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初代晋王朱棡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就藩山西太原,晋藩雄踞西北二十多年,国富兵强,又与当年的燕藩多有不谐,以至于成了篡位以后朱棣内心最大的眼中钉肉中刺。永乐至宣德年间,在朝廷的推波助澜下,晋藩宗室围绕着王位,爆发了长达数十年的激烈内斗,朱棡的诸子几乎都被波及,不仅下场的朱济熺与朱济熿两系,连没有参与其中的都成为了被殃及的池鱼,比如老五宁化王朱济焕

历史上的三明市大土匪邓茂清(悲催的宁化王朱济焕)(1)

朱济焕,生于洪武二十年(1387年)六月十四,是朱棡第五子,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十五孙,生母为晋王侧室樊氏。永乐二年(1404年)八月,被册封为宁化王。同年十二月,册封镇西卫指挥孙整的侄女孙氏为宁化王妃。

从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起,朱棣为了削弱晋藩,对其实施了各种软刀子割肉式的打击。一方面不顾现任晋王朱济熺的意愿,打破惯例将包括高平王朱济烨、平阳王朱济熿、庆成王朱济炫等在内的成年兄弟,分封到山西各地,令他们得以保持相对独立的同时,还带走了太原三护卫中将近一卫的兵力。另一方面,直接的王府属官下手,找借口将王府首席辅臣,朱济熺的心腹长史龙镡贬谪,改派刑部郎中艾少岳、礼科给事中何仕让为晋藩左、右长史,进行钳制。

除此之外,朱棣还选中了野心勃勃的平阳王朱济熿,与他合作,作为对晋藩实施削藩的突破口。从永乐十二年(1414年)正月开始,朱济熿联合老四朱济炫、老六朱济烺,收买太原三护卫中将校,接连不断地上奏朝廷弹劾自家大哥朱济熺,称其欲图谋逆。朱棣顺水推舟,下旨将朱济熺拘禁于宣府,宣布待他北征班师再行处置。当年年底,立下大功的朱济熿晋封晋王,随即朱济熺与其子朱美圭被废为庶人。

历史上的三明市大土匪邓茂清(悲催的宁化王朱济焕)(2)

朱济熿本就为人跋扈而又睚眦必报。得志之后,非但不知收敛,反而变本加厉起来,在晋藩大搞清洗,打击报复王府中非自己一系的有关人等,曾服侍其父兄的宫中旧人,多被折磨至死。

朱棡共有七子:长子朱济熺袭封晋王,次子朱济烨封高平王,三子朱济熿封平阳王,四子朱济炫封庆成王,五子朱济焕封宁化王,六子朱济烺封永和王,七子朱济熇封广昌王。朱济烨早死,剩下的4位郡王中,朱济炫、朱济烺与朱济熿沆瀣一气,朱济熇年纪尚轻,兄弟之中真正坚持原则,甚至可能有些偏向老大朱济熺的只有朱济焕一人而已。于是乎,朱济焕成了此次王位更迭中的另一个牺牲品。

正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小人报仇从早到晚。之前拿你是没办法,现在荣登晋王大位,成为本藩大宗,统领晋府所有宗室成员,那还不赶紧给安排上。朱济熿晋封之后以朱济焕“有过失”这种莫须有的罪名,不待朝廷诏令,径直将其拘禁于冀宁道待罪。冀宁道属于分巡道,隶属于山西按察司,兼察太原府。

从永乐十二年(1414年)到永乐十六年(1418年),整整四年时间里,朱济熿私自将宁化王府的岁禄截流,别置于相关衙门,分文不给。朱济焕及其老母樊氏,因为没能拿到朝廷发放的哪怕一分岁禄,母子俩窘迫到只能靠典卖衣服聊以为生。以至于随身衣物典卖殆尽,这才勉强得以存活下来,日子过得可谓是苦不堪言。

