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本文基于我历时十余天,在掌阅科技电子书上给常见的《道德经》相关作品中涉及本章解读所做的54条评论内容整理而成,相关评论文字可散见于掌阅电子书。表面上看,传统解读五花八门,然而,只要逻辑框架理解出现错误,那么,不管他们在文字上变化出多少种花样,都是无济于事。

原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解读(道德经第十四章)(1)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理解这段文字的难点在于厘清代词(包括隐含代词)之间的关系。“此三者”指代“夷”、“希”、“微”,即“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从原文定义来看,它们都具有“动名词”特征,是三条认知路径的否定式,而不是什么神秘的存在物名词。

因此,它们本身不能作为谓语动词“致诘”的对象,而是“致诘”的方式,以这三种方式作为主语,相应地,“致诘”对象(宾语)应当是被省略的大道,也就是前文的“之”,而“故混而为一”描述的正是这个被省略的宾语,换言之,由于上述三个感官路径都无法探究大道,所以它(对于感官来讲)是浑然一体的。

其中,“视之不见”多数译为“看它看不见”,有的加“却”字表转折,或如下常见问题:

“看而看不见”(不能加入转折连词反而省略“之”字)

“看(它)却看不着(它)”(这里的“它”不可省略)

“想看看不见”

“察看大道又看不见”

“怎么看也看不见”(增强语气不必要)

“眼睛看不到的”(缺少指向性)

“看不见的”(缺少指向性)

而“名曰夷”通常译为“名叫夷”、“(这)叫做夷”、“称为夷”都还可以;“(所以)把它称(叫)作夷”、“这就称作夷”、“(所以)称它为夷”、“(姑且)称之为夷”,有些累赘;少数译为“我们把它叫作夷”,“我们叫它夷”、“叫作无相的夷”,画蛇添足;而“这叫做无形”、“称之为无形”,把“夷”字译为“无形”并无依据…

后面两句类似,不再赘述。

接下来,传统译文把“三者”理解为“三者(的形象/形状/来源/情况)”,或者“三方面”、“三种东西”等等,并以此作为“致诘”对象,那是方向性错误,不管他们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也无济于事;同时,对于“故混而为一”,有的把它当作对“此三者”的描述,也有的不知所指。只有林语堂把它当作对于道的描述,所以他至少在方向上是正确的。

1) 把“此三者”当作“致诘”对象,把“混而为一”当作“此三者”特征的,例如:

“这三者的形状无从追究,它们原本就浑然而为一”-----赵福柱、方韬、齐善鸿相互抄袭

“它们三者的形状无从追究,它们原本就浑然一体”---- 匿名

“这三者的形象无从究诘,它是浑沦一体的”。---- 陈鼓应

“这三者的形象无法追究下去,它是浑然一体的”-------四川文轩

“这三者的形象无从追究,本来就是混为一体的”-----贾德永

“这三者不可追问,它们原本就是浑然为一体的”-------岳昌强

“这三种特性都是无法进一步追究考察的,它们混合于一体”------张景、张松辉

“这三者难以深究,它们原就合为一体”------汤漳平、王朝华

“这三者的形象难以区分开来,它原本就是混沌一体的”-----联合独创

“这三方面,都混而为一,无可追究”----余秋雨

“这三个方面不能严格地区分开来,它们本来就是一个整体”---- 匿名

“这三方面不可能精确计量、推究,原本它们就是合而为一的”----戚惟忠

“夷、希、微这三样不可能穷究追问,本来就混沌不分,合而为一”-----罗义俊

“这三种形象是不可追问的,因此混合为一体”------- 崇贤馆

“这三者形象难以区分开来,所以是浑然一体的‘一’。”------凤凰含章

“这三者形象难以区分开来,所以是浑然一体的”----- 《国学典藏书系》编委

“此三者不能追问究竟,难以区分,它们是浑然一体的”------- 李若水

“这三者不可推问,因此混沌为一体”--------饶尚宽

“这三者无法深究,所以浑而为一”------- 商育民

“这三者,无法刨根问底细致分辨,它们原本就混然而为一”------黄善卓

“这三者的来源,是无法刨根问底的,因为它们本来就混为一体”---- 司马志

“三种特性无法分清,所以将它们混成一体”----- 陈怡

“这三种东西不能具体分别出来,所以混为一体”------ 匿名

“这三者,无法进一步追究,因此它们是浑然一体的”------文若愚

“这三种情况没办法再追问下云,所以混在一起说”-----王鸿飞

2)不明确“混而为一”所指对象的,如:

