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梁精准实效扶贫的创新实践,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沙产业的发展趋势?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沙产业的发展趋势(沙产业不以绿色画句号)

沙产业的发展趋势

——风水梁精准实效扶贫的创新实践

在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从事沙产业20多年的赵永亮,对提出的“精准扶贫”有他自己的理解与体会,那就是区域经济 县域经济 城乡统筹 农村城市化 新农村建设 生态治理 扶贫移民 科技支撑。经历过贫穷苦难的他念念不忘曾经的誓言——让家乡变面貌、让穷人住新房、让荒漠变良田、在沙漠里建新城。在20多年的时间里投入60多亿元,背负了巨额债务、一次次面对生死抉择,经历了无数撕心裂肺的痛苦,终于在库布其沙漠中创造了奇迹,实践出独具特色的“风水梁沙产业精准扶贫模式”,实现了他心中的那个“理想国”。不仅带动了库布其沙区10多万农牧民实现增收,而且带动了来自全国12省区的1万多贫困农牧民稳定持久脱贫致富,走出了一条“绿富同兴”的金光大道。

1984年,钱学森从系统科学的角度,对中国第六次产业革命与沙产业进行了战略构想,做出了高度总结与系统论述。1996年进入沙产业的赵永亮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实践,参与书写了中国大北方百战艰难的生态治理史、扶贫攻坚史、新农村建设史、经济发展史,为解决贫困、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中国梦”填上了精彩一笔。受到了中国沙产业、草产业协会、上海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教授及众多两院院士专家的一致认可。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会长张卫东认为:风水梁的沙产业精准扶贫模式是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模式,具有地域性、典型性、经验性,有力印证了钱学森沙产业理论的可行性和正确性。

一句誓言 一盏明灯

初春时节的库布其沙漠东端,乌兰壕村的沙柳种植大户李文玉开着拖拉机来到附近的收购站,打算把冬闲时平茬下来的这批沙柳再卖掉。“过去,这些东西只能烧火用,现在赵永亮投了几亿元建了刨花板厂,还设了收购站,沙柳变成了高档板材的原料。沙柳每年必须平茬,越平越旺,自从有了刨花板厂,这些废物就真的成了摇钱树。我这些年陆续种了大几百亩沙柳,每年冬闲时也能收入3万多块钱。沙柳让我们老百姓有了收益,可以说这就是金山,这就是银山。”李文玉说起沙柳很是开心。

赵永亮的家乡在鄂尔多斯达拉特旗的召沟村,这里是库布其沙漠和毛乌素沙漠肆虐的地方。当地极度的干旱少雨,而且风多沙大、广种薄收,恶劣的生存环境给童年的他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苦涩记忆。

1989年腊月,从小疼爱他的奶奶去世,噩耗传来,他急匆匆赶回去料理后事。当天晚上,因为没有电,他只能无奈地用汽车电瓶放了一晚上哀乐。家乡的贫穷和落后深深刺痛了他的心,于是,他跪在奶奶灵前痛哭失声,从此立下男儿誓言:我赵永亮这辈子要是不能给家乡通上电就是个狗熊,要是能带领家乡人脱贫也许能做个英雄。正是这个誓言,成为了他的毕生追求。三年后,他拿出自己下海挣到的第一笔钱为家乡通上了电,随后又让许多乡亲到自己的企业上班并陆续捐资建立了亮明第一、第二小学。

“绝不能让沙漠吞噬了我们的家园。”随着自己事业的不断发展,赵永亮改变家乡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上世纪90年代,赵永亮最早提出了“生态建设不以绿色画句号”这一指导思想,经过多方考察,他选择了种植沙柳治理沙漠,先后投资3亿多元在库布其沙漠建设了多个沙柳基地,改良了100多万亩沙化土地,让沙漠变成了取之不尽的“绿色银行”。经过努力,沙柳长起来了,沙漠绿起来了,但每年平茬砍下来的枝条怎么处理成了难题。烧了既污染环境,又浪费资源。适逢当地停产多年的造纸厂众多下岗工人无法安置,赵永亮及时抓住商机,投入2亿元对造纸厂进行了升级改造,建成沙柳制浆项目,因此带动周边农牧民增收6000多万元。后因环保和污染问题,项目再次濒临转停。

“咱们把沙柳压成木板,不就解决问题了。”从国外回来,放弃优越条件,和赵永亮一起投入治沙事业的大儿子赵智强,为了治沙专门选修了林业硕士。他拿着周密论证、精心策划好的方案找父亲,两人一拍即合。

2014年初,一套专为沙柳制造刨花板的德国生产线被运到召沟村。这套设备的引进和刨花板厂的上马一举解决了几百万亩平茬沙柳的消耗问题,从而为当地平茬后的沙柳找到了出路,带动周边农牧民种植沙柳几百万亩并人均增收2000多元,乌兰壕、官井、翻身村等靠种沙柳为生的农户年均收入到达了3-5万元。他们用实践证明:沙漠不是“地球癌症”,而是人类新的财源宝地。

