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我们主要讲了魏晋风度中的竹林七贤,在文末我们提到了一句谢可寅的诗,"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大家猜到了我们这一篇文章将继续讲什么吗?在这一篇文章中,我们将分享建安七子的故事。上一篇文章分享的竹林七贤是士人群体的代表,而建安七子是文人群体的代表,前者是经历世事之后对这个世界非常的失望,具有很消极的态度,而后者还是存在一定的政治抱负想要大展宏图。这两个群体看起来是迥然不同的,但为什么又都被称为魏晋风度的代表呢?今天让我们来详细的了解一下建安七子吧。

七子与七贤的人生态度不同(他们的人生态度不同)(1)

与之相同,建安七子也是有七个人,是汉建安年间(196—220年)七位文学家的总称,他们分别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个人代表了当时除曹操,曹植,曹丕三人以外的最高文学水平。 "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他们七个人中除孔融以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都投靠了曹操,希望依附于曹操干一番大事业,其诗文著作也多与曹操风格相似。接下来我们重点讲一讲其中较为重要的人,去窥探一下他们的性格和人生理想以及处世态度。

七子与七贤的人生态度不同(他们的人生态度不同)(2)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建安七子中的第一人,孔融,相信大家听到这个名字并不会感到非常陌生,甚至有一点熟悉,是的没错,他就是从小用来教育我们要懂礼貌的"孔融让梨"中的那个让梨的孔融。大家对于孔融的初印象都必然是好的吧,认为孔融是一个"五好青年",真实的孔融是什么样子的呢?真实的孔融其实是一个不愿被礼教所束缚,是非常叛逆的一个人。当孔融看到《物理论》中为了保护自己,而吃掉同伴这种事情,就相当于是饥饿的时候吃掉了一只鹦鹉或者是猩猩,这个故事时,他认为这两个人的做法是非常聪明睿智的。这种说法在当时看来是非常罔顾礼法的,但是对于现在来说,其实他反映的是人性之中对生的无限渴望,以及在生欲面前所有的一切都是空话的,人性中最为阴暗的一个方面。《后汉书》中也有对于孔融不尊父母的记载,孔融认为父母生育子女,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性欲,其实只对于子女来说父母并没有太大的恩情。现在看来孔融这些思想也可以表明他也是一个非常离经叛道的人,所以在当时更不用说了,最后孔融的下场也是十分的凄惨。

七子与七贤的人生态度不同(他们的人生态度不同)(3)

其实除孔融以外的六个人在当时也并没有做出什么非常出格的事情,相反他们在政治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而且在历史中留下了许多佳传美事。倒屐相迎的王粲,一次蔡邕在家中聚会,仆人禀报王粲到了,蔡邕竟不能顾及太多,连忙起身倒曳着鞋就出门相迎,满座宾客皆感到十分的惊奇,从这个事情反映出了蔡邕对于王粲的看重,也侧面说明了王粲的能力。王婵也是一个记忆超群的人,他与蔡邕下棋棋局被毁,他能够一棋不差地将棋局复原出来。阮瑀初时不愿为官,但曹操十分仰慕他的才华,竟在他隐居的山中放火,用火把他逼出来。这样的事例皆反映了建安七子这七个人他们都具有很高的文学造诣和政治思想,都是当时不可多得的人才。他们后来流传下来的著作也非常的多,散文诗集各类皆数不胜数。

七子与七贤的人生态度不同(他们的人生态度不同)(4)

建安七子与竹林七贤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对于当时世界是保持一种积极态度,并全心的投入到自己的政治生涯之中。同时,他们的文化造诣也比竹林七贤更高,他们为后世人留下了更广为流传的作品。同时也正是因为他们对于世界的积极态度,他们流传下来的很多故事,对于我们现在是更加具有教育意义的,除了比较反叛的孔融以外。如果说探寻竹林七贤的意义是看到另一种世界观,那么了解建安七子的故事,就是在学习更加正能量的东西。正是因为他们在自己所著文章之中表达出来的情感和行文方式,与当时盛行一时的魏晋风度相符合,所以建安七子也被称为魏晋风度里的一派代表人物。在下一篇文章中,我们将更多的提到,魏晋风度中的"物"。

七子与七贤的人生态度不同(他们的人生态度不同)(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