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赓哲的书(于赓哲武德元年)(1)

『贞观大讲堂』是「贞观」与西安教育电视台共同推出的一档文化公开课,曾邀请过碑林博物馆研究员陈根远讲述《西安碑林与开成石经》、著名建筑师马清运讨论《西安需要怎样的建筑》,与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普通人一起,挖掘和探讨更有价值、更广泛的城市议题。

唐朝是一个令无数人魂牵梦萦的时代,今年距离唐朝的建立,正好过去了1400年。站在当下回望历史,我们邀请了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央视《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人于赓哲,讲述大唐开国第一年所发生的一系列大事。

以下是于赓哲教授讲座的文字版(全文有删节):

于赓哲的书(于赓哲武德元年)(2)

大家好,很荣幸来到贞观大讲堂。今天我要讲述的是唐朝初建那一年的历史,题目是《武德元年:大唐开国第一年》。

于赓哲的书(于赓哲武德元年)(3)

为什么要讲这一年?唐朝是公元618年建立的,到今年整好1400年。按理说1500或者2000年更好,但我们等不到那天,我们还是来纪念一下1400周年吧。

如何概括武德元年呢?我认为这是旧制度被打破、旧政权被颠覆、新政权刚刚建立的一年,一切都在重建当中。

混乱、死亡、牺牲与希望并存,一切进步的因素都在这一年开始酝酿,这是中国历史上相当重要的一年。

那么,这一年到底有哪些重要的事情发生呢?

第一,唐朝的建国

第二,唐朝如何平定了西部的大军阀薛举、薛仁杲

第三,隋炀帝之死

第四,唐朝如何解决瓦岗军李密的问题

以上也是我今天演讲所涉及的内容。

于赓哲的书(于赓哲武德元年)(4)

对唐朝来说,这是强敌环伺的一年。

一切形势都不明朗。那个开创了盛世的唐朝,在武德元年建立之初不过是众多武装力量中的一个而已。天下群雄并立,大有春秋战国的架势,鹿死谁手,尚不可知。

当时李渊夺取长安之后,立代王杨侑为新帝,遥尊远在尊远在江都(今江苏扬州)的隋炀帝为太上皇。

代王杨侑不过是个傀儡,他立即宣布:以李渊为丞相,封号由唐国公晋升为唐王,以皇宫内武德殿为丞相府,丞相颁布的命令不再称“教”而称为“令”,而且他特别下旨:一切军国大事都由李渊决断,而自己只管祭祀。

李渊则是这样回答的:“王家失鹿,遂使孤同老狼。” (《大唐创业起居注》)

接着,李渊委任裴寂以下一干人等为自己的僚属,又立陇西郡公李建成为世子,以敦煌郡公李世民为秦国公,以李元吉为齐国公。

我们提到,此时的唐朝正处在强敌环伺之中,有哪些敌人正在虎视眈眈、威胁着唐王朝?此时,关中西部有农民起义军唐弼,陇右地区有军阀李轨,河西地区(今天的甘肃东部)有一支军阀力量薛举,河北有窦建德,洛阳有王世充,河东地区还有刘武周和宋金刚,他们手下有一员悍将,曾将唐军打得落花流水,叫尉迟敬德。

还有一支武装力量瓦岗军已经开始瓦解,但是它的领导人李密,我们之后会重点提到。

众多敌人之中,我们先来看薛举。

大业十三年七月,也就是在李渊太原举兵两个月以后,薛举在兰州自立为帝,他几乎是隋末各股武装势力中最早称帝的之一。一方面显示出此人对自身实力的自信,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他的轻狂。

在扫清了关中西部唐弼的势力之后,薛举对外号称有三十万大军,窥探长安,在扶风与秦王李世民的部队发生了冲突。

扶风战役是双方发生的第一次冲突,薛氏部队损失十分惨重,被斩首数千级。薛举一度有投降的打算,并且得到了黄门侍郎褚亮的支持,但是遭到卫尉卿郝瑗反对而作罢。

郝瑗趁势建议薛举联合梁师都和突厥对抗李渊。

突厥是当时隐藏在诸多政权背后的巨大阴影,它同时扶持多股武装力量,让它们互相争斗,维持中原地区分崩离析的局面,进而从中取利。

李渊明白自己没有力量来对抗强大的突厥,所以先用外交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他利用突厥人的特性,也就是战略眼光短浅,贪图财利,派遣光禄卿宇文歆带了很多金银财宝出使突厥。宇文歆口才也很好,终于说服了当时突厥的莫贺咄设,也就是后来著名的颉利可汗,突厥最终拒绝了与薛举的联手,李渊在外交战场上占得先机。

而就在这时,江都传来一个消息:隋炀帝死了,他被自己的禁卫军杀死了。

隋炀帝去江都时带着十万禁军,番号为“骁果”。十万“骁果”来到南方后,问题开始出现:这支军队由清一色的关中人组成,十分恋家。当他们发现,皇帝根本不是来出游,而是根本不打算再返回长安时,军心一天比一天不稳。

隋炀帝有着超强的战略眼光,而执行力方面有巨大的短板,一拍脑门就是一个主意。战士们想念老婆孩子,他就下令江都的未婚女子都停止谈婚论嫁,全部嫁给骁果们。

老婆可以换,孩子怎么办(玩笑)?骁果仍然军心不稳。于是军中如司马德勘、元礼、裴虔通等人开始谋划叛乱,返回长安。

打定主意之后,他们开始密谋杀死隋炀帝,甚至坐在庭院中,堂而皇之地商量如何谋反,以至于到了人人思乱的程度。

而此时的隋炀帝,白天饮酒,晚上秉烛夜游,看山看水看花。他甚至经常顾影自怜,对着镜子看着自己说:“好头颅,谁当斫之。”

他已经自暴自弃,等待着死期的到来。

终于,在公元618年四月中旬,禁卫军发动了政变。隋炀帝在宫中被叛军勒死。

我想这样总结一下隋炀帝:他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昏君,他是一个旧制度的破坏者,但可惜的是他想建立的新制度却最终走向了失败。

隋炀帝有极高的战略眼光。第一,他率先意识到了关陇集团的局限性,进行爵位、勋官制度的改革,大规模启用关东、南方人士,根本目的都是破坏军功贵族集团的既得利益。

但这样的改革,遭到了关陇集团的强烈反扑:于是发生了杨玄感事变、谶言事件(桃李歌、洪水绕杨山)。隋炀帝与关陇集团走上彻底对抗的道路。

第二,隋炀帝率先意识到了中国经济中心南移的大趋势。所以他修建大运河,将北方的政治中心与南方的经济中心沟通起来,又兴建东都洛阳。这些都是有战略意义的举动,却被后世小说家们描述为因流连江南的风景,想要开凿运河去游玩。

大运河是隋炀帝发明的,从此以后,中国历代政权都离不开大运河,清朝时期英国使者马加尔尼形容:大运河是整个中华帝国的大动脉。大运河的意义,怎样估计都不为过。

在2013年的十大考古发现扬州隋炀帝墓中,发现了一方贞观年间修的墓志,还出土了萧皇后的金冠。这也是我们第一次考古发现的隋唐时期皇后的金冠,意义重大。

隋炀帝死后,死讯传到长安。李渊揭去最后一层面纱,准备称帝。

代王杨侑