2001年,钱学森在给企业的回信中说:“我认为内蒙古东达蒙古王集团是在从事一项伟大的事业——将林、草、沙三业结合起来,开创了我国西北沙区21世纪的大农业!而且实现了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链,达到了沙漠增绿、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的良性循环”。可以说,钱老的这封回信对于库布其沙漠的治理起到了极大的指导作用,也成为照亮库布其治沙道路的一座永久灯塔。

1996年时,达拉特旗解放滩乡的三个村接连遭受地震灾害,赵永亮当即拿出100多万元无偿为村民盖了新房。但是直到现在,那里的村民生产生活仍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让他陷入了长久的迷惘并终于领悟到:新农村建设不能只是盖新房子,必须要将传统的扶贫由输血变成造血,同时还要不断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才能让老百姓彻底脱贫致富。

生态扩镇移民 产业拉动扶贫

同样在库布其沙漠东端,红日刚刚升起,绿树成荫、高楼林立的达拉特旗风水梁镇已是车水马龙、一派繁华忙碌的景象,一辆辆小汽车、三轮车、小货车从四面八方驶向饲料厂、肉食品厂、刨花板厂、滴灌厂,他们都是园区的养殖户,有的去买饲料、有的去卖獭兔、有的赶着去打工上班;大片整齐划一的獭兔养殖基地里,3000多养殖户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他们大多是贫困户、妇女、老人和残疾人:打扫兔舍、投喂饲料、查看幼崽……任谁也不会想到,1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个黄沙漫漫、荒无人烟的“风干圪梁”。

“不要小看了这些獭兔,它们每年能给我带来5到7万块的收入,企业给我们提供了非常便利的“五保”条件,所有的住房兔舍都是免费的,这可是托了政府和企业的福,才让我们这些贫困户过上了好日子。你看,这些最少也能卖8000多块钱”。排队等着卖獭兔的樊存高兴得说。

赵家“父子兵”总是不缺少想象力和钻研精神。经过仔细研究和市场调研,发现獭兔喜欢在干燥的地方生活,沙柳的嫩叶也是他们的美食。于是萌发了发展养殖獭兔的计划。试养了一批,感觉效益很可观。一窝兔子一年能繁殖几十只。而且獭兔浑身是宝。兔皮可制作名贵皮衣。兔肉可食用,还可做肉酱、肉干。生殖器可以做保健品。沙漠里沙柳有的是,养多少兔子都有吃的。一定要建一个全国最大的獭兔养殖基地。

“风干圪梁”曾经是个黄沙遍地、干旱少雨、自然条件极度恶劣,让人绝望的地方。2005年,准备大展拳脚的东达蒙古王集团给那里重新起了一个名字“风水梁”,一字之差,却改掉了生存的绝望,改出了生活的希望。

风水梁规划面积111.7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53平方公里,规划总投资200亿元,已投入60多亿元,建成容纳12万人口,集生态建设、文化旅游、有机农畜产品加工、清洁能源、扶贫移民、新农村建设为一体的综合性园区。

赵永亮在风水梁打造了生态种植与生态养殖两大循环产业链,主导产业是獭兔养殖。目前已形成獭兔500万只、貂、狐狸、貉子等特种动物4万只的规模。同时还配套建设了皮草服装厂、特种养殖场、肉食品加工厂、饲料厂、有机牧场、光伏发电厂、菌棒厂、氮气保鲜库、鲜食玉米加工厂、沿黄风味街、钱学森沙产业博物馆、獭兔研究院等30多个项目。打造出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风水梁獭兔”并荣获“自治区主席质量奖“”。园区内的水、电、网、路、气、讯、排污、亮化,小学、政府、社区、幼儿园、卫生院、工商所等已十分齐备。2015年,风水梁获得住建厅颁发的“自治区人居环境范例奖”。成为了中国内生城镇化的典范。

“全国许多地方没有资源、没有好的模式和方法,很多贫困户找不到致富路,我们己经成功带领众多农牧民摘掉了穷帽子,过上了好日子。”赵智强充满信心的说。自从成为集团总裁,他就将生态治理、扶贫移民、新农村建设、科技富民、社会公益等事业确定企业发展战略,致力打造一家社会责任型企业。他又设计了“规模化养殖、产业化配套、专业化管理、系统化分割、现代化加工、资本化运作”的六轮驱动运营管理模式,让贫困农牧民在生态链、生物链、产业链、产品链上脱贫致富。

