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还在琢磨是不是参与这场地摊经济运动的思想纠结的时候,

三大信号表明,地摊经济的政策风向变了。

还在琢磨地摊红利、摆摊创业的,先清醒一下吧。

一场轰轰烈烈的“全民摆摊浪潮”,从一哄而上的狂热到迅速冷却,只有短短5天。

摆摊热潮的真相(全民摆摊浪潮从一哄而上的狂热到迅速冷却)(1)

第一个信号,北上广深明确不支持“地摊”。

这也算是回应最近北京市民们对摆摊的疑问。

虽然北京泼出的这盆冷水浇得大家一脸懵,很多人都在调侃这就像在说“指数牛市不适合上证”一样……

但其他一线城市却反应机敏,没有给大家留下一丝丝揣测的空间。

6月7日,《财经》杂志报道称,上海并未开放个人摆摊。

6月8日,《广州日报》评论版对“地摊经济”做了降温处理。

6月8日,《深圳特区报》发文称,对于深圳这类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而言,显然不宜一哄而上发展“地摊经济”。

在对地摊作出管理回应时,各城市的气质也相差很大。

上海虽然不开放个人摆摊,却用“夜巷”、“周末集市”等方式给重点商圈的商户提供免费“外摊位”,看起来倒是洋气,挺像欧美集市那回事儿。不过比起给底层提供生存空间,这些美丽风景充其量算是一种中产生活的点缀物。

摆摊热潮的真相(全民摆摊浪潮从一哄而上的狂热到迅速冷却)(2)

这场降温还不止于城市层面。

第二个信号,是央媒的多篇评论直接调低预期。

6月6日晚,人民日报锐评,热话题也需冷思考,面对遍布大街小巷的地摊,也有人担心会不会阻碍交通?商品质量如何得到保证?食品和环境卫生问题如何解决?这些担心绝非多余。

不过,再对比央视的评论,人民锐评已经温和很多。

央视新闻前脚才刚点赞了“地摊经济”,后脚接连祭出两篇“重磅评论”。

6月8日,央视旗帜鲜明提出《一线城市不宜推行“地摊经济”》,提到:

“从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看,违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所起的基础性作用,必然造成资源和要素配置效率低下、资源错配,从而给宏观经济发出错误信号。“地摊经济”如果在一线城市重新蔓延,等于一夜回到几十年前。且不论城市交通管理等压力,对相关行业的冲击也非同小可。这与高质量发展也是相背离的。”

说得纽约、巴黎、东京这些允许摆地摊的国际一线城市,好像没能在民生和管理之间谋得平衡、没有高质量发展似的。

第三个信号,则是资本市场的退潮。

上周最牛的港股五菱汽车,给自己造了个摆摊神器、地摊经济正规军的概念,三天连续惊人暴涨216%。

结果今天一开盘,五菱汽车就泄了,在盘中一度跌超30%,截至收盘,五菱汽车汽车股价下跌逾20.63%。

摆摊热潮的真相(全民摆摊浪潮从一哄而上的狂热到迅速冷却)(3)

炒政策的概念炒剩一地鸡毛,在中国股市总是轮回上演。

资本是最聪明的,它们嗅到政策的风向变了。

信号背后,既是城市治理理念之争,也有高层对中国经济基本面的研判。

在城市管理者眼里,他们的精细化治理显然对地摊力有不逮。

如何保证社区正常生活,如何保证税收征收成本不提高,如何保证管理效率不降低……他们同样小小的脑袋瓜上也是大大的问号。

在大众看来,城市治理需要更多有温度的政策。

当成都最先放开借道经营时,这座烟火气最足的西部城市收获了多数人的掌声。

后来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补充多了一句“合理设定流动摊贩经营场所”。

目前已经有 南宁、郑州、南京、成都、合肥、厦门、长沙、石家庄等27地明确鼓励发展地摊经济,其中多地已划分外摆区域。

地摊经济和城市管理之间的矛盾并非不可调和。

财新专栏作家唐大杰认为,发展地摊经济是提升城市管理契机。地摊经济不是城市的“毒瘤”而是有温度的“毛细血管”。地摊经济应该坚持民间纾困、促进就业、维护公平和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并借机提高城市管理部门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意识,绘制市民城市新图景。

给城市底层留多一点追梦的空间,极为考验一个城市的治理水平、道德水平、现代文明水准。

当然,这可能也证明高层对于中国经济还是有底气的。中国经济基本面并没有想象中糟糕。

地摊经济是保就业、保民生的权宜之计。

这么快给“地摊”降温,或许真的是中国经济已经初步赢得了疫情保卫战,不需要靠地摊经济、底层群众来救中国。

摆摊热潮的真相(全民摆摊浪潮从一哄而上的狂热到迅速冷却)(4)

观述于地摊儿素描:我仿佛看到了她,在一个路灯昏暗逼仄狭窄胡同里,穿着精心裁剪的旗袍,扭着缺乏劳动的扁平臀部,吐着烟圈,高雅的肮脏。于是大家都说,他们都是刁民。

所以说城市“同志街机”奶酪是不能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