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朱啊明成祖朱棣驾崩了,却未来得及再看一眼自己打造的新帝都,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山河月明朱棣如何官复原职?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山河月明朱棣如何官复原职(山河月明看懂朱棣暮年征战)

山河月明朱棣如何官复原职

文|阿朱啊

明成祖朱棣驾崩了,却未来得及再看一眼自己打造的新帝都。

他17岁征战沙场,从一个刀都提不起来的小士卒,到大明最能打仗的皇帝。做燕王时,两次北征,压制得大元不敢再犯边境一步;登基后,五次亲征蒙古,收复安南,巩固南北边防;六派郑和下西洋,为国家创造海外营收;编修《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开创了永乐盛世。

人至暮年,壮心不已,举国敬仰,后世钦佩。

只不过,朱棣的一生不是征战的路上,就是忙于休养生息、发展经济。就连驾崩之时,也是在亲征的归途中,尤其是临终前踏马奔驰,在自己开创的疆土上,纵横着,有不舍也有欣慰。

其实,朱棣最后一次亲征,却愁坏了所有人,上至太子,下至群臣,都在挖空心思不让他出征,就连身边伺候的太监都想偷偷把计时的炉香悄悄掐灭;杨荣更是借口万寿日,让大军休整一日,但都没能阻拦他远征的雄心。

最耐心寻味的是朱棣临出征时对着徐妙云的牌位说很快自己就来陪她了,为何他还不愿停下脚步,哪怕坐居中军,让年轻的将领冲锋陷阵也好,但他还是力求身先士卒,拼了命也不肯后退一步。

暮年征战

对于行军打仗,朱棣绝对是行伍老手,即便是亲封的一众公爵王侯,也多半是跟随着他出征,而真正的核心领带非他莫属。

突逢鞑靼弑君背盟、再立新君,让朱棣一下子警觉了起来。他亲自出巡北京后,原本是派了郭骥出使漠北,却不料被新拥立的大汗杀了,还把头颅悬挂在王庭之外。

其实这个时候,漠北的大权是在太师阿鲁台手里,虽然新君是皇室血脉,但手上并没有兵权,只不过是想祸水东引,故意惹怒大明,让大明和太师打起来,而这位新君则可以坐山观虎斗,坐收渔翁之利。但大明却不得不打,而阿鲁台也会尽全力反击。

虽说朱棣心意打仗,但也看穿了阴谋,他对孙子朱瞻基说道,“行军打仗最重要的是万无一失,草原人不同于中原人,那里的女人在马背上都能生孩子,刚生出来的孩子还没学会走路,便会骑马了。这才多少年,鞑靼和瓦拉就多了这么多的骑兵。朕也知道,我大明朝国力尚苏,百姓还需休养生息,朕此次用兵漠北,也是为形势所迫,不得已而为之。”

其实,朱棣作为跟漠北打交道了三十多年的主帅,虽然一直把压制着,但漠北却如野草一样烧也烧不尽,却能春风吹又生。如若大明不趁早将其掐灭,或将其圈养,迟早有一天会是大明的祸端。

但朱棣的下一代,太子身体不好,性子又太过仁慈;次子性格太冲,是块打仗的料,但做不了皇位;三子又太小,憨厚的性子,更不适合。如若朱棣不在自己有生之年替子孙解决这一大隐患,大明的王朝恐怕危矣。

而朱棣原本是派遣丘福奔赴蒙古的,但丘福却仗着自己是老将,根本不听规劝,自以为抓住了一个元人的兵部尚书,得知了元人的王庭所在,就不等大军汇拢,轻率地带着千名骑兵出击,结果全军覆灭,惨败而归。

丘福的这次惨败导致火真、王忠这些老将都以身殉国,自己也被削去了爵位,流放海南。

原本望见大明就怕的大元,却以阿里台为首的部落逐渐发迹,又以正朔自居,再加上力挫朝廷大军的声望,朱棣如果不下定决心整治,再过几年恐怕就是养虎为患。不得不赶在同年内第二次举兵漠北,又因上一次惨败损失了多名老将,张辅虽也是悍将,但年纪尚轻,压制不过军中的老将,朱棣只能御驾亲征。

