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的

1.1 全面推广持续改进的观念,建立持续改进程序,旨在不断改进产品过程能力、提高产品/服务质量和生产效率,消除浪费,降低成本,增加客户的满意度。

2.适用范围

2.1 从订单接受到完成品交付客户的所有过程及管理系统之持续改进均适用于本程序。

3.职责

3.1 本程序由系统督导部制订、管理者代表审核、总经理批准后生效。

3.2 改善小组:负责提出和实施可持续改善项目。

3.3 各部门:参与持续改善项目的评审,并协助改善项目的推行。

3.4 管理者代表:持续改进效果的确认和奖励。

4.标准应用与定义

4.1 标准引用

4.1.1 IATF16949:2016(覆盖 ISO9001:2015)标准之条款:10;

4.1.2 ISO14001:2015 标准之条款:10。

4.2 定义

4.2.1 持续改进:指在已达到基本质量要求的基础上,以减少质量变差、降低成本和改善服务为主要目标的活动,它使系统得到不断改善。

5.程序

5.1 公司选取作为持续改进的项目(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

5.1.1 提高生产效率。

5.1.2 提高管理水平。

5.1.3 降低成本。

5.1.4 改进现场。

5.1.5 降低不良率和避免浪费。

5.2 持续改进意见的提出

5.2.1 由公司管理层在各项管理例会中提出;或由公司人员提议,经公司管理层确认后提出;

5.2.2 提案部门需填写 RF-MP05-02-02【提案与改进计划】。

5.3 现状分析

提案部门会同责任部门运用相关技术(如:排列图、层别法等)对公司现时状况进行分析,找出待改进的重要项目,并确定是否需要成立持续改进小组,若需要则继续以下作业过程,若不需要则只需采取纠正措施予以改善。此判定需经过总经理核准。

5.4 持续改进项目的确立

明确需改进的项目后,由相关部门主管组成持续改进小组,根据公司现时实际情况(即能力范围)制订出可衡量的(即数据化)、经过努力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可达成的目标(例如目标达成之预定时间为 6 个月,而在连续 3 个月都达标的情况下,应更新改进目标,以期不断改进):

5.4.1 持续改进小组须制订详细的改进计划,计划内容可包括现状、预期可达到的目标、衡量方法、为完成目标需完成的工作(谁完成,谁确认)。

5.4.2 持续改进小组需运用适当的改善工具,采取持续改进的技术有如下几种(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控制图

b.基准确定

c.动作/人机工程分析

d.防错

5.5 探讨原因

5.5.1 使用特性要因图等技术,分别从五个方面(即人员、设备、材料、方法、职业健康安全)等去探讨,将可能的原因一一找出,最后决定几个主要原因。

5.5.2 使用 5WHY 工具,彻底寻求根本原因[Root cause];见 RF-MP05-01-09【5WHY 分析表】。

5.6 提出改进对策

针对形成问题的主要原因和公司现时实际情况,制订出适当的改进措施,并明确措施的责任人以及完成时间。

5.7 改进实施及效果跟踪

改进措施制订完成经认可后,加以实施,在实施过程中,督导人员利用有关技术(例如:管制图、直方图或推移图等)对效果进行跟踪。

5.8 对改进的效果进行评审

5.8.1 当目标的预定期结束时,对改进的效果进行评审、总结,看是否达成初定目标。

5.8.2 若效果不理想,则重新探讨,可能是原因找错,也可能是措施不对,此时,应考虑是否重新回到章节 5.5 (探讨原因),还是回到章节 5.6 (提出改进对策)中去。

5.8.3 若效果已达到初定目标,并且以公司目前情况不便于作更进一步的改进时,仅作维持。

5.9 效果的维持

若改进对策取得成效,便将作业标准予以修改或建立新的作业标准,以维持原先的效果或制订新的改进目标和方案,使其更进一步,如此 PDCA 不断循环。

5.10 改善目标完成后,管理者代表将改善绩效提交给总经理及相关部门主管。

6.相关文件

7.记录

7.1 RF-MP05-02-02【提案与改进计划】

持续改进控制程序(改进控制程序ISO9001)(1)

持续改进控制程序(改进控制程序ISO9001)(2)

持续改进控制程序(改进控制程序ISO90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