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定国定都的道理一样,一个省份的省会的确定也十分重要,因此,各个省在确定省会城市时都是谨慎再谨慎,慎重再慎重。
而若要问我国哪个省份的省会是最难定下的?回顾历史,确实有一个固定的答案,那就是安徽。
众所周知,安徽现如今的省会是合肥,然而,历史上安徽的省会城市却是几易其手,虽然建国后合肥成为了最终的赢家,但一段时间内希望安徽省省会迁出合肥的声音还是不绝于耳。
对于这一问题,毛主席有着深远的考虑,最终他一锤定音,保住了合肥的安徽省会的地位。
为何当初大家会提出将安徽省会迁出合肥的想法呢?毛主席又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决定不迁省会的呢?
建国前安徽省会的变迁纵观历史,自康熙六年(1667年)安徽正式建省以后,其省会城市一直多有变更,安庆、南京(江宁)、合肥、蚌埠、六安市金寨县(立煌县)等地都曾是安徽省的省会城市。
网友们总是调侃南京实际上是徽京,而事实上南京的确曾是安徽的省会。
安徽正式建省以后,当时的省官就驻守于江宁城,也就是今天的南京。除此之外,安徽的学子们也规定前往南京进行乡试。关于乡试,明清有相关规定:每三年举行一次,举行地为各省省城。
因此,南京为当时安徽省省会,这一点毋庸置疑。
1760年,乾隆下令命江苏省省官由苏州迁去南京,命安徽省省官从南京迁至安庆,从此南京正式成为了江苏省省会,而安徽省的省会则变成了安庆。
1853年,太平军进入安徽,一举攻陷安庆,安庆脱离清廷控制,当时的安徽巡抚死在太平军的手中,因此安徽省会只能被迫迁移,合肥代替安庆,成为太平军统治时期的安徽省会。
但到1862年,做了9年时间临时省会的合肥,失去省会地位,安徽省会又迁回安庆。
安庆
后来,日军入侵中国,中华大地战火纷飞,经历了艰苦决绝的14年抗战,此时处于战火之中的安徽,省会也多有变动。
日本军攻占了安庆,国民政府就先后将省会迁往当时的六安县、立煌县和金家寨等地,在日军的占领范围内,汪伪政府则将蚌埠设为省会。
而日本投降以后,安徽省省会城市又重新迁回了安庆。
赶走日本侵略者后,国民党当局发动内战,解放战争爆发。
在解放军战士的英勇斗争之下,皖北地区获得解放,但皖南地区还被反动派统治着。
党中央只能将长江以北安徽地区设置为皖北行政公署,为了与皖南对峙,将合肥定为皖北行政公署所在地。
但这种对峙情况并没有维持多久,渡江战役打响后,解放大军所向披靡,横扫皖南,安徽全境成为解放区,皖南皖北归为安徽。
由于国内尚未稳定,安徽形势又尤为特殊,中央便为了稳定当时局势,在芜湖设置皖南行政公署。
老芜湖
这样以来,安徽省就由原来的统一大省,被长江一分为二,变成两个公署各自管辖的特殊区域。
但这样并非长久之计,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都意识到了长此以往的危害性,因此,需要尽快在安徽建省。
合肥成省会引争议,毛主席决定前往视察1951年12月20日,华东军政委员会在综合考量之后做出了一个决定:皖南、皖北两行署先行在合肥市办公,这成了成立安徽省人民政府的先行举动。
接着1952年8月7日的一份中央文件,使两公署管辖的安徽成为历史: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撤销皖北、皖南人民行政公署,准备成立安徽省。
同日,安徽省人民政府主席也被任命,文件盖有毛主席的亲笔签章:
“兹因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任命曾希圣为安徽人民政府主席。”
安徽省的省务办理逐渐走向正轨,由于此前政府机关就在合肥办公,因此安徽省人民政府也开始在合肥筹建。
然而,合肥是否真正具有省会的资质还是不断引来的巨大的争议。
人们认为,合肥之前不过是一个小县城,还是解放不久后才改为“市”,而且城市规模、人口数量也比不上芜湖,甚至与蚌埠、安庆等其他城市相比,合肥也凸显不出优势,城市的规模与发展都尽处于劣势。
不仅如此,合肥的交通环境 ,也一直令省政府的领导班子头疼。
老合肥
在合肥办公的曾希圣,在一次前往北京开会时,就曾因三里街机场跑道过于简陋,雨天飞机无法滑行,而被迫改乘火车从蚌埠中转。
也因此,“合肥交通不便,不如把省会迁到芜湖去”的议论甚嚣尘上,并且因此事曾希圣也认为似乎将省会迁离合肥更利于发展。
于是,一番考虑之后,曾希圣给毛主席去了一封信,信中就表达了迁移安徽省会的想法。
毛主席做事向来严谨,他认为不调查、不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为了确定合肥是否适合作为安徽省城,他决定亲自前往安徽视察。
当时,时任国防委员副主席的张治中正陪同毛主席在武汉视察工作,武汉的视察工作结束后,毛主席神秘地对张治中说:“文白先生,我决定明天就把欠你的账补上,省得你天天挂念。”
张治中瞬间高兴坏了,这笔“账”他已经牵挂了太久。
张治中
张治中是安徽巢县人,他对于自己的家乡,一直有着难以割弃的深切情感。
在解放前,他就不留余力地为家乡谋福祉,曾自掏腰包,为家乡建造学校。新中国成立后,他更是想要回家乡看看,但因为一直在西北工作,无法实现心愿。
可这些年来他却始终挂念着自己的家乡,挂念着家乡的人民,一有机会就还尽可能地宣传安徽,赞扬安徽,还邀请党中央的领导人到自己的家乡安徽去看一看,逛一逛。
有一次,他问毛主席:“主席您这些年去了这么多省份,为啥不到俺们安徽去看看呢?”
