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的文化骨子里是唯美的(展现一个民族的青葱岁月)(1)

喜欢北伐这段历史源于对青春热情的偏爱,民国的建立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一次新生,在一个维系了数千年帝制的国家引入了共和的理念。然而,说实话这种新的体制是相当脆弱的,不久之后就回到了军阀混战的老路,然而不管怎么说,在经历了新的文化理念熏陶之后,国人已经开始初步觉醒,从一个新生儿逐渐成长为一个热血青年,而随后的北伐可以说是这种青春热血的第一次迸发。

吴佩孚的北洋主力并非像看起来那样草包,否则他也不可能登上《时代》杂志封面,并被认为是最有可能统一中国的人物。然而相对于蓬勃而起的国民革命军,这种没有信念的旧式军队注定会被扫入历史的垃圾箱。或许现在写入教科书的是叶挺独立团的英勇,然而我更愿意将其看作是年轻人那种灼热的国家理念、信念成就了他们北伐铁军的威名,是这个国家的新生代第一次展示出其强大的战斗力。

由中央电视台等联合出品,刘新执导,林永健、李曼等主演的战争剧《怒放》即是对北伐到南昌起义这段青春岁月的热情回顾,为我们呈现出一个民族的激情与热血。北伐的势如破竹展现了一种新的理念,对于这些国民革命军的士兵们来说,他们明白自己是为什么而战,国家的理念而不是军阀的利益成为他们奋斗的目标。作为在两边都战斗过的主人公赵关克(林永健)体会最深,在北洋时期他同样战斗勇猛,最后却换来的是无援无粮,最后还要成为战败的替罪羊。而当他转而成为革命军中一员之后,感受到的是这个群体的热情与活力,以及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照。

北伐的胜利并非是唾手可得,而是这样一群热心青年通力合作的结果,这其中不可或缺的是国共两党的团结一致。北伐时期的周真强(宋允皓)是真诚的,尽管与赵关克是情敌,却在对方被判处死刑时极力求情。其实无论对国民党人还是共产党人来说,这段时期都是热血青年,远没有后来你死我活的争夺。大家之间的竞争是意气之争,也是精神上的相互激励。

可惜,青春总是一闪而过,无论对个人还是对国家来说,青春期虽然充满了天才的创造力,但却总是短暂无比。北伐的意外顺利在客观上加大了双方的裂痕,面对空前的胜利到底谁来掌控埋下了竞争的导火索。对于北伐后的迅速分裂我们只能扼腕长叹,对于整个民族来说这是一场悲剧,却也是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面对历史,我们不必过多地评价当年的是非对错,因为他们留下的经验教训比单纯的对错更重要。然而,无论如何,北伐让我们看到了这个民族的希望。

眼下革命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几乎扎堆到抗日这一时期,毕竟打鬼子的故事很容易取得民众的认同感,然而无论哪种题材资源的承受力是有限度的,过度开采必然会引来资源枯竭等一系列后果,在网上被群嘲的抗日神剧就是这一尴尬现实的产物。其实,有关国家近代革命史的问题并非仅抗日这一段时期,从鸦片战争开始后的漫长觉醒历程都可以给国民提供良好的民族认同意识,有关北伐时期的历史其实更是充满了奔放热血的青春激情。《怒放》是对一个民族青春记忆的呈现,让我们看到了潜藏在民族深处的生命活力,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民族的激昂岁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