“永乐十二年间,三兄晋王济熿言臣过失,拘臣于冀宁道待罪。岁禄不得,日给甚难,母之衣食鬻卖殆尽。而每岁禄米贮于有司,永乐十六年以来始复支给。”(《明宣宗实录》)

历史上的三明市大土匪邓茂清(悲催的宁化王朱济焕)(3)

朱济焕的原配孙氏去世后,太原左护卫指挥王珍之女被选为宁化王继妃,因有孝在身,一时间未能完婚。就在这节骨眼上,准丈人王珍出事了,恰巧“坐事”需要发配三万卫(今辽宁开原县北)充军,王氏由于尚未获得册封,不算宗室成员,需要随父一同充军,导致两人迟迟未能成婚。

朱济焕之母樊氏的侄女,嫁给太原左护卫中左所千户阎能为妻。结果阎能也恰巧“坐事”,被“调除”三万卫,其妻也被要求随行,看来是打算让他在那里生根发芽了。从山西到东北,还需要携妻而行,确定是“调除”而不是“充军”?

这种事只发生一件,还能说是偶发的巧合,但一连出现两次,不是在对朱济焕的姻亲实施精准打击,还能是什么?眼见即将过门的儿媳竟然成了罪民,侄女被变相发配千里,却毫无办法阻止,樊氏因此激愤之下积忧成疾。

洪熙元年(1425年)十月,察觉到风向变了的朱济焕,抓住时机愤而上书新皇帝明宣宗朱瞻基,为未婚妻一家,为表妹一家乞哀求情。朱瞻基“览奏恻然”,答应了他的请求。

“宁化王济焕奏……太原左护卫中左所千户阎能,其妻乃臣母之侄女。能坐事,调除三万卫,妻当随行。左护卫指挥王珍女,已聘定为臣妃,属有服制,未成婚礼。珍亦坐事,发充三万卫军,金挈家以往。臣母念此积忧成疾,伏望屈法伸恩存后。能于左护卫后千户所,使其妻得与臣母相依。免珍军役,令就臣闲居,庶几得遂成婚。臣蒙大德,母亦免忧,镂骨铭心,当图报称。上览奏恻然,皆从之。” (《明宣宗实录》)

即便明宣宗就朱济熿对朱济焕的打击报复一事,已经表露了态度,朱济熿依然不肯罢手。当时朱济焕之母樊氏因积忧而患“风疾”。中医所谓“风疾”指的是风痹、半身不遂等症,俗称中风,是一种很复杂的疾病,即便现代医学也很难治疗。宁化王府中没有可以治疗的良医,于是朱济焕向大宗晋府求助,希望朱济熿这个三哥能看在老爹,看在兄弟的情分上,施以援手。

历史上的三明市大土匪邓茂清(悲催的宁化王朱济焕)(4)

结果,朱济熿不仅不准晋王府的医生为她治病,还对外放风。民间的医生因畏惧王府权势,也不敢为她治病。

无计可施的朱济焕,只得将目光投向朝廷。正好此时巡按山西监察御史祝昇要回京述职,于是找上门去,恳求他代为在皇帝面前奏表此事,请朝廷派一位太医过来给老母治病。

宣德元年(1426年)三月,明宣宗收到祝昇的奏报后,闻之恻然,立即传令太医院选取一良医,快马加鞭的“驰驿”前往太原,为樊氏治病。

“壬寅,巡按山西监察御史祝昇言:‘臣回京日,过辞宁化王。王谓臣曰:有母老患风疾,无医求之。晋府不与,欲取于军民之间不敢,情实迫切。汝还朝为我奏皇上,乞一良医疗母疾。母若更生,不敢忘大德。’上闻恻然,即命太医院择一医士之善者,遣驰驿诣之。”(《明宣宗实录》)

