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人问余华老师的版税多少,余华答:“我靠《活着》活着。”这本书一共有12万字,他说一个字一年可以为他赚129块,我真是惊掉了下巴。
余华是真有钱,但是也真有才,《活着》不愧是火了这么久的传世经典,我也很遗憾为何这本书买了三四年后才想起来翻阅。但是后来看完全书的我发现,书中背后的东西是需要有足够的时间沉淀才能品味出的,我年纪小的时候是无法体会书中的情感表达的。
通读全文,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苦,太苦了。它语言叙述的风格挺平实的,就是一种把苦很云淡风轻地讲出来,更让我震撼。字字没说苦,但是句句都不离苦,福贵通过回忆的方式让往事重现在脑海,时过境迁后的福贵再回望往事除了对故人的怀念,往事的追忆外,更多了几分洗尽铅华之后的淡然。身边的人都相继离他而去,在自己垂暮之年只能和一头老牛相伴,这部作品揭示了命运的无奈、生活的不可捉摸。
万般都是命,半点不由人。
福贵年轻的时候也是家境殷实的,在外也是被称为少爷的,祖上留下了很多田地,他要不是吃喝嫖赌作死输了家产的话,他的生活可能就不会像后来过得那么困难。纨绔子弟说的应该就是福贵这类人,仗着自己有些家底就挥霍无度不听劝说,面对孕期苦苦劝他回头是岸的发妻拳打脚踢,确实挺混蛋的。随着家里的败落福贵一夜变穷,昔日风光的徐家少爷早已远去,父亲也被他气死了,可能这个时候福贵才彻底幡然醒悟,悔恨不已。
我认为福贵他人不坏,虽然早年放浪形骸做出了很多荒唐事,但是对于家庭的责任,对亲人的心还是可圈可点的。他也算是拼尽了自己的全力尽力地护家人周全,与妻子相敬如宾,对待朋友也很赤诚,丧子之痛尚未平息的他面对昔日战友春生的到来还是顾及着往日情分,并没有和他生分。
里面有两个人物,是很令我挺感动的,一个是家珍,一个是二喜。家珍是福贵的发妻,她是城里长大的,家境也不错,嫁给了福贵后初期福贵待她并不好,出去吃喝嫖赌的时候是家珍一手撑起了家,养大了凤霞。他没有记恨福贵,徐家家道中落后,也还是对这个家不离不弃,任劳任怨。即使是后来病了也怕给这个家添麻烦,还咬着牙做工。家珍展现了中国旧社会勤劳善良的妇女们的一个缩影,非常有温度。
二喜是凤霞的老公,在凤霞还没过门的时候就出钱给她家里修房子,把准媳妇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情办,说明她是一个厚道的人,也是真的掏出了真心想和凤霞在一起。他没有因为凤霞的残疾而薄待她,为了凤霞的脸面宁可欠债也要给凤霞一个像样的婚礼。凤霞命苦,她那么小的时候就不会说话;凤霞也很幸福,他到死都知道她是被二喜深爱的。
《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不同,他们虽然都是在同样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故事,也都经历了更是各样的苦难,但是《许三观卖血记》好歹最后一家人都整整齐齐地步入了新时代,而《活着》则是福贵目送着自己最亲的人一个个离开,到头来只剩下自己,这算不算是福贵为年轻时犯下的罪孽得到的报应呢?目送一个个亲人离开,独自承受人生中最痛苦的离别之事?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想只有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了。
人为什么活着,人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很多人都会对这个哲学问题产生思考,赵本山的小品里说,是为了一个“情”字。和我想的差不多,我的最初一层的感悟是,我觉得如果有哪天我离开了这个世界,我的亲人会很伤心,我要为他们而活。人活着,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而是有社会属性的,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互相联结形成的亲密关系,就是“情”。
那像福贵这样,身边的所有亲人都去世了,只留自己一个人在世上那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呢?有时候觉得这样的活着挺残忍的,要一遍遍承受着别离之痛,一边还要承受着生活之痛,这样的痛对于活着的人实在是太残忍了,要有多坚强的人才能禁得起这般生活的摧残。
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专找苦命人。
老百姓之所以辛苦,也和当年中国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国贫家难兴。和万千贫苦的中国人一样,生存是第一大事。那个时候只能靠卖力气种地为生,靠天吃饭的人民不可抗因素太多了,几年的大饥荒更是民不聊生,有病没钱治的人太多太多了。这本《活着》不就是当时那个年代下,万千普通老百姓的一个缩影吗?虽然残忍却真实,感恩自己生活在如今这样的太平盛世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