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峨眉马前死”形象地阐述出了叛乱中李隆基的无奈,无奈于霍乱时期、无奈于杨玉环的美貌;同时“花钿委地无人收”刻画出了死后凄惨之境和她的死令诸多士卒及百姓大快的隐意,正是有李隆基的出逃、杨贵妃的薨,唐朝安史之乱进入到高峰时期。
安史指以安禄山、史思明为主的一场大规模叛变,此次叛变是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令百姓长时陷入苦厄、经济全面萎缩、分地割据严重,最后由唐代宗结束了这历时七年两个多月的混乱,而其平定之手段众说纷纭。
内藏墙头草,外驻强劲敌
秋瑾利用“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将战乱时期之国处于内忧外患的场景描绘得淋漓尽致,与此同位之唐朝更饱受此苦。李隆基晚年贪恋歌舞、笙乐且朝廷奸佞当道导致叛兵攻至长安才相信安禄山叛变的事实,从此国朝陷入内有奸臣小人、猜疑鹊起,外患安史之猛攻、之豺狼虎豹,幸得回梗之援才得以还之安宁。
1.顺势而起之内讧
古有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还朝廷之无猜疑而导致的分崩离析状态,然纵观整个古朝乃至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数月里“疑心”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它的背后所隐藏的便是足以毁掉一个朝代、一个朝廷、一个盛世的内讧。
安史之乱历时长达七年之久其中百姓的无奈与苦难是身处于繁华、科技、谐和的我们无法感同身受的,更甚于在这一黑暗岁月中臣子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在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杀后史思明被要求返回范阳驻守,而范阳是安禄山的窝点,因此其中金银珠宝堆砌如山,这是史思明决定叛变的原因之一。
另一因是不想继续受制于安庆绪进而降于大唐,不料事事难预,史思明再次叛出大唐却被其子史朝义所迫害,引得军中将士离心、疑心,顺从当时之势臣子内讧不断攀升,以至于有田承嗣奉莫州与朝义之母和妻儿于大唐归降、有史朝义逃归家却无奈李怀仙献范阳以叛出,进而有史朝义走投无路自缢于林中结束了这梦魇般的烽火时段,然这一切皆归于内部令人心寒的内讧。
2.败于盟友
有诗称“所用皆鹰腾,破敌过箭疾”,意在称赞回纥兵的战斗力之强劲也指出了回鹘作为结盟者其势如破竹之势,且在安史之乱中回梗作为大唐的盟友给予了应有的援助,据《新唐书》记载于安史混乱中回纥曾四次出兵援助于大唐,其中包括安史的平定,但结盟往往是建立于利益之上的,哪怕是强悍的回纥也同是如此。
面对肃宗提出的“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回纥”条件下回纥全力援助收复洛阳、长安,甚有在唐代宗继位后回纥出兵加速了安史的平叛,但结盟亦并非全因利益,更有盟友对郭子仪、仆固、怀恩等人的敬仰之情。
故在史朝义挑拨回纥与大唐之间关系时,虽被诱导却及时醒悟回归大唐一路斩杀史朝义部队,逼得自缢于唐代宗时期结束这场历时之久、坎坷、噩梦的乱战,叛贼不仅败于军事力量,更败于低估了“盟友”二字表面之后所隐藏的情。
缘起于人,缘灭在人
缘起缘灭,何以寻由,寻之未果,且看今朝岁月流,流于历史的长河中探安史缘灭。安史之乱缘于唐玄宗的沉念、奸臣之当道、国戚的重权其本质在于人的选择,而缘灭于敌方内部人心猜忌、大唐强兵追攻、主将领兵之智其深追为人心之选择,方知人便是这场烽火的主角,主角之残骸警后辈亦为他们铺下层层垫脚石。
1.枯骨下生出的伟绩
我们从虚空中来,每个人都抱有不同的理念,有的念善、有的贪恶,从而便有人于枯骨之后依旧生出伟绩载入青史或影响后世之人的作战,则便有人永坠尘埃遭人唾弃。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战役——安史之乱其经济、人力、政治上的损耗估量是足以令人瞪大双目的,而就最终战役的结束而言功绩来源之一可归因于前人。
战乱高峰时期马嵬兵变,历史对他的评价为“一场有计划的兵变”且就后期发展朝向也证实了这一评价,马嵬坡下陈玄礼等人兵变杀奸佞杨国忠、高力士联合他人缢杀杨贵妃,这一举动大大鼓舞了士气随即战争进入真正的实力同时为后续之战乃至平定提供了一个较为干净的朝廷。
于肃宗在位时代宗就已以兵马元帅的称号带领诸多将士成功收复了洛阳和长安,如此一来在后期的讨伐中不必再担忧着这两座较大及重要城池的外流,这得益于前人们对当时形势的正确判断为而后的平定减少了一项决策和军力,死去的人不是就不再有何留念或功绩所言,恰恰相反的是他们的贡献为后世的强大和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伟绩,是想青史长存的人。
2.怀才而遇之人造就的凯旋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是诗人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感,而这与之李光弼成为了鲜明的对比,于肃宗继位后任命了郭子仪,此时李光弼在他的引荐下同朝为官并同一起出战击败史思明收复河北一带。
而后有代宗继位同怀恩、仆固一起追击史朝义一路披荆斩棘,最后完美平复战乱,这所有的功绩其主要是源于怀才有遇,在正确的时间里碰见了慧眼识人的郭子仪,带领着军队从长久的苦难中解脱出来,以至于在史论中一直都有李光弼的功劳高于郭子仪的说法。
结语
一曲终,人已散,留,仿佛“历史”便是最契合的例子。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的叛变是蓄谋已久、规模之大的,在最初乃至中期军队实力都是强劲的从而有鸠占鹊巢入住长安之凄美、贵妃与隆基离别于马嵬之悲哀,奈何行军战事最难于“人心”也成就于“人心”,以致于后期子弑父令将士寒心无心从战、臣子多疑愿携城归降,最终安史之乱平定于疑心之下,却也意在告诫团结永远比猜疑可靠,历史长河中数次的篡位与谋权便是最好的证人。
参考文献:1、《安史之乱》
2、《旧唐书•回纥传》
3、《新唐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