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

当老师告诫你要挺直身体才能集中精神时,你可知为何?为什么刷着抖音完全停不下来,而想要专注学习却太难了? 为什么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为什么生于忧患,而死于安逸?我们如何选择城市、公司和职业?

这些看起来风牛马不相及的问题,都有着同样的底层规律在支撑着,那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 -- 熵增定律。熵增定律这里不打算赘述,有大量文章有介绍,可以自行脑补,这里仅总结几个点:

  1. 高熵代表着更混乱。
  2. 高熵代表着更普遍。
  3. 随着时间推移,万物皆熵增。

生活中可以用熵总结的:

  1. 随波逐流跟大众,最终生活将变得混乱不堪而不是有序。
  2. 父母催婚产生的姻缘更可能是不幸的。
  3. 想要鹤立鸡群,必然困难重重。
混乱才是常态,有序则需要刻意营造

于是我们得到下面这个结论:

热力学第三定律规定熵概念(热力学模型-熵增定律)(1)

混乱才是常态,有序则需要刻意营造

封闭系统

为什么宝剑放久会生锈,不流动的水长时间会变臭?为什么不能反过来呢?

要理解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个概念: 封闭系统。我们这里不必太苛责于封闭系统的严格定义,我们姑且认为封闭系统就是和外界没有能量和物质交换的系统。

用一个简单模型来帮助我们理解封闭系统:

热力学第三定律规定熵概念(热力学模型-熵增定律)(2)

上面系统与外界没有能量和物质交换,系统中间用一个留有孔的隔板分开,初始状态,分子都聚在左侧腔室中,右边腔室几乎没有任何分子。

随着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进行着,左侧的分子会有一部分漂移到右侧,最终会达到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由于刚开始,分子几乎只聚集在左侧的腔室,仅占据系统1/2的空间,因此熵相对较小;但达到动态平衡状态时,分子聚集到了整个系统的两个腔室,因此熵变大。

热力学第三定律规定熵概念(热力学模型-熵增定律)(3)

从这个模型,我们可以进一步加强对熵和熵增定律的理解。于是悲观的结论诞生了: 宇宙万物最终将归于混沌,走向灭亡(熵不断增大)。

然而纵观历史发展,社会文明好像总体上是趋于不断进步的,这却与熵增定律违背,为什么呢?除了封闭系统外,一定还存在另一种系统,能实现熵减,我们先将其称为耗散结构。

在介绍耗散结构之前,我们先介绍一下麦克斯韦思想实验。

麦克斯韦思想实验

热力学第三定律规定熵概念(热力学模型-熵增定律)(4)

麦克斯韦思想实验也称为妖实验,在封闭系统中放一个小人(妖),这个妖具有强大的能力:

  1. 这个妖能感知分子是从左侧跑到右侧还是从右侧跑左侧。
  2. 这个妖遇到分子从左侧想要漂移到右侧,则阻止它;反之让其通过。

这样一来,这个系统最终分子会全部聚集在左侧腔室,最终实现了整个系统的熵减。这个实验在当时引起了非常大的轰动,因为它的结论意义非常大,仅仅加入一个小人(妖)就实现了熵减。那么到底这个小人做了什么,如果我们搞清楚了这点,对于我们的生活和人生将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其实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个小人在持续做两件事情:

  1. 正确的感知
  2. 正确的选择

于是乎,我们得到了这样的结论:

热力学第三定律规定熵概念(热力学模型-熵增定律)(5)

这个结论对于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非常大。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发现普通人每天脑海中会闪过1.2万或6万个想法。这就与分子随机运动的情况相似。如果套用我们刚才说过的那个思想实验,在我们的大脑中放一个小人。它负责感知我们脑中的念头是什么? 选择我们应不应该去想它?

如果做到了这点,是不是可以持续保持大脑有序?

热力学第三定律规定熵概念(热力学模型-熵增定律)(6)

吾日三省吾身

感知 选择可以保持大脑清醒。

感知和选择都是需要耗费能量的,而感知分子漂移方向,是需要信息输入的。

热力学第三定律规定熵概念(热力学模型-熵增定律)(7)

这就是我们将要介绍的耗散结构。

耗散结构

热力学第三定律规定熵概念(热力学模型-熵增定律)(8)

前面我们提到过按照熵增定律来说,宇宙最终归于混沌,走向消亡,而历史文明却整体在进步,从这点说明,一定存在一种系统能够实现熵减,这就是耗散结构。

耗散结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河流,2000多年前,佛祖释迦摩尼曾和波斯匿王探讨过: 河流,你每天看到的都是新的,因为它的水分子都是不一样的。但是有趣的是,它千百年来又都是同一条河流(旧的)。这是一个哲学命题。

热力学第三定律规定熵概念(热力学模型-熵增定律)(9)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也就是这个道理。

耗散结构是一个神奇的结构,古代先哲们都曾经对它进行过研究和探讨。它是一个动态平衡体,而不是一个静态平衡体。动态的意思是它一直在变的。平衡的意思是它又是一直保持着稳定形态的。

我们人体也是这样,其实每天我们都在变化:

大脑海马体每天会新生出: 700个神经。

皮肤更新周期: 28天。

红血球的更新周期: 4个月

肝的更新周期: 5个月

骨骼的更新周期: 7年

基本上人体每7年,大部分的细胞都会全部换过一遍。

那就有一个问题: 既然你身上大部分的细胞都换掉了,那么你还是你吗?

