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平时听到“对别人以德报怨”,首先会觉得这也太高尚了吧,谁可以做到?其次会想这样合理吗,以德报怨的做法对吗?

孔子为什么说不能以德报怨 以德报怨这个词(1)

“以德报怨”这个词,到底出自哪里,我们就来追根问源下,看原来到底是怎么讲的。

我们一般会认为这是儒家宣扬的思想,这个词的出处确实也是儒家经典《论语》。我们来看看原文怎么说的。

孔子为什么说不能以德报怨 以德报怨这个词(2)

《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如何?’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有一个学生叫“或”,他问孔子:“以德报怨如何?”

孔子反问说:“以德报怨,拿什么来报德?应该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以直报德,直就是坦直,该怎样就怎样。

明显,孔子并不认同对别人以德报怨。为什么现在以德报怨会成为儒家宣扬的思想呢?这其实就是儒家思想在漫长的传播过程中,有些东西被人们太过神圣化的结果。一些腐儒甚至直接说这是孔子说的,所以现在的儒家文化里面有些东西并不是孔子的思想。


孔子为什么说不能以德报怨 以德报怨这个词(3)

以德报怨还有一个更早的相似的出处,那就是老子写的《道德经》,道德经的东西就要难理解一些了,所以人们才称为玄学。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释义
用无为的思想去作为,用不生事的心态去做事,品尝没有味道的味道。把小往大里看,把少往多里做,用德去看怨。解决困难从简单的开始,做大事从小事开始,天下难事,必成功于简单;天下大事,必成功于小事。所以圣人始终不为大,所以能成就大。如果轻易承诺必定信用低,总是简单做事必定面临多困难。所以圣人面对简单的事,自己更把它做难,故终没什么难事矣。

《道德经》这篇主要是讲做事情要从简单开始,注重细节,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其中第二句“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就有个和“以德报怨”类似的词。那是不是“对别人要以德报怨”就是老子宣扬的呢?

首先我们看《道德经》的这篇文章通篇都在讲做事情,所以这里面出现的“报怨以德”肯定也是讲做事情。它并不是在讲“对别人的德怨”上的态度,所以它和孔子讲的不是同一个东西,和我们思考以德报怨这个词的角度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将思维限定于“我和别人的恩怨”之中去理解道德经中的这个词,那肯定是理解偏了的。

老子是站在一个思想高度上去思考“报怨以德”的,举个例子说明:“我们在公司里做一件事情,总会碰到很多消极的因素,我们称之为怨念,有同事的怨,环境的怨,自己的怨。如果我们老是将注意力放在这些怨念上面,我们就没法把事情做好,我们要去发展积极的因素,也就是德,我们要看到其中的德,以德看怨,我们才能把事情做好”。这才是老子说的“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大小、多少、德怨这些每一对都是阴阳关系,是相生相对的,如果把它们分开绝对的看待就不对了。怨和德是一体的,相互转化的,所以我们才要报怨以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