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床前的老先生一遍遍呼唤着:「老伴,你醒醒啊!醒来我们就一起环游世界,你不是一直想去吗?」老伴张着茫然无神的眼睛,没有知觉,没有反应。老先生深深叹了口气。

  老夫妻俩结婚四十年。初识时,老伴原有出国旅游的计划,为爱他而留了下来。他为了弥补心中那份歉疚,许诺说:有一天,我会陪你环游世界!只是,随着孩子一个个出生,经济的压力逼使他们不得不缩衣节食,环游世界成了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他总是安慰妻子说:等孩子再长大一点,等家里再宽裕一点……孩子终于长大,各有自己的家庭。他们也有足够的钱可以实现当年的梦想,可是男人的事业正在高峰,别说出国旅游,平日连两人相处的时间都有限。面对老伴无言的怨叹,他也总是抱歉地说:等我退了休,我所有的时间都是你的,你要怎么玩就怎么玩!及至等到他退休,老伴却等不及了。

养儿防老有问题(久病床前无孝子)(1)

父母的爱是最纯粹的 感恩父母

  一场脑中风,造成深度昏迷,日夜陷在无梦也无欲的世界里。只留下老先生守在床边,不断重复地说:老伴,你要赶快醒来啊!我带你去巴黎看铁塔,去荷兰看风车,去罗马…

我们都是这样走过来的

  有人这么打趣地形容人的发展,三十岁以前要看学历,四十岁时要看资历,五十岁以后则是看病历。国内的大部分群众,前半辈子以体力赚取金钱,后半辈子则以金钱换取健康。听起来颇令人心酸,但这却是国内经济奇迹的创造英雄的辛酸史,也是这一代进入花甲之年父母的写照。

  经营杂货店和早餐的父母,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日子里,大概只有大年初一才算没有做生意,即便如此,那天一样也是忙着拜拜、整理因之前生意太忙而还未清理完的「大扫除」,见绿、见红的周六日,对上学的学子是放假喘息的「好日子」,但是我一直都不太有这种感觉,因为假日对我们而言反而是大日子,生意更加忙碌,父母虽偶有疼惜未叫我们一起协助,但家中的气氛让人觉得睡到八点起床是一种罪过。在他们的心中,似乎没有休息两字。

小时候天真的我偶尔向他们抱怨,为什么我们都没办法像某某一样可以去哪去哪玩? 父母这时都会有冠冕堂皇的好理由将我说服乃至催眠。 要多赚点钱,以后才能过好日子啊!不要一直想要玩,多念点书,以后才不用像爸爸妈妈要这么辛苦才能赚到钱!」父母的体谅展现在全力支持我参与学校所举办的活动或旅行,以弥补他们没有空带我们出去玩的事实与控诉。但是心中总有一股抚不平的缺憾,那是一种想与父母靠近可是触碰不到的遗憾。 认真是常见对他人良好态度的称赞词,我直觉就会想到我那像超人、机械人,永远不用休息的父母,可是我却对认真二字就是有那么一股不自在。

养儿防老有问题(久病床前无孝子)(2)

只有父母会无条件地一直付出

  一直到了现在,我开始工作打拼赚钱了,才慢慢深刻体会要兼顾工作与家庭的任务是多么艰巨与为难!工作与家庭拔河的剧码自古至今一直都还没有下档。我的父母至今忙碌依旧,但对孩子的态度却有点反转到当初小时候我对父母的渴望一般,希望多得到对方的注意,关心我的讯息,期待我可以常回家陪他们聊聊。这一刻,我突然发现我必须成为「我父母的父母」时,开始让我有点不知所措,我也开始明白所谓成年的意义是,你必须开始做一个抚育者;从被照顾的一端,走到去照顾别人的另一端。

聆听孩子对父母的期待

  一对新婚夫妇装潢新居为新事业打拼,一阵手忙脚乱好不热闹。儿子搬着大纸箱,难以望见纸箱背后的盲点,一个不注意,纸箱擦碰到了矮柜上的白色瓷瓶,眼看着白色瓷瓶就将在有限的空中前空翻三转落地……来个玉石俱碎。说时迟那时快,年逾半百的妈妈与慢半拍的儿子,注意到这个即将发生的惨状,妈妈一个箭步向前,施展了水中捞月的绝技,硬是将已翻转两圈半的瓷瓶轻松拿起,年轻儿子却还在一步之遥心跳130做拯救状…

  这是电视上一个相当有创意的广告,一个健康、快乐的妈妈,与一对洋溢幸福美满为前途打拼的创业青年夫妻。这样的亲子互动会触碰到什么呢?一般的父母都喜欢乖巧、孝顺、健康、快乐、不需操心的好孩子,也潜移默化地要求或塑造这样的孩子,但当父母的却常常忘记去聆听孩子对自己身为父母角色的期待。反身自省,即使身为父母,也会对自己的爸妈有所期待。试着拿出一张纸,写下对爸妈的十个期待,看看现在身为父母的自己做到了哪些呢?

