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学”随着综艺《中餐厅》已经火了一段时间。最近,刷了一天关于“明学”的讨论,书评君终于能把“HXM”(姓名缩写)、“绿大暗”(对应黄、小、明)和“黄晓明”三字画等号。

在很多观众眼中,食物并非第三季《中餐厅》的主角。美食文化普及综艺化身职场生存节目,“黄·霸总·晓明”携手明星、大厨合伙人上演招牌式煽情“互撕”大戏,黄晓明本人更是因为一系列“明学”语录霸占热搜数天之久,并开启了全网模仿狂潮。

一时间,“明人明言”攻占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谁都能立马对出“我不要你觉得”的下联,是“我只要我觉得”。

有趣的是,身边人倒是挺多对“明学”不以为意的人:“黄晓明算什么?我爸比他厉害多了。”“黄晓明那些话我太熟悉了,我家那边的男性都那样说话。”在最近公开的《中餐厅》花絮中,面对黄晓明无意义的唠叨,王俊凯被逼的开始说重庆方言,杨紫听罢无奈:“晓明哥的性格跟我爸很像……”

黄晓明和他现在的样子(我爸比他厉害多了)(1)

▲《中餐厅》花絮画面:面对黄晓明的“唠叨”,杨紫和王俊凯表情无奈。

遍地开花的“明学”嘲讽与讨论,嘲笑了晓明黑历史,分析了“油腻”,分析了“大男子主义”,整理了女明星们针对黄晓明的“去油指南”。

但对于我们身边的“明学”,一味的嘲讽显得并不那么得体。我们该如何看待网络“明学”狂欢?我们该如何面对身边的“明学”?戏谑式的去深刻化的狂欢虽然快乐,但我们终将要学会面对人际交往的复杂现实。

两种话语

网络戏谑反讽与严肃讨论

“明学”的承载者“黄晓明”,早先已是网络讨论中知名的“油腻”符号——我很帅,我很man,我要让你真切感受到、并认可我真的又帅又man。但《中餐厅》讨论语境下诞生的“明学”,挑起了广大职场员工、女性和后辈的共同反感:这不就是我那自我膨胀、热衷压制他人的霸总领导、男友、老公、长辈……“黄晓明”已经成为了以上种种令人“火大”的特质的聚合符号。

节目中的黄晓明并非一无是处,后期听进去他人意见的黄店长“含明率”有明显下降,却在各种“明学”搞笑剪辑中成为大众情绪的靶子。

黄晓明和他现在的样子(我爸比他厉害多了)(2)

▲“明学”语录之一:我不管有几套,全部做完,听我的。

“明学”衍生的一系列吐槽名词,包括“含明量”“含明率”“绿大暗”都有先例可循,前者有咪蒙流行之时的“含咪率”,后者有高晓松自嘲的“矮大紧”。这种网络造词法褒贬含义随语境而定,但都具有戏谑性质。

它们与“明学”语录一样具有非一般的魔性,席卷了所有人。就像“六学”走红之时大规模重复的“文体两开花”,我们通过“复读”和“玩梗”,制造狂欢和群体认同。

无论是“六学”还是“明学”,都有评论指出其批判层面的网络犬儒主义——对秩序和伪善的痛恨和幻灭,导致个体积怨许久,最终通过插科打诨的群体讽刺,来疏解内心的不满。重复的“玩梗”是一场并无多少艺术性可言的当代“网络波普”,戏谑式的群体玩梗垄断了网络表达,在情绪的调动之下,疯狂的“重复”将真实的问题掩盖。

澎湃思想市场在“六学”评论中将这种网络狂欢形容为“现代性极强的先锋诗”,作者认为我们缺少一种更具真诚的严肃表达,这种观点在“明学”批判讨论中同样存在——“在无赖的戏谑与真正的批判之间仅有一线之隔。而至今我们尚未能找到一条确切的通路,使我们得以越过这一线之隔。”

这种评价在“明学”玩梗主体面前,大概会觉得“过分认真”。戏谑表达并非严肃话语空间的真正阻碍者,因为玩梗群体并没有真正想去挑战现实生活中的“明学”,开拓严肃讨论并不是他们的义务,他们也许只想在网络的伪平等匿名空间中呵呵一笑,为自己积蓄能量去应对“明学家长”、“明学老板”的压力。

黄晓明和他现在的样子(我爸比他厉害多了)(3)

阻碍大众严肃讨论的,是现实中巨大的人际无奈。被束缚的下位者无处发泄,了解背后的本质不如停留于讽刺现象来得痛快。

有乐观的解读者认为,这种“去深刻化”的思考模式代表了互联网思维,它让我们更聚焦当下,更聚焦现象,回到真正困扰我们的“明学”个体,而不是背后与生活距离过于遥远的哲学背景。但这种解读本身也存在漏洞,聚焦问题的结果,竟然是放弃解决问题本身。

双方是两类截然不同话语的支持者,这种对立的僵持或许不会有最终的结果。二者的矛盾本质是对现实问题解决期待的不同。两类话语的存在也提示我们去思考解决人际无奈的真实途径。现实中难以与“黄晓明”们保持沟通平等,我们会如何选择相处方式?