更何况朱棣原本就是最能打仗的将领,虽然登基后不再有机会亲征,但这也一直是他的梦想。

不管是于公还是于私,朱棣都必须把战火熄灭在自己在位期间,只不过,他的雄心也在燃烧着他的生命,常年征战的人多少都会落下病痛。朱棣也不例外,中年时就患有头疾,虽然治好了,但一旦再亲自征战,必定是旧病复发。又加上身上大小的伤痛就数不胜数,这样耗尽生命的活法,自然就加速了死亡的到来。

说白了,朱棣之所以在国家刚刚复苏之际就亲自上战场,主要还是为了心中的不安。毕竟自己的皇位是抢来的,虽说他在位期间开创了很多先河,百姓也因他得以休养生息,但他心中始终有心结,生怕自己做得一个不好,就让后世诟病。

如果他得到的皇位到了下一代不能坐稳,或再次被别人抢走了,那他的一世就如朱允炆的一世一样,不仅会在历史上烟消云散,更会遗臭万年。

归途驾崩

在朱棣第五次亲征漠北的三个多月时间里,他就知道自己很难再继续支撑下去了。

从不可能主动退兵的他,甚至在无功而返的前提下,还是下令全军班师了。即便已经打得阿鲁台抱头鼠窜,就差一点就可以将其彻底歼灭,但他也不敢再拖延了。

身体的每况愈下,让朱棣明白自己的生命正在一点一滴地消逝,而一场战争的胜利也远没有眼下的稳定更重要,如若他在战场上出事,那措手不及的将是整个大明。

往大了说,虽然太子早已监国,而且也颇受朝臣拥戴,但只要他这个真正的皇帝在,就会存在观望的墙头草,更何况还有次子在旁虎视眈眈。他必须要把权柄名正言顺地交付给太子,不给想趁乱打劫的贼子留一丝遐想。

往小了说,朱棣希望大明以后的代代君主都是他的后代,而且都是上一代君主亲自更替的权柄,不留任何一点名分上的差池。

但他还是没能再回到自己新迁的京都,再看一眼自己曾经宏伟的过去,再见一见自己的子孙。这个时候的他,在当着杨荣和张辅的面宣告自己传位给太子后,便又强努着身体最后一次骑上了心爱的战马。

人生又有几次不可强求,与其颠簸仓促回京,不如从容面对死亡,再一览自己亲手打下的疆土,也不失为另一种圆满。

太子爱仁政,虽然身边也有自己的亲信,但也同样重视武将,这样能把持中正的太子就是一位好皇帝。况且,这几年连年征战,而且又是奔袭千里辗转运送粮草辎重,太子却从未叫过苦,这样的人做接班人已经足够了。

只不过,太子太软弱了,一点都不像朱棣。

朱棣在最后一次亲征的时候,曾和太子有一段密谈,“你是不是觉得这几年,朕对你太苛刻了。老大,朕没说有多喜欢你,但是,你毕竟是朕的儿子,做父亲的,哪有不心疼自己儿子的。在你还是燕世子的时候,你母亲、你皇爷爷和身边所有大臣都说你仁厚。可朕最不放心的就是这仁厚二字,天子岂可受制于众臣。朕也知道这几年确实做得太心急了,可朕不敢有丝毫的放松。朕只要一松懈,就觉得你皇爷爷一直在背后看着朕。朕对自己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对你这个太子。可你毕竟是朕的儿子,朕这辈子就想把所有的难事 、苦事都替你们给做了。将来朕的子孙,就能像汉文帝、汉景帝一样,做一个仁治之君。”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朱元璋到朱棣都是“马上天子”,朱元璋作为开国皇帝,原本培养的接班人朱标也是仁治,只是可惜朱标中年病薨,不得已立了嫡长孙朱允炆,但朱允炆是小辈,又着急削藩,集中事权,却成就了朱棣的天下。而朱棣一生既要以武安邦,还要以文休养生息,但这一生终归是仓促,怎么可能处处为后代盘点好,只能自己拦了酷吏的名声,留给子孙后代以清朗的天下,让他们为大明真正的输送新鲜血液。

朱棣太难了,甚至比朱元璋还要难,但生在皇家,即是父子,又是君臣,如若不是时机到了,又怎么可能交付真心呢?三个儿子里面,即便没有徐妙云和姚广孝的劝谏,太子也是最佳人选,而他也一定是曙意太子的,但人都需要历练,而他也需要时间为太子打平天下。

朱棣走了,坐在马背上望着无尽的疆域,似是终于完成了任务,可以卸下担子活回自己。

朱棣这一生,背负得太多,付出得也太多,终其一生,都在为后世而奋斗。虽辛劳,但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