  其中会有些许的个别差异,但也存在着共同点。孩子通常期待有个明理、温暖、懂得鼓励、支持自己的父母,同时也希望自己的父母是健康、快乐,不需要被担心。你会发现,亲子之间的期待也存在着共通性,那是因为血浓于水的真正关怀,是源源不断的情感联系。有时我们太强调父母要懂得有效的教养,却忽略告诉父母如何做到自我照顾,让孩子可以更放心地完成他自己的愿望而不让孩子担心。

   中国人特别强调家庭的连结与重要,心理学专家告诉我们,让亲子之间拥有亲密的关怀与连结,同时让彼此有心灵上的独立自由,才会是健康的家庭。父母除了具有照顾孩子长大成人,协助其结婚生子的传统「义务」外,似乎还有个「好好照顾自己」这个从未被提起的任务。

父母的自我爱惜与照顾

  年老的父母,在报税或分财产时,贵如篮球,子女个个抢着要;在分月奉养时,宛如排球,恨不得下个月快点到;当久病卧床时,弃之如足球,原本不忙的生活都会有很多忙的理由。以上的感叹,透露出现今的父母的可悲与难为!

  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一再被当代的价值所冲击,许多曾经留学美国接收西方知识,强调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新一代父母,走过平等的良善亲子互动阶段,到了空巢期时,却被血脉里依然具有中国父母的情怀所冲击。

  孩子走了,才知道自己一直忽略的父母恩情、子女回报的念头,一直忍不住地涌上来;尤其是人一生病,两老必须自己照顾自己,就忍不住要儿女们回家,可是就开不了口。一位以西方教养方式教导子女独立的年迈父亲如是说。

  所谓的自我爱惜与照顾,像似我们常说的爱自己,简单来说,所谓爱自己呢?就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拒绝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但前提是要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事,不想做什么事。

身为父母,大半辈子都在为孩子的需要而打拼;当孩子长大慢慢比较不需要父母时,父母往往突然有种不被需要的失落感。常听到你翅膀硬了喔,想要飞了喔!的感叹,就是反映了父母内在不被需要甚至没有被尊重的呐喊!但换个角度想想,当孩子专注于发展自己的未来,又何尝忍心妨碍了他的发展?他的独立不是你当初处心积虑要他成为的样子吗?但是谁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呢?最方便的人选,当然就是自己!

养儿防老有问题(久病床前无孝子)(3)

父母再老,也是你在社会打拼最后的肩膀

  体力、精力的衰退是人的发展必经历程,有一天我们也都会老,到时我们也可能需要有人可以很有耐心地聆听我们诉说老故事、帮我们搀扶、甚至喂我们进食、哄我们开心等。但是若没有说出来,别人很难知道我们到底要什么。与其不断考验对方是否猜对自己的心意,搞得乌烟瘴气、不愉快(因为要猜对的机率真的是小之又小),不如在考量孩子可应付的情况下适当地表达出自己的期待,让孩子有依循的「孝顺」方向。

一位我一直很尊敬的小学老师分享对自己如何向孩子要生日礼物的心路历程,相当有意思。她一改过去要孩子自动发现,然后暗自期待会有惊喜的压抑模式,清楚向孩子表达自己现在最需要的是什么,这样的新尝试,让自己有被照顾到的感觉,同时也满足了孩子想要表达的孝心。这样她就再也不会收到不实用可是又充满爱心的礼物反而又不知所措的心情了。

身为父母是需要为单纯的自己角色做一些规划的。千金难买早知道、万般无奈没想到,早知道却不如早规划!想一想有哪些你一直抱怨没机会去做的事情,将它写下来,并试着将它放进紧急、不紧急;重要、不重要的事务处理象限中,找出完成的优先顺序。现在就马上起身去执行你最想完成却尚未完成的梦想吧。不然又会是个「来不及的爱」之中的主角,一直抱怨是没有任何达成机会的。

  此外,所谓少年夫妻老来伴,当孩子长大后,父母的角色淡化之后,夫妻的角色就慢慢突显出来。没有孩子在身边,但是有老伴啊,因此与另外一半培养共同的投入的兴趣就变得相当重要,诸如游泳、太极拳、种花种草乃至书法、担任自愿者等动静态活动,都是值得强力推荐的。重点不在该做什么,而是你们两个想一起做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