“这无色无声无形的东西是无法追究的,它总是混为一体的”-------郭玉贤、张葆全

“这三者的形象无从究诘,它是混囵一体的”----- 靳永、胡晓锐

“这三者的形象无法追究下去,它是浑然一体的”----- 牛月

3)把“混而为一”视为大道属性的,例如:

“道既然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又从何去穷究它的形象呢?所以它是混沌一体的”----- 林语堂 (林语堂这段文字解读至少在方向上是正确的,混而为一的是大道,正如“有物混成”指向的就是道一样)。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这两句话的解读多数大同小异,无关紧要,所以就不展开比较了。

【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对于原文中的“绳绳”二字,我认为很难确定它的真实含义,我看到下面这些注释:1)通“冥冥”,幽冥、幽深,2)渺茫,3)连绵不断、绵绵不绝、绵延不绝,4)纷芸不绝,5)无边无际,6)缠缠绕绕,7)运行不息的状态,8)众多无边之貌,9)不清楚,纷繁复杂,等等。

这些注释都不是很理想,我勉强使用第一条释义,因为它与后句“复归于无物”的表述一致,也是“不可名”之道的理由。

而对“复归于无物”也有不少解读花样,比如:

“一切的运动都会还回到不见物体的状态”-------陈鼓应、靳永、胡晓锐

“一旦运动终结又会回到无物的状态”------ 郭玉贤、张葆全

“(一切的运动都)会回归到无形的状态----- 牛月

“一切运动都又回复到无形无象的状态”-----赵福柱

“一切运动都又恢复到无形无象的状态”------方韬

“一切又都会回复到无形无象的状态”----齐善鸿

“一切运动又都回到无形无象的状态”-------- 掌阅公版

“一切的运动都会回归到无形无象的状态”------四川文轩

“又回到无形无象的状态”-----文若愚

“一切又还原为无形无象的状态”-----岳昌强

“回归于无物的境地”----- 汤漳平、王朝华

“终究要回复到无物地境界”-------陈怡

“最终归于无物”------ 余秋雨

“到最后还是归于无物”----- 林雨堂

“又返回到无物(没有物质)”------罗义俊

“它复返于无具体形状的存在”------- 戚惟忠

“又归结到无形”------ 四川文轩

“最终回到无形无名的虚无状态”-----李若水

“又总要回到没有物体的虚无状态”----《国学典藏书系》编委、凤凰含章

“又总要回到看不见物体的虚无状态”---- 联合读创

“最终还原到不见物体的状态”----- 贾德永

“最终还原为没有物态”-------饶尚宽

“所以不能说它是物”----- 王鸿飞

“循环往复到虚无状态”------司马志

“故只能将其与世间万物对立起来描述,归之于无物”----- 王孺童

“还得把它归类于非物质的东西”-------商育民

“可以说它不是一个物质性的实体”------ 张景、张松辉

“就只好又归结为超物质的存在”--------黄善卓

主要问题:

1)“复归于无物”的隐含主语怎么可能是“(一切的)运动”?它应当是大道;

2)添加“一旦运动终结”这样的条件也毫无依据;

3)“不见物体”/“无物”/“无形”/“无象”的状态?

4)“境地”是与人的处境有关的,“境界”是与人的“道德”评价有关的,与大道“复归于无物”有什么关系?

5)“无物”也不是“无形”或“非物质”所能取代的,更不是什么“超物质的存在”;

6)原文中的“归”不可能指“归结”,后者同义词是“总结”,也不可能是“归类于”;

7)把“复归”理解为“还原”不合适;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这段文字虽然听起来玄妙,对于译文的要求却是最低的,所以不去讨论它。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这几句话是本章解读的又一个难点,最主要的特点是把权力属性当作处世问题,主要是把“御”字说成“驾驭”;把古代社会问题当成宇宙起源问题,把认知线索问题当作规律问题。比如:

“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在的具体事物。能够了解宇宙的原始,叫做道的规律”---陈鼓应 (后两句译文逻辑混乱,前句讲的是人去了解什么,后句却把这样的行为叫做道的规律?)