五类策略

从逆来顺受,到以“明”抗“明”

梁文道在他的节目《八分》中讨论“明学”流行,提到“明学”的存在非常“不中国”。黄晓明在综艺中对其他人的工作指手画脚,是一种膨胀的个人主义。但如果纳入权力分析视角,不难分析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明学”为何存在。

与“明学”共处,对于个体来说是一个相当无奈的选择。华裔女星刘玉玲近期一段采访走红网络,她会存一笔“备用金”(F Money),当别人让她不爽的时候,果断辞职走人。可不是所有人都能拥有辞职自由,选择领导的自由,乃至选择家人的自由……生活中充满了对抗和妥协,具化的个体,会如何选择?

策略1:鸵鸟式:最省心的生存战术

《中餐厅》中最让人有共鸣感的,大概是镜头最少的两个空降实习生。通过《声入人心》走进大众视野的仝卓、高天鹤,因为节目设定自动比其他合伙人矮一头:差额实习,三天实习期,二选一。

黄晓明和他现在的样子(我爸比他厉害多了)(4)

▲《戈登·拉姆齐终极烹饪教程》(Gordon Ramsay's Ultimate Cookery C

《中餐厅》的生存竞技不像“地狱厨神”戈登·拉姆齐的节目那样露骨,但模糊的竞争规则让两个实习生看上去都比较拘谨。

职场新人大概都能从他们俩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生怕表现得不够积极,行李没收拾好就去厨房帮工;领导的负面情绪一律吸收消化,勤恳干活少说话;即便如此还要承受听上去不那么舒服的评价:“你们也就第一天能这么勤奋。”

黄晓明和他现在的样子(我爸比他厉害多了)(5)

▲实习生高天鹤和仝卓。

到了第三天,紧张工作节奏有所缓和,实习生向秦海璐说起昨天后厨着急忙慌之时她吼了他们。秦海璐无法接受自己竟然情绪化地指使实习生做事,流泪对二人说她也不知道自己怎么会变成那个样子。

问题不在于情绪,而在于实习生为了生存无法反抗。这在僵化的科层制组织中体现得更为明显。马克思·韦伯认可的现代科层制的创设初衷,是希望专业素养能够替代个人忠诚,权力和职位只附属于职位而非个人,但事与愿违的是,只要存在权力级差,只要上位者能影响下位者的前途乃至生存,下位者并没有多少周旋空间。

在不平等的氛围之下,面对“黄晓明”,首先要保住生存的个体,大概率会采用省心的“鸵鸟式”策略,逆来顺受努力完成领导交代的任务,毕竟组织理性无论如何都不会排斥要求少、会干活的人。

“社会科学家对科层制结构和动态研究的浓厚兴趣有许多来源。最显著的来源,是现代社会中大规模正式组织的空前发展。在那些组织中,如果要达到组织目标就要发展等级制度。”

策略2:游击式 依靠匿名网络提供的空间

“明学”爆火之后,《中餐厅》节目组也借梗造势,在近期更新中剪辑了一段“官方明学”。杨紫和王俊凯在黄晓明不在的场合,开展“明言”battle:“你有错,你有错,你也有错,归根结底都是我的错。”“我还有十分钟马上到,你们十分钟后上来拿东西好吗?(模仿黄晓明)晓明哥你在哪?我,我可能还有十五分钟。”

“官方明学”末尾,王俊凯笑着对着摄像师说:“你们要是敢把这段录像放出去,你们就‘死’定了,知道吗?”