螳螂在捕食眼前的蝉时,没有注意到身后的黄雀,最后也成了别人的口中之物。以晋藩内争来看,飞扬跋扈的新任晋王朱济熿,就是那只螳螂,他在配合四叔干倒自家大哥时,恐怕怎么也想不到对方要打压的不仅仅是朱济熺这个前任,而是整个晋藩,自己也是人家的目标之一。当他发现情况不对,立即与自己的好哥们,企图推翻侄子成就明太宗第二的野心家汉王朱高煦勾连。奈何朱高煦有这个心,却没这个实力,三下五除二就被侄子打翻在地。汉王之乱从爆发到结束仅仅持续了21天,皇帝一到就立马出降,堪称叛乱史上的笑话。

收拾完朱高煦,朱济熿便成为了朝廷下一个打击的目标。自宣德元年十一月起,晋藩所属弹劾朱济熿的奏章便如雪花般飞到明宣宗案头,这其中少不了忍辱负重多年的朱济焕的功劳。

早在汉王之乱爆发前,他敏锐的发现朝廷这一新动向,于是立即做出反应,上奏朝廷陈述朱济熿有异心。只不过当时明宣宗正紧锣密鼓地策划对付汉王,故将此事隐了下来。

历史上的三明市大土匪邓茂清(悲催的宁化王朱济焕)(5)

宣德二年(1427年)初,当朝廷对付朱济熿之心表露无遗,朱济焕再次上奏称朱济熿“不忠不,孝诡诈百”,“必欲置臣死地”,并表示想赴京面陈。在掌握朱济熿毒杀嫡母谢氏的确实证据之后,又派人"驰赴京师"报信。

宣德二年四月,朱济熿被废为庶人,连家属一同发配凤阳守皇陵。在其倒台过程中出了大力的朱济焕自然是苦尽甘来,为朝廷所赏识,获得了诸多优待,小日子顿时获得了极大的改善。

宣德三年(1428年)三月,朱济焕大婚提上日程,明宣宗派行在都察院左佥都御史李璇,大理寺左寺丞杨复为正副使,前往太原册封王氏为宁化王妃。同时命镇守山西都督李谦与山西三司共同点检晋府府库,凡宁化王大婚用得上的物件,交于宁化王府以弥补用度不足的问题。

朱济焕六弟永和王朱济烺旧府邸由太原右护卫改建而来,现在迁国汾州。于是,宣德五年二月,他以子女过多府中住不开为由上书朝廷,毫不客气地把永和王的这处旧王府占为己有。明宣宗甚至还命工部派人将这座府邸修葺之后,再移交给他。

次月,又上书请求将太原周边的古城、郝庄、大陵、城北享堂等四处空地,赐予宁化王府,以供王府休养生息,明宣宗从其所请,并敕书镇守大同太监郭敬等人,要求“毋擅侵扰,以副优待宗亲之意。” 宣德十年三月,在朱济焕的请求下,再次赐予山西太原县古城田六十余顷。

历史上的三明市大土匪邓茂清(悲催的宁化王朱济焕)(6)

正统二年(1437年),朱济焕生母樊氏去世,明英宗下旨追封其为晋恭王夫人。按定制,坟园用地应为周围四十五丈,结果园内实际用地达一百五十五丈不说,又占坟垣外之地十七顷,整个坟园实际占地九十亩,大大违制,因此负责营建的监造官等被治罪。然而朱济焕上书做了自我批评后,以一句“王归罪于己谦厚之德也,姑从王言”,用官地调换被占私地的方式,就轻飘飘的将此事揭过了,连本该被治罪的监造官也被赦免。

正统十二年(1447年),巡抚河南山西、兼大理寺左少卿于谦(嗯,就是主持北京保卫战的那位)奏称,晋藩各郡王府中宦官有不少为自己净身卖身的百姓。有明一代自宫属于重罪,一经查实,自宫者及买方都会受到惩处。故消息一出,朱济焕及王府教授张珠等人纷纷上书自陈罪状。然而此事又一次轻轻揭过。

宣德、正统两朝,对朱济焕的恩宠可见一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