毛主席看着他笑而不语。有时间和精力的话,主席当然想到每一个的地方去视察。
之后,毛主席从外地视察回来,张治中见到毛主席的第一句话就是:“主席,您这次视察,去到我们安徽了吗?”
毛主席看着锲而不舍的张治中,忍不住笑了:“没去到啊,文白先生,这样吧,这算我欠您的,您先记下这一笔账。”
终于,1958年9月下旬,对于张治中先生的这笔“账”,毛主席有机会“还”了。这一次他要到安徽去,还要将安徽省城之争的事情给定下来。
破例接见市民,一封信保住合肥省城地位
曾希圣时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得知主席要去合肥视察,决定先回合肥先做一下相关准备工作,张治中亲自去送。
在去机场的路上,张治中兴奋地对曾希圣说:“这是毛主席第一次去安徽,到时候广大群众一定想要亲眼目睹主席的风采。”
曾希圣听罢,有些担忧:“主席恐怕不会答应,你也知道主席无论到什么地方,都不允许地方同志接送。”
但张治中不愿意放弃机会,他坚持地说:“我晚上再和主席说说,试一下。”
当天晚上,张治中对毛主席说:“主席,您第一次去安徽,安徽人民非常渴望见到您。您到合肥时,让大家站在街道两边瞻仰瞻仰可以吧?”
毛主席看着他,而后笑了:“文白先生已经多次批评我了,总说我没到过安徽,这次去安徽,你们怎么办我就不管了。”
张治中一下子激动起来,他说:“您同意了主席?”
毛主席默而不答,只是微笑。
张治中因为本身是安徽人,他深知家乡人民的心愿,于是再次对毛主席掏心掏肺地说:“我们家乡人民想见见您。”
就这样一句话,促成了毛主席在合肥视察时与群众见面。
9月19日中午,合肥小雨。
一长串汽车从稻香楼驶出,65岁的毛主席在省委书记曾希圣陪同下,乘第一辆敞篷车,张治中、罗瑞卿、省长黄岩乘第二辆敞篷车,车队缓缓向北行进,到三孝口向东进发。
毛主席身着银灰色风衣,频频向市民招手致意。
将近10里的长街,挤满了20万群众,人们挥动着手中的彩旗,以这样的方式送别主席,车队走了将近半个小时才到达火车站。毛主席与市民告别后走进火车站,很多市民跟着拥进站台,挤到专列车厢旁。毛主席几次从车厢里走出来向大家招手致意。
许多青年涌到街上去,他们嫌呐喊不足以表达内心的兴奋,甚至热情地追着主席的车跑了起来。
直至3点,专列驶离合肥站向芜湖进发。负责保卫工作的公安部长罗瑞卿长出了一口气,他说像当天这种夹道欢迎的做法,是主席外出视察的首次破例。
面对万人空巷的盛况,张治中生出无限感慨,他说:“群众对主席拥戴热爱的情景令人感动不已。”
毛主席则回答:“这是他们感到自己当家作主,是国家的主人了。他们已经看到社会主义的光明前途,看到自己的美好远景了!”
这是毛主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视察途中,乘敞篷车大规模接见市民。
曾希圣当时还兼任合肥大学校长,在主席在合肥视察时,他也与主席同坐一辆车。
曾希圣
在车上,曾希圣向毛主席报告了安徽省工农、文教等各方面的发展情况,还说省里办了一所综合性的大学。
毛主席听后十分高兴地说道:“一个省很大,需要有个综合大学。”
曾希圣便借此机会请毛主席为合肥大学题名,毛主席欣然同意,说:“还是‘安徽大学’好”。
当天晚上,毛主席不顾视察的疲劳,借着给安徽大学题名的机会,给曾希圣去了一封信:
“曾希圣同志:校名遵嘱写了四张,请选用。沿途一望,生气蓬勃,肯定是有希望的,有大希望的。但不要骄傲,以为如何?合肥不错,为皖之中。是否要搬芜湖呢?从长考虑,比较适宜,以为如何?毛泽东,一九五八年九月十六日。”
毛主席的考虑是,安徽处于长江地带战略要冲,如果将省会放在诸如安庆或者芜湖这样的沿江城市,尚存较大的战略安全隐患。
彼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西方社会的敌意依旧十分明显,蒋家也仍贼心不死,如果安徽省会选江边之城,万一敌人顺江而为,极有可能迅速夺下安徽,攻占武汉。因此,这几座沿江城市,看似合适却太过于冒险。
而再反观安徽,三面依山,一面平原,既能有效缓冲敌军机械化兵团的进攻,又不影响我军迅速集结,万一烽烟再起,这里绝对能成为最有效瓦解敌人的地区。
其次,合肥位于芜湖、蚌埠、安庆三城的中心点,省会设于这里,十分利于对于全省的管控和发展。
毛主席所着眼的,不仅仅是经济发展,还有军事、政治方面,这便是主席的战略眼光。
在收到毛主席的来信之后,安徽省内充分认识到了合肥的城市战略地位,因此关于省会城市的争议也就戛然而止,于是,安徽省会定于合肥至今。
可以说,合肥能够“击败”安庆、芜湖等传统重要城市,以“黑马”之势成为安徽省会,得益于毛主席综合考虑沿江战略意义后亲自作出的重大决定。
2021年1月18日,安徽省会合肥迎来了一个历史性的一刻:首次GDP突破一万亿,正式跻身“万亿俱乐部”。
今日合肥,已成“霸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