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的《从军行》,让"楼兰"一词深入人心。也不禁让很多人疑惑,楼兰究竟是个多大的仇国?竟惹来王昌龄如此恼恨?可是,当后世的人们,带着好奇翻开史书,却发现楼兰根本不是这样的。

楼兰古国是谁灭亡的(楼兰国人口不多)(1)

楼兰是个小国

史记记载,楼兰是汉朝时期西域的一个国家。只是,楼兰因为国家不大,很容易就会被人欺负霸占,经常易主,所以《史记》说它:"不两属,无以自安。"比如,公元前176年,在楼兰给西汉皇帝刘恒的信件中,很明确的称自己归属匈奴,可是到了公元前60年,楼兰的归属地已经变成西汉。公元前77年,楼兰甚至因为国主被杀,更名为鄯善国,连国名都被更改,可见楼兰在当时并无什么大的威势。这有史料能够证明吗?

楼兰古国是谁灭亡的(楼兰国人口不多)(2)

在《汉书》中,关于楼兰有这样的记载:"户千五百七十,口万四千一百,胜兵二千九百十二人。"可见,当时的楼兰不仅是个小国,而且是个小国中的小国,全国的人口总数,甚至只有一万四千一百人,连两万人都不到,占地面积也不到两个城池。如果还不确定,我们不妨参考汉朝和匈奴打仗时,霍去病的战功,他一战所斩杀的敌军就多达几万人,而这定非匈奴的全国人数,可仅仅是军队人数就已经远超楼兰的全国总人口,以此可见,楼兰不仅和西汉相比是小国,和匈奴比也是个小国。可是,这样的小国,对于西汉来说,都根本不足为虑,为何会被唐朝的边塞诗人王昌龄,写到自己的诗中,还写的是"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样带着恨意的诗文呢?

楼兰古国是谁灭亡的(楼兰国人口不多)(3)

"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原因

这就得结合史书对楼兰的评价来理解了,上文提到司马迁说楼兰"不两属,无以自安。"而这所谓的两属,分别就是汉朝和匈奴了。汉朝时期,汉匈之间的争斗经久不衰,甚至从建立汉朝一直打到了东汉灭亡,而这样的两个大国间的战争,不可能不殃及周边国家。很明显,楼兰就是其中被影响的国家之一。

楼兰古国是谁灭亡的(楼兰国人口不多)(4)

而小国自古就是没什么外交权的,这不仅仅表现在本国没有发言权,也意味着,在做事的时候不能随心所欲,要迫于时势,做出一些自己的表态。比如,在汉匈之战时,楼兰虽国小,但是因为地处在两国中间,在古代那个信息闭塞的时代,就会被双方拉拢,做些类似于间谍的事情,而且楼兰为了两方讨好,还是游离于双方的碟中谍。

楼兰古国是谁灭亡的(楼兰国人口不多)(5)

比如,在汉武帝主动出击匈奴时期,虽然兵战是当时的大势,但是两国交战总会有使者担任交接任务,传达双方的看法,而楼兰的位置,除了地处后来的丝绸之路必经地,同时也是汉朝和匈奴中间必经地,两国使者往来之时,都要经过楼兰。可是,楼兰当时刚从月氏的手中被匈奴人夺去,于是经常为了匈奴人,在半路拦截汉朝的使臣,或者是替匈奴人当耳目,放给匈奴人消息,让匈奴人拦截汉朝使者。这样的做法,在当时就已经惹来很多人不快。

楼兰古国是谁灭亡的(楼兰国人口不多)(6)

可是,后来汉武帝对匈奴人用兵,经过卫青、霍去病等舅甥二人的努力,匈奴人被打到了漠北以南。公元前108年,汉朝开始了自己的复仇,泱泱大国直接派兵讨伐楼兰,还俘虏了楼兰的国王,于是楼兰重新投降西汉。可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楼兰做了这么久的两面派,本色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原来,楼兰在向汉朝投降后,又惹来了匈奴人的报复,于是危难的楼兰,只好再次向匈奴称臣,再次成了两国间的墙头草。

楼兰古国是谁灭亡的(楼兰国人口不多)(7)

之后,匈奴人机智的把本国的王子,派去做了楼兰的国王。如此一来,楼兰地理位置如此接近西汉,又背靠着西汉的宿敌匈奴,直接成了西汉的心腹大患。但是,因为曾经投降过西汉,而属国自古就是需要派遣质子到长安居住的,所以,匈奴曾在汉朝做质子的王弟屠耆降汉,曾暗中给汉朝报过几次信,如此往复的形势存在了很多年。到了公元前77年,汉朝终于忍不了了,派遣傅介子到楼兰,刺杀了楼兰王,将亲近汉朝的屠耆,立为国王,还将楼兰改名为鄯善国,迁都扜泥城。之后,楼兰一直在汉朝的掌控之中。

楼兰古国是谁灭亡的(楼兰国人口不多)(8)

楼兰所做的事影响恶劣

可是,因为楼兰曾经做过奸细,还多次做两面派,将自己的归属换来换去。而中国古代的文人,或者国人,最烦的就是这种"贰臣"行径,吕布二投其主,一直以来就很被诟病。所以,楼兰做了这么长时间的贰臣,也让后世的文人非常不喜欢,再加上,汉朝在古人心中,可是可以和盛唐比肩的盛世。

楼兰古国是谁灭亡的(楼兰国人口不多)(9)

虽然,写"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王昌龄,是个唐代人,当时虽然没有汉唐比肩的说法,但是,因为汉朝诞生了古代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治世"——文景之治,在古时很受人们的敬仰,而汉也成为汉民族的总称,所以,当时的人才会有对楼兰的不喜,更直接将其写在诗文中。

楼兰古国是谁灭亡的(楼兰国人口不多)(10)

更重要的是,楼兰在后世突然消失,经由东晋高僧法显,对楼兰的描写:"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及望目,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楼兰有了很大的神秘色彩。再加上,楼兰因为气候原因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鄯善国也不存于世,所以,楼兰才渐渐成为了西域古国的代名词,甚至演变成后世对古代游牧民族的代称。

楼兰古国是谁灭亡的(楼兰国人口不多)(11)

如此一来,就能理解王昌龄的《从军行》了,首先这首诗的题材是边塞诗,讲的就是杀敌报国的决心。如此,才会将自古代贰臣的厌恶,对敌人的恨意,纷纷转化到了"楼兰"一词上。"不破楼兰终不还",并非对楼兰这个国家的恨意,也并非楼兰强大到从汉朝一直到唐代,都是中原王朝心腹大患,而是这一词有了游牧民族的象征意义,加上古代中原王朝和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争斗从未间断,这才有了此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