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在我们童年中留下深刻印象的人,我想说的是:鲁迅先生。这个近现代史上的斗士,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在他的笔下,塑造了阿贵,孔乙己,祥林嫂,闰土,这一个个底层的小人物,身上充满了故事。

幸亏鲁迅死的早(1936年鲁迅深夜而亡)(1)

我最佩服鲁迅的是,他所有的文章,放在少年时期来读,都无法懂得其中的深意。因此,每当鲁迅的文章出现在阅读理解之中,我感觉头都大了。但不知道为何,我毕业之后,我再也没去研究鲁迅的作品,但当我在偶然的机会再读鲁迅的文章时,我发现我之前不理解的地方我居然都读懂了,并且我还发现了一个可怕的事情,我还在作品中读到了自己的影子,我好像活成了书中人。

鲁迅在近代史文坛的地位无可撼动,他的作品就好像一声惊雷,将旧社会的人从昏睡中唤醒。国人的意识与良知,就在这一声声的惊雷中,被重新唤醒了。团结起来的国人,才有能力去抵抗外来的侵略,去创造属于国人自己的辉煌。

幸亏鲁迅死的早(1936年鲁迅深夜而亡)(2)

鲁迅虽然早早的看懂了这个罪恶的旧社会,并且还深有体会,但他自己也没能摆脱掉时代在他身上留下的印记。鲁迅也是一个被旧社会封建婚姻所迫害的人。

鲁迅一生有两个妻子,一个是他的妻子朱安,另一个是他的学生许广平。在那个旧社会,三妻四妾本不算什么,但鲁迅和那些人并不一样。那些有着三妻四妾的人,好歹也曾经恩爱过。但鲁迅与朱安,从来都没有恩爱过。

朱安与鲁迅,一堆被时代所耽误的苦命人

鲁迅与朱安的结合,愚以为朱安是受伤最深的人。朱安生于浙江绍兴一户商人家,从小便衣食无忧。但她却没能和大家闺秀一样,学习先进的知识,提升自己的意识。她像那个时代绝大多数的女孩子一样,没有上过学堂,时间都用在做女工和如何成为一个贤惠的女子上面。

朱安从小被培养成为一个脾气温和,擅长女工与烹饪,在旧时代堪称贤妻良母的典型代表。除此之外,她的脚被裹成了三寸金莲,虽然痛苦,但朱安并没有反抗,她的母亲从小就告诉她,这是一个女人应该承受的事情。

幸亏鲁迅死的早(1936年鲁迅深夜而亡)(3)

如果朱安没有被鲁迅的母亲看上,或许她可以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但最起码要比跟随鲁迅幸福的多。鲁迅的母亲,在没有经过鲁迅同意的情况下,便私自为儿子物色儿媳妇,在她的内心中,这并没有什么不对的,她当时就是这么过来的,而且生活的也很好。

鲁迅当时在日本学习,他本来是想去学医救人的,但在日本期间接受了先进的思想,鲁迅已经不是原来那个地主家的毛小子了。他在求学期间,也短暂的回国过几次,对于朱安,他是有印象的。对于朱安他并没有表达明确的反对,而是向朱安提出了两点要求:(1)放足;(2)学习文化知识;

幸亏鲁迅死的早(1936年鲁迅深夜而亡)(4)

朱家人并没有同意鲁迅的要求,在信中也迟迟未表达这一点。眼见时间一天天的过去,朱安已然来到了28岁,再不结婚,就要让人说闲话了。鲁迅的母亲无奈,只得装病,将儿子骗回家结婚。鲁迅在整个婚礼上并没有表达自己的不满,而是默默的配合着,等到婚礼一结束,他便踏上了回日本的轮船。

朱安此时还在期盼着,丈夫能够早点回来,她在家好生伺候婆婆,操持家务,一守就是三年时光。周边人闲话四起,朱安内心依旧相信,丈夫会回来的。一直到1909年,鲁迅回国之后,她才发现,她与鲁迅的间隔并不是空间的距离,而是思想上的距离。

幸亏鲁迅死的早(1936年鲁迅深夜而亡)(5)

鲁迅说的话,写的文字她都读不懂,因此两个人沟通也非常少。其实也不能怪朱安,我们读鲁迅的文章都那么费劲,更别提没上过学的朱安了。朱安只能一门心思的照顾鲁迅,可鲁迅认为,这并不是他需要的。

鲁迅无声的抗争,许广平出现在二人的世界中

1919年,鲁迅买了一座四合院,乔迁新居本是一件比较开心的事情,可让朱安想不到的是,朱安被安排到与婆婆一起睡。并且在几年之后,一个叫许广平的女人被鲁迅带回了家,并且在两年后生下了鲁迅唯一的儿子周海婴。

许广平是鲁迅的学生,二人据说是因为爱情走到了一起,或许,这才是能够与鲁迅产生共鸣的女人吧。在鲁迅看来,心灵的共鸣要比一切都重要。好景不长,鲁迅在1936年撒手人寰,文化界的进步人士专程赶到北平,说服朱安要保留鲁迅先生的遗物。朱安对着这些人激动地说着:”你们说鲁迅的遗物要保存,我也是鲁迅的遗物,你们也得保存我呀“。

幸亏鲁迅死的早(1936年鲁迅深夜而亡)(6)

朱安将这一辈子也就抱怨了这一次,在她的内心中,鲁迅依旧是她的丈夫,她依旧要做好妻子应该做的一切。

朱安善待了鲁迅,善待了许广平,善待了婆婆,但她却是那个最值得让人善待的人。

时针说

鲁迅与朱安的一生可以算的上是一个悲剧,鲁迅既然不喜欢朱安,又为何要苦苦的耽误朱安一生。朱安既没有得到鲁迅的爱,又何苦要为其奉献一生。两个人,一个人不说,另一个人不问,就这样,错了一生。

对于女人来说,美貌贤惠并不是她最大的财富,独立自主而又富有思想,才是一个女人最值得骄傲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