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光祖的故事(元曲四大家之一一郑光祖)(1)

郑光祖

郑光祖生于元世祖至元初年(即公元1264年)字德辉,汉族,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市襄汾县)人。

郑光祖从小就受到戏剧艺术的熏陶,青年时期置身于杂剧活动,享有盛誉。但他的主要活动在南方(杭州),成为南方戏剧圈中的巨擘。所作杂剧在当时“名闻天下,声振闺阁”。元·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激赏郑光祖的文词,将他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并列,后人合称为“元曲四大家”。

据文学戏剧界的学者考证,郑光祖一生写过18种杂剧剧本,全部保留至今的,有《周公摄政》、《王粲登楼》、《翰林风月》、《倩女离魂》、《无盐破连环》、《伊尹扶汤》、《老君堂》、《三战吕布》等八种,其中《倩女离魂》最著名,,是郑光祖的代表作。《倩女离魂》与《拜月亭》《西厢记》《墙头马上》被称为四大爱情剧。他的剧作词曲优美,甚得明代一些曲家的称赏。

《倩女离魂》是郑光祖的代表作。剧本写秀才王文举与倩女指腹为婚,王文举不幸父母早亡,王文举长大后,应试途径张家,欲申旧约。倩女的母亲,嫌文举功名未就,不许二人成婚。文举无奈,只得独自上京应试。倩女忧思成疾,卧病在床,她的魂灵悠然离体,追赶文举,一同赴京,相伴多年。文举状元及第,衣锦还乡,携倩女回到张家。当众人疑虑之际,倩女的魂魄与病躯重合为一,遂欢颜成婚。

郑光祖的故事(元曲四大家之一一郑光祖)(2)

当倩女的魂魄离开真身,追随王文举一起赴京路上,王文举以为倩女本人奔来,先是说怕倩女的母亲知道,劝她回去,情女果敢地说:“他若是赶上咱,待怎样?常言道,做着不怕!”王文举劝阻行不通,使用礼教来教训她,说什么“聘则为妻,奔则为妾”,说她“私自赶来,有玷风化”。倩女更坚定地说:“你振色怒增加,我凝睇不归家,我本真情,非为相谑,已主定心猿意马”。表现了她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和鄙视。

三十三天,离恨天最高

四百四病,相思病最苦

将往事从头思忆,百年情只落得一口长吁气。

我这里踏岸沙,步月华

我觑这万水千山,

都只在一时半霎。

倩女离魂郑光祖在《倩女离魂》一剧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对爱情忠贞不渝,感情真挚热烈的少女形象,使郑光祖“名香天下,声振闺阁”。

郑光祖的故事(元曲四大家之一一郑光祖)(3)

郑光祖还是散曲名家,可惜的是他的散曲保存下来的不多。

正宫·塞鸿秋

门前五柳江侵路,庄儿紧靠白苹渡。除彭泽县令无心做,渊明老子达时务。频将浊酒沽,识破兴亡数,醉时节笑捻着黄花去。

雨余梨雪开香玉,风和柳线摇新绿。日融桃锦堆红树,烟迷苔色铺青褥。王维旧画图,杜甫新诗句。怎相逢不饮空归去。

金谷园那得三生富,铁门限枉作千年妒。汨罗江空把三闾污,北邙山谁是千钟禄?想应陶令杯,不到刘伶墓。怎相逢不饮空归去。

三首〔塞鸿秋〕,是表示一种旷达心情之作。这种慕陶渊明,引刘伶、杜甫、王维等人为同调,大言归隐,豪言沉醉,已经成为元人散曲一个共同的主题。

郑光祖的散曲,是以语言精致见长的,朱权说他“出语不凡,若咳唾落乎九天,临刚巧而珠玉”

郑光祖的故事(元曲四大家之一一郑光祖)(4)

郑光祖——为戏剧而生

郑光祖一生从事于杂剧的创作,把他的全部天才贡献于这一民间艺术,在当时的艺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伶人都尊称他为郑老先生,他的作品通过众多伶人的传播,在民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与苏杭一带的伶人有着紧密的联系,他死后,就是由伶人火葬于杭州的灵隐寺中的。

同许多伟大的艺术家一样,尽管他们的作品数世纪来为人传诵,但他们本人的身世却鲜为人知。郑光祖也是这样,他默默地在艺术园地耕耘,把他的艺术成果奉献给民众,而又默默地离开了这个人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