虽然同为合伙人,但杨紫和王俊凯因为是店员且辈分较小,不能直接反抗黄晓明的家长式指令和教导,当黄晓明在未婚店员面前提到二人也未婚,两个人像现实生活中不敢与家长正面反抗的孩子一样逃走了。因此双方之间仍然存在隐形的权力差,难以当面对抗。

于是杨紫和王俊凯采用模仿戏谑的方式进行反抗,与如今的网络模仿游戏颇为相似。这是一种在匿名空间中才能生存的游击式反抗,与矛盾现场有距离的隐私空间制造了安全感。

杨紫和王俊凯的吐槽,如果“明学”不火说不定不会剪辑出来,而网络中的匿名吐槽,吐槽的具体对象也化身统一的、抽象的“明学”。

匿名隐去了彼此的身份,每个初始ID在网络世界中都是平等的。但吐槽之余,现实问题依然存在。

策略3:绕指柔 既要情商高,也要底气足

几位嘉宾中,秦海璐是唯一一个与黄晓明多次发生正面对抗的合伙人。因为手握“财政大权”,她的地位并没有比店长低几分。

在与黄晓明交谈的过程中,秦海璐分析了每个人与店长发生冲突的初衷,她自己需要保证收支平衡无法容忍花钱大手大脚;林大厨只想好好做菜,保证菜的质量不给中餐丢脸。这场谈话之后,黄晓明逐渐收敛了对后厨的控制欲,给主厨更自由的发挥空间。“绕指柔”式的直接反抗,既给对方台阶下,也解决了现实存在的问题。

黄晓明和他现在的样子(我爸比他厉害多了)(6)

▲秦海璐在节目中经常与黄晓明爆发直接冲突。不过这场平和的私下谈话,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主厨与店长的矛盾。

网络讨论中,有人用段子的方式呈现了其他明星会如何抵抗“明学”。

当黄晓明又在跟外国人尬聊、送东西:“哎哟喂又送,干脆把这张桌子打包送了得了。”“练英语角呢,万丈高楼平地起,口语练习看这里。”

当黄晓明又在干扰后厨工作:“像唐僧一样,想拿绳子把他绑了。”“我们是合家欢节目不能这样,你可以拿绳子溜溜他。”

——来自豆瓣用户@看什么看

好笑的段子,总归是段子。以上场景可成为“绕指柔”策略的前奏,但后续发力需要更高的人际交往情商——制造轻松诙谐的氛围后,要让对方接受自己问题的存在。而这种调侃式矛盾化解,也需要平等对话的前提。

“绕指柔”应对“明学”的难度极大,它需要在矛盾现场缓解冲突。既需要情商高,洞察矛盾的根本原因,也要以让对方舒服的方式表达诉求;更需要底气足,有跟上位者叫板的资本。

策略4:青出于蓝 “油腻”恒久远,代代永流传

最后这种策略,在节目中并没有对应者,但在生活中并不鲜见。“领导说的是。”“领导想得真周到。”“领导不愧是领导。”领导“油腻”待我,我便“油腻”对之,真心最廉价,套路得人心。

这种拍马屁、假仗义的油腻套路,几百年来并没有多大实质上的更新。

黄晓明和他现在的样子(我爸比他厉害多了)(7)

▲《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故事。

《儒林外史》中拍马屁的胡屠夫,在女婿范进中举前后判若两人;契诃夫笔下的“变色龙”,看主人身份识“狗”;在《脱口秀大会》中,李诞曾吐槽如果恶毒皇后把只会说真话的魔镜放娱乐圈,一天得碎八回……前倨后恭的姿态变化,只看对方能给自己的未来提供多少可利用的资源。

“明学”霸总便在这样的文化传递过程中,不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策略5:以“明”抗“明” 我也要“我觉得”

网络讨论中衍生了一种特别的“明学”应对方式:以“明”抗“明”。它不同于文化接受式的“油腻处之”,是一种带有反抗色彩的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当领导或者网络杠精说出“我觉得……”你是不是特别想回一嘴“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嘴巴上讽刺黄晓明的人们,其实更想在生活中的“黄晓明”面前当一回“黄晓明”。如果没有这一层心理,“我要我觉得”也许不会如此流行。

这是一种嘴硬的“胜负欲”。被压抑的个体在网络中挣脱了传统人际关系,渴望享受无需节制的表达快感。然而再往深处追问,如何应对“明学”的问题又回到了前文描述策略时反复提及的权力问题。也许个体能通过“以明抗明”的网络反抗,意识到社会文化对极度个人主义式膨胀的排斥,在未来成为上位者后,有意识地避免成为“黄晓明”。

但如果不能保证沟通者的地位平等,这种有意识的自我收敛,能不能杜绝“明学”传承,还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就像秦海璐后来再怎么后悔,她还是在情绪不受控的时刻,对《中餐厅》中的实习生颐指气使。

“我不大明白,我怎么会变成那样?”秦海璐事后的自我诘问,应该被写在考究的纸张上,郑重地送给每一个认为一切都理所当然的“黄晓明”们。

黄晓明和他现在的样子(我爸比他厉害多了)(8)

▲《中餐厅》秦海璐画面。

文/榕小崧 编辑 西西 校对 翟永军

值班编辑 花木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