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挑战赛#

奔赴西藏军营

吴海深

再过几天,就是我奔赴军营、踏上人生新征程的日子了,那是1977年1月13日(46年前),我与当时的170多名新战友,一同来到上海天目路上的北火车站(现已拆除),乘上了北去的绿皮硬座火车,负责我们30名小兵(15至17岁)接兵任务的是孙副连长(武汉人)、团部参谋姓名忘了(北京人,只知道他曾参加过西藏军区篮球队)和李代荣排长(四川人)。后来了解到他们都是来自西藏空军706部队的。

南京到青海总共经过了几年的变化 我们从上海到南京(1)

这天来车站送行的人不少,可能因为我们是小年龄兵的缘故,许多战友的父母亲也来了,当火车启动的一刹那,我看到了母亲们都流下了眼泪,包括我的母亲。 告别了父母、家乡后,列车一路北上,李排长笑呵呵地对大家说:我们列车的终点站是青海的西宁市。听到此话,有人不屑的笑着,有的则如同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们不是到成都军区空八军当兵吗?应该去四川,怎么会跑到青海去?”。

终于第一个军供站,南京到了,晚餐是米饭 小肉白菜饨粉条,这一顿大家吃的都很香。接下来进入了安徽的蚌埠、到河南后又穿越陕西境内,而后又进入了甘肃,这时我们的军列己走了四天三夜了(由于一路上要给正常列车让道)。

西北的冰天雪地着实让我们领略到了北方的寒冷,当列车行驶到甘肃定西的一个小站时,我经历了一次惊险的一幕:这天凌晨大约4点左右,车靠站后,由于暴冷我突感不适急于上厕所,但火车厕所已关闭,此时,我顾不了那么多了跳下火车(列车停站约2分钟)找个草丛就地解决,就在火车启动的瞬间,我提起裤子飞奔着上了火车(事后想想,如果火车真开走了,黑灯瞎火的找谁啊)。

历经四天四夜的日夜兼程,我们终于来到了西宁,来到了踏入军营后的第一个宿营地一一青海省西宁市军供站(原西北军伐马步芳公馆)。在这里我们与来自安徽六安、甘肃武威的战友会合,开始了新兵团的军训生活。

当天,在连里召开的军人大会上,我被选为“革命军人委员会委员”,会上连队干部正式宣布:我们新兵集训后,将被分配到西藏空军拉指所属各部队。至此,“进藏”的所谓玩笑话就此成真!应该说,当时大家的心情还是较复杂的,因为对西藏的印象只是偶尔耳有所闻,可以说是一无所知,面对如此神秘的地方,我们中间有的战友还是比较紧张的,当然也不乏一些显得很淡定的战友:既然己当兵了,到哪都一样!。

西宁的军训开始了,第一周,一切正常,食堂的大馒头一顿可吃三、四个,但连续几周的莲花白、大萝卜,大家的饭量普遍下降至一顿只吃一到两个了,总算熬到要过年了,当听说除夕加餐4菜其中还有红烧肉时(2月17日,也是我们西宁集训整一个月),每个战友都非常期待……。

然而,晚餐哨响当我们照例在大院集合,每个班派两人去食堂领回菜后,我们全班10个人围成一圈、蹲在地上(没有餐桌),摆着4个铁碗,每个碗里有半小碗菜时,我们傻眼了,这就是我们的年夜饭啊?望着这四个小碗,我们中间有感到委屈的,也有个别流泪的……这些变化都没能逃过接兵干部们的眼睛,这天晩上,干部们分别来到我们身边,与我们拉家常、讲传统,特别是讲到18军进藏时的艰苦生活奋斗史,一幕幕感人的情景,一桩桩催人泪下的动人故事,前辈们不怕艰苦、不怕牺牲,自强不息、赤心报国的西藏军人特有的家国情怀,深深地感染着我们,也为我们如何面对将来可能会遇到的各种困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在日常生活训练中,干部老兵们言传身教,和我们同吃同住,这更加坚定了我们向西藏进军、与前辈们一起建设西藏、保卫西藏的信心和决心!也对我们尽快适应西藏部队的生活和训练,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慢慢的那种神秘、紧张的感觉变成了愈来愈想去西藏看看,看看那里的人民,看看那里的山水,看看那里的风光……

南京到青海总共经过了几年的变化 我们从上海到南京(2)

(本文插图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吴海深:1960年1月生 出生地:上海市虹口区 大学文化 1976年12月入伍。西藏空军日喀则场站通信报务员,1980年5月退伍。任上海五汽冠忠有限公司、巴士集团第五公司党委委员,党委办公室及总经理办公室主任,部门党组织书记,高级政工师。曾在《文汇报》《支部生活》《城市公交研究》和《上海建设交通政工研究》等报刊杂志上多次发表长篇通讯、理论研讨论文。

南京到青海总共经过了几年的变化 我们从上海到南京(3)

作者:吴海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