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草色风烟

所谓的风流

古来“风流”二字无不被人向往,寻常人便是与“风流”扯不上什么干系,单是看到与这二字沾边的人事,也能浮想联翩,生出几分享受的安逸与审美的愉悦。君不见《金瓶梅》中,未曾着墨多少描绘潘金莲的容止,只用了一句“从上往下看,风流往下走。从下往上看,风流往上走。”的朦胧笔法,一个美貌明艳的少妇立时跃然纸上,引人同西门庆一般怦然心动。可见,“风流”二字在中国文化中的份量,以及所能营造的气场是多么强大。

唐伯虎的一生情况(真实的风流才子唐伯虎)(1)

所谓“风流”通常与放浪形骸、才华横溢为邻,其间不免还要夹杂些莺莺燕燕的暧昧情事,主人公最好再有倾城之貌,偏偏风骨,便可齐全,于这二字当之无愧。于是乎,大家说起“风流”,无不是面带八卦羡艳之色,身不能至,心向往之。这大约就是“神往”最好的解释!

东隅之失,收之桑榆。

他怀着忧愤的绝望游历全国,寄望于名山大川能为自己受伤的心抚平伤痛,但当他游历了九个月回到故乡之时,等待他的却是继妻的吵闹与和离。先被官场拒之门外,又被妻子抛弃,内外交困之下,他纵酒浇愁,寄情书画自娱,靠卖文鬻画为生,想以淡泊名利专事读书聊此残生,也正是在这个阶段,他的书画造诣突飞猛进。

很多人都以为唐伯虎最擅长画的是美人图,甚至连明代中晚期流行于民间的春宫图,也推唐伯虎为各种圣手。其实唐伯虎画得最多也最有造诣的是山水画,而非美人图。

史载唐伯虎“远攻李唐,近交沈周。”,说的便是唐伯虎独具一格的山水画作品,以及他从事书画创作的历程。早年他主要是以山水画为主,先是从吴门画派创始人沈周,中年法著名画家周臣。沈周以元人画为宗,周臣则以南宋院画未师。唐伯虎博采二人之长,融入自身特点,从而在技法和画风上青出于蓝。他既继承了吴门画派的笔墨细秀,布局疏朗,又兼具了雄伟险峻的特点,化胸中对名山大川的浑厚之气为潇洒,风骨崎峭,将南北画派及送人严谨的风格完美的相结合,自成一家。而唐伯虎的人物画多以美人为主,画风严格继承了南宋宫廷院画遗风,主要以明眸、皓齿、红颜、粉颊,工笔重彩和“三白法”为主要画法,线条劲细,敷色华丽明艳,还喜欢将宋代李公麟行云流水和颜辉的折芦描参合使用,笔墨流动爽利,转笔方劲,画风简逸高雅,生动活泼,从另一个方面展现了其扎实的写生功底。

唐伯虎一生融合了南北画派,引文入画,将书画有机结合,并将书法的运笔应用于绘画,为中国的传统绘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风格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明代晚期的小品画创作。

人们常说“人如其画,画如其人。”说的便是艺术作品的创作成就通常与创作者的人生经验和阅历紧密相连。唐伯虎自然也不例外。36的唐伯虎用多年卖文鬻画的积蓄在姑苏城北的桃花坞建了一座清雅的家园,以度其清狂的生活。因其酷爱桃花,于是命名为“桃花庵”,自号“桃花庵主”,并作歌道:“桃花五千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在花下眠……”

跳水的人生

“日般饮其中,客来便共饮,去不问,醉便颓寝。”的神仙日子过了没多久,明正德九年,一个人的到来打破了唐伯虎恣意的生活。这个人便是宁王朱宸濠的使者。此来的目的是为了代表宁王重金聘请唐伯虎去江西南昌为宁王做幕僚。时年44岁的唐伯虎迎来了建功立业的好机会。

放浪半辈子的唐伯虎在这个机会面前收起了原先的清狂,将内心深处对仕途的渴望释放了出来,毫不犹豫的跟着宁王的使者踏上了人生的另外一个转折点。

上天与唐伯虎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放在唐伯虎面前的不是步入仕途的机会,而是株连九族的陷阱——宁王朱宸濠之所以聘请他做幕僚,是因为久慕其盛名,要拉他入伙,起兵谋反,共图霸业。

宁王亮出了底牌,唐伯虎也看到了底牌,想要抽身是不可能了,除了成为死人把秘密留在南昌,唐伯虎只剩下了一条路——装疯。装疯这招是古来多少仁人志士为了保命总结的经验,需要极其强悍的忍耐力和高超的演技,才能瞒天过海,遇难呈祥。事实证明,唐伯虎的演技也很扎实,不惑之年的他本着一脱到底的“献身”精神,在南昌公众场合“佯狂使酒,露其丑秽”(又说是“裸奔”),令宁王朱宸濠颜面无存,只好将其“放还”。

唐伯虎总算是脱身回到了故乡,回到了那个一度令他清闲逍遥的桃花庵中。虽然宁王之乱最终为王守仁所平定,唐伯虎也免除了杀身之祸,可是曾为宁王宾客的履历,迫使他对仕途彻底绝了念想。身心被重创了的唐伯虎,从此思想消沉,改“桃花庵主”为“六如居士”,以表达其看破红尘的淡漠。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的“六如”之意,伴随唐伯虎度过剩下的岁月。常年带病,加上不善持家,唐伯虎自南昌归来不得不倚靠朋友的救济借贷度日,晚年的岁月每况愈下,生活举步维艰。

54岁这一年,在看到苏东坡“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的诗句后,唐伯虎深藏于心的痛苦被激发了出来,旋即卧床不起,于明嘉靖二年冬天结束了其凄清的一生。因其仕途坎坷,晚景凄凉,以致死后诗文散轶殆尽,连后事都是文徵明、祝允明等朋友凑钱才得以料理。一代名流终致于此,实在令人不得不感慨命运的无常捉弄。

真实的唐伯虎被命运折磨了一辈子,后世的所谓“风流”,除了在其书画作品中可窥一斑,并没有在他的身上体现太多。生活的拮据,将他早年的纨绔习气消磨殆尽,卖文鬻画的日子,并不见得多么惬意潇洒。这点正应了人们常说的,当你将爱好转为了养家糊口的事业,想要爱岗敬业,基本上是很难的。因为生活的压力会将爱好的情绪转为无奈的疲于奔命和婉媚承顺,丧失掉原先的愉悦。我想,唐伯虎虽然身为书画名家,卖画的日子,内心想必也是五味俱陈,冷暖自知的。

“他人笑我忒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所谓风流名士,也许强作的“风流”姿态抵不上内心的痛苦,不过是在“名士”的光环下,自斟自饮,顾影自怜罢了。

订阅后还有更多更好的文章观看哦!转载请注明转自“战争史”公众号!与作者交流请加warhistory

【战争史】头条、微信、凤凰最受欢迎的历史、战争自媒体图文公号

请多多支持本公号制作的《铁血文库》和《战争特典》系列图文书!独立专业 有种有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