶嵌磨漆壁画和12尊历代著名诗人雕塑,形象地展示了杜甫生平和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史。
草堂书院肩负着普及以杜甫文化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草堂书院图书馆共有30000余册馆藏资料,藏书以文学类、诗歌类为主,齐全的精刻本、手抄本和外译本杜诗更是全球仅有。
游览杜甫草堂的人并不多,相比于武侯祠的人流如织,我更喜欢杜甫草堂,因为有江南园林的味道,一个“雅”字令我心醉,一个“静”字令我向往。特别是 “花径” 、 “盆景园·书法木刻廊” 、“杜诗书法石刻碑廊”最是令人流连,如果是一个人游赏,也许我在里面可以待一天,细细品味草堂之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