所以从细胞的层面上看,你已经不是以前的那个你了。

所以了解了耗散结构,从物理学的角度,人真的可以彻底重塑自己的。只不过需要的时间比大多数人预想的长。

热力学第三定律规定熵概念(热力学模型-熵增定律)(10)

人重塑自己需要多长时间呢? 大概是4到7年。所以不管我们现在对自己有多么不满,脱胎换骨这件事情是真的有可能发生的。

只要给我们7年时间,我们真的能够从生物学的角度完全脱胎换骨的,永远不要给自己判死刑。

如何选择城市和公司?

了解了耗散结构,对于指导我们如何选择城市和公司,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城市和公司其实也是耗散结构。所以我们要选择效率更高,运转更良好的耗散结构。我们应该加入那种能够不断从外界吸取能量和信息,然后不断做出成绩,让自己变得越来越有序的城市和公司。反过来不要选择哪种尽管现在很有成就,但是已经陷入自我封闭,自我感觉很良好,拒绝跟外界进行信息和能量交换的城市和公司。如果你进入这样的封闭系统,就是不管现在它看起来有多好,它能给你多安逸的生活甚至是高工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一定会越变越糟糕。这是熵增定律决定的。

热力学第三定律规定熵概念(热力学模型-熵增定律)(11)

人体耗散结构

热力学第三定律规定熵概念(热力学模型-熵增定律)(12)

输入端

内循环

输出端

看完上面这个图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人体耗散结构虽然很复杂,但运作并不复杂,策略也不复杂:

热力学第三定律规定熵概念(热力学模型-熵增定律)(13)

如果睡得早,你不可能起得太晚。如果你的因都是对的,那么结果应该不会错到哪里,得到结果只不过是时间的问题。

换句话说,这张图里边我们应该关注蓝色部分(因),不去管果的部分(成果/负成果),并且还需要接纳下面排泄的红色的部分的存在。

如果我们经常忍不住会撒谎、抱怨,或者胡思乱想、有拖延症,其实是因为你身体里积累的熵太多,它们需要被排泄出来。

我们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无法接纳自己红色的部分,产生大量的自责。这样的话,很有可能会阻止你进一步排出熵,最终导致另外一种结果,就是导致身体的病变。反过来,我们应该从源头出发,减少身体里边积累的熵,而不是在产生了熵之后,去压抑排解他们的过程。这个原理当然也适用于,如果我们取得的是负成果,那么我们也不能光盯着负成果去后悔、去懊恼,而是应该释怀和接纳。我们需要继续盯着我们的蓝色部分这些模块去下功夫。比如说:

这些才是使得我们产生正成果的概率增加的核心。

所以了解了耗散结构的原理之后,你会发现那些鸡汤里面教大家不要有负情绪,为什么没有用,为什么你会觉得很空? 这是因为他们抓错了重点。

热力学第三定律规定熵概念(热力学模型-熵增定律)(14)

热力学第三定律规定熵概念(热力学模型-熵增定律)(15)

要明白,会抱怨、会撒谎、会懒惰、会拖延,这些其实是系统的熵往外排出的结果,关键在于我们需要改变系统的输入,让我们的系统减少熵。

已然被困封闭系统该如何自处?

我们接下来问一个更加残酷的问题,如果我们已经被困在了一个封闭系统里怎么办?

比如我们不喜欢自己的城市、甚至有一份不满意的工作,但是一时半会也离开不了,被限定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里面,我们还怎么过好接下来的日子?

我们可以回过头看上面的图:

热力学第三定律规定熵概念(热力学模型-熵增定律)(16)

在一个封闭系统里面,你改变不了这个封闭系统本身的格局,但是你依然可以做好感知和选择这两件事。只要做好这两件事,就可以使得整体的熵逐渐减少。

我们来举一个非常极端的例子: 纳粹集中营,这应该算是一个极度糟糕的封闭系统,现代监狱和集中营比起来,简直就是天堂。

著名的心理学家Viktor Frank(维克多 弗兰克尔)在二战的时候,被关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关了三年。当时这个集中营中每28个人只能活下来一个人。他的父亲、母亲、妻子、哥哥,甚至身边几乎所有的家人都死在集中营里。而且身边没有死的人,很多也都精神失常了。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边,他却发现了一种方法,可以一直保持头脑清醒、身体健康。这个东西是什么呢,在《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里边有写到,这个东西就是选择的自由

热力学第三定律规定熵概念(热力学模型-熵增定律)(17)

正如古罗马哲学家爱比克泰德,他在中年的时候被剥夺了所有的财产,然后被逐出罗马,在他被流放的时候,他是这么对他朋友说的:

"如果我必须被流放,谁又能阻止我面带微笑,愉悦而且平静地离去呢?"