郝志强父辈是风干圪梁的老村民,由于生态恶化,全家人迁到了外村。2008年中风后为治病花光了积蓄,还欠下1万多元外债,一家人生活陷入困境。2010年春听到消息后返回老家开始养獭兔。“看我们家太穷,东达公司借给40多只种兔让我们起家,第二年秋天就还了本,还净赚下900多只兔子。第四年看病的债就还清了。”郝志强的媳妇抹着眼泪说:“我们家这口子一下子成了废人,我们一没本钱,二没技术,真不知道该咋生活,真的是多亏了他们。”“我重活干不了,但养兔子却很容易。除了出粪请人帮帮忙,其他都没什么问题。”郝志强信心满满的说。“一只兔子能挣30元,我们规模不断扩大,收入会越来越好。”谈起收入,他掰着指头说:“去年,我家一年出栏獭兔2000多只,获利近5万元。今年增长到8000只,收入更可观了。年底我们就敢到镇里的移民楼买房了。”

像郝志强一样的养殖户还有很多,他们都在这里找到了稳定的致富门路。这里先后吸引了来自全国12个省区的农牧民集聚,獭兔养殖户年均收入5—7万元,大户型超过了10万元,老婆养兔子、男人打工的养殖户收入则更为可观,1万多移民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曾经风沙肆虐、飞鸟绝迹的风干圪梁现在已成为投资创业与富民安居的乐土,成为中国生态农业迈向第六次产业革命的伟大一步。

“6 ”战略与“五个一批”创新精准扶贫

赵氏父子对沙产业与精准扶贫进行了创新升级,制定出“生态 种植 养殖 有机 扶贫 旅游”的“6 ”战略,通过实施“五保服务”、利益联结、订单合作、参股入股、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1万多贫困农牧民在生态链、生物链、产业链、产品链上脱贫致富。

国家十三五“五个一批”脱贫战略提出:要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人人参与的大精准脱贫格局。

这对“父子兵”通过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带动1万多贫困人口就业创业,做到了“产业拉动脱贫一批”;与政府协作,将沙区恶劣环境中的群众搬迁到风水梁和兴安盟百利舸园区创业发展,做到了“异地搬迁脱贫一批”;对沙柳进行深加工,全力维护生态建设成果,充分保证种植户利益,使十多万沙区贫困人口实现增收,做到了“生态建设脱贫一批”;先后建立了多所院校、小学和幼儿园,为学生减免学杂费,对贫困农牧民进行免费培训,在各类教育事业中捐赠款物8000多万元,做到了“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免费给养殖户提供住房、兔舍、沼气池等生产生活设施并提供“五保”服务,做到了“企民利益联结脱贫一批”,探索出一条极具当地特色并行之有效的精准扶贫新途径。

他们还在当地积极参与了“百企帮百村”脱贫攻坚行动,通过与贫困村结对子、与贫困户接链子、给合作社搭台子、为农牧民引路子,帮助贫困村谋划产业振兴,为农牧民脱贫创造良好条件。采用订单采购模式与王爱召、公乌素、大纳林等8个村合作成立了合作社,目前灌灌厂、粮食加工厂已进入试生产,正在筹建酒厂、农家乐、农贸市场、电商平台等项目。企业还投入3000万元建成了鲜食玉米加工厂,2018年收购的200万棒玉米已全部售完并提前向农牧民预订了2019年的1000万棒玉米。

此外,这家民营企业在各类民生事业中投入资金120多亿元,累计为国家与地方缴税40多亿元,安排了5000多名下岗职工再就业。每年出资60万元成立了救助农村牧区先天性心脏病儿童促进会,由此挽救了260多个家庭的命运;为扶持养殖户发展,先后投入补贴资金30多亿元;为补偿奶牛养殖户的损失卖掉了三座煤矿,因此损失20多亿元;与政府合作总投资13.5亿元扶贫兴安盟,在科右中旗建设了东达城乡统筹示范园,带动了1000多贫困户脱贫致富;先后为红十字等捐资420万元;为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捐资共计1000万元;还为各种急难险困捐资8000多万元;成立了“东达公益基金会”……先后获得“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国家林业产业重点龙头企业”、“全国扶贫重点龙头企业”、“全国企业扶贫贡献奖”、“福布斯中国荒漠化治理绿色企业”、“全国新农村建设百强示范企业”等多项荣誉。一组组数据见证了一个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为民谋利、无私奉献的大爱企业情怀。

未来3-5年,赵氏父子已为企业勾勒出了新的发展蓝图,那就是通过实施“6 ”战略,以先进的生产要素和现代化经营方式打造“种养加相结合、农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合纵联立体式”的农业产业化4.0版,以产业化链条将基地、农民、合作社、市场等主体串联起来,在产业聚集、延伸、升级中实现经济效益叠加和长久、实效、精准、创新扶贫的目标,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叠加和产业拉动扶贫的目标,为全国乃至世界提供库布其治沙模式和扶贫典型经验,实现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庄严承诺。(郭昱利 魏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