“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能认识、了解宇宙的初始,这叫做认识道的规律”----方韬(似乎在陈鼓应译文基础上加以改进,把“原始”换成“初始”,在“叫做道的规律”前加上“认识”)

“… 能够了解、认识宇宙的初始,才能够认识道的规律”----- 掌阅公版 (把“能知古始”当作“是谓道纪”的条件,显然是无稽之谈);

“… 可以用来驾驭当前的一切,也能够了解最为古远的开始,这就是道的规律”---文若愚(原文的“以”怎么是“可以”?是表示目的,相当于“以便于”,而“道纪”与规律无关);

“遵循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当前的一切。能认识宇宙的本始…”---黄善卓(不管是这里的“遵循”还是前面的“把握”,都已经把道当作“规律”了,而原文的“执”的功能类似于“执政”之义);

“… 能认识、了解宇宙的初始,这就是认识道的法则”------ 齐善鸿(道的法则是无为,它与“宇宙的初始”无关)

“秉持着这亘古就已存在的道,就可以驾驭万事万物。能够了解这亘古就存在的道,就知道道的规律了”-----林语堂(这是把“能知古始”当作“能知古始之道”理解了,那就成为废话了,就相当于说你认识张三,就知道张三的特点一样)

“秉承这亘古已有的道,就可以驾驭现存的万物,能够知晓宇宙的本始,这可说是道的规律”----汤漳平,王朝华(这貌似林语堂 陈鼓应的组合,道的规律是“能够知晓宇宙的本始”?)

“依循于古已有之的道,以此来驾驭现实世界中的具体存在。能够认识宇宙的本源,这就是维系于道的基点”。----- 崇贤馆 (这是把大道当成认识宇宙本源的基础了?把它当成宇宙起源论了?)

“掌握自古以来就存在的道,用以处理现在所碰到的各种问题。以此可以推知上古之始,这便是道的纲纪”----司马志(“御”是统御,“纲纪”是礼教的统治特点)

“… 能知道古往今来的来龙去脉,是用道能理清复杂事实的价值所在”-----王鸿飞(“道纪”不是讲价值问题)

“执掌古代,支配今天,又知道万物由来,这就是道的脉流”-----余秋雨(这是把道当成执行主体?原文“执”的对象是“古之道”。)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解读(道德经第十四章)(2)

【附本人作品译文与解读分析】

译文:

(对于大道,)看它看不见,叫做“夷”;听它听不到,叫做“希”;摸它摸不着,叫做“微”。这三种途径都无法探究它,所以说是“混而为一”(的状态)。

上方不明亮,下方不昏暗,(大道)幽冥而不可名状,终归虚空无物。这就叫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大象”,这叫做“惚恍”。迎着它看不到头,跟随它看不到尾。

拥抱古已有之的大道,以便于统御当今之世,就可以了解古代初始状况,这就是所谓道理为我们提供的线索。

【解读说明】

“玄之又玄”,作为“万物之宗”的道是什么样子的?老子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大道没有与视觉、听觉、触觉相应的色、声、形,所以“此三者不可致诘”,这三种感官都无法认知它,相应地,就有“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的描述,这就与“乐与饵,过客止”形成鲜明对比。可见,大道不是感官经验之物,而是“混而为一”的,是模糊的,所以老子又用“有物混成”(《道德经》第1,4,35,25章)来描述它。

“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的表述与“大象无形”(《道德经》第41章)相呼应,道作为“大象”,大而无形、有象而无物,所以“是谓惚恍”,如同幻觉一般;相反,万物有形状,有物象,所以容易被人们所了解。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不同于具体事物有上下光影差异,大道“混而为一”,无形无影,所以不分上下;“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大道没有前后;又说,“大道泛兮,其可左右”(《道德经》第34章),所以不论左右,这就意味着大道在空间上是无限的;而“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在含义上相当于“以道莅天下”(《道德经》第60章),也表明它在时间上是永恒的,这就类似于科学与逻辑。最后,老子认为超越时空之道为理解过去与未来提供了线索,因此,“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而所谓“道纪”,就是连接古今的“道理”或“逻辑”,它是人类认知世界的理性线索。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解读(道德经第十四章)(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