热力学第三定律规定熵概念(热力学模型-熵增定律)(18)

这就是在极端环境下,那种选择的自由吧!

人生选择

热力学第三定律规定熵概念(热力学模型-熵增定律)(19)

第一阶段 生命诞生到独立

在这个阶段,我们没有太多可以选择的地方,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无法选择自己基因、无法选择生活的城市、无法选择自己的老师,因为这些都不是我们能控制的。

第二阶段 独立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们已然独立,可以做的选择逐渐变多。而此阶段,会产生两类结果:

第一类: 不刻意选择。不进行刻意选择,或者总是生活在对自己的出生抱怨上,那么他的人生注定是混乱不堪,熵增的。

查理芒格分享过一种保证可以让人顺利变穷的方法: 这个人一定要坚信,人生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只要他出生环境不够好、没考上好大学、没找到好工作,或者考研考公失败,那他这辈子就完了。还有,如果你三十岁之前没有出息,那么你三十岁之后就别想有什么成就了。一旦你对这一点有一丝怀疑,你都不能成功地变成为一个穷人。

目前中年焦虑蔓延,大部分人选择了:

  1. 自我催眠,继续折腾。
  2. 放弃幻想、寻求安稳。

第二类: 刻意选择。这种人不断刻意选择可能会进入首个稳定态。

第三阶段 稳定态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可以干一辈子的工作。其实得到这样的工作,隐含着一个潜在的危险,就是有可能会陷入一个封闭的系统,然后不断熵增。

稳定态在我们这代人中间还是比较普遍的,比如说,当了家庭主妇、进入国家机关工作、当了老师进了事业单位,就比较容易进入这种状态。

但是在这种状态下,很多人反而会利用这种稳定的环境,构建出了很好的耗散结构。

所以说,最终还是靠个人选择的结果。

热力学第三定律规定熵概念(热力学模型-熵增定律)(20)

这个世界充满了辩证法:

这样都会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不管怎么样,我们要记住: 再精致的封闭也会腐烂; 再简陋的耗散也会鲜活。

热力学第三定律规定熵概念(热力学模型-熵增定律)(21)

写在最后

热力学第三定律规定熵概念(热力学模型-熵增定律)(22)

人有两种反应模式,这两种模式在日积月累之后,就会使人生演变成完全不同的两种结构: 封闭系统和耗散结构。

具体而言,它取决于我们对很多事情的第一反应。

遇到挑战

遇到阻碍

遇到努力

遇到批评

遇到别人成功

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不是纯A或纯B。大家都可能有这两种模式的融合,但是可能有些人A多一点,有些人B多一点,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种模式都会形成不断增强的闭环,直到逐渐形成牢固的系统。

整体来说,A模式就是一直在拒绝信息和能量的输入,而B模式一直在强迫自己,去接受更多的信息和能量。

所以选择B模式的人,通常总是伴随着更多的痛苦。毕竟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所以A模式更加符合人性,B模式更加反人性。

在我们的人生中,构建耗散结构的过程,就是要不断地承担更多的痛苦的,花精力去做一些逆人性的事情。所以把这件事情落到实际,就会充满困难。

正所谓 知易行难,就是这个道理。

不过有时候我们觉得难,并不是因为它真的很难,而是因为我们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论。正所谓:

热力学第三定律规定熵概念(热力学模型-熵增定律)(23)

总结
  1. 混乱才是常态,有序则需要刻意营造。
  2. 感知和选择刻意让大脑变得有序: 吾日三省吾身。
  3. 人是刻意彻底重塑的,从生物学上是刻意脱胎换骨的,永远不要给自己判死刑。
  4. 选择高效、运转良好的耗散结构(城市和工作), 因为它能不断吸取能量和信息,不断成长。
  5. 管吃不管拉,管睡不管醒。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6. 依靠决心和自责是过不好这一生的。
  7. 刻意改变耗散结构的输入,接纳已经产生的坏结果和坏行为。接受抱怨、撒谎、拖延,关键要改变系统的输入,让我们的系统减少熵。
  8. 你无法控制生命里会发生什么,但你可以控制面对困境时,你的情绪和行动。残酷的世界可以拿走很多东西,唯独一样东西它永远拿不走,那就是: 选择的自由。
  9. 再精致的封闭也会腐烂,再简陋的耗散也会鲜活。
  10.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不要被困难整体吓到,从小的突破开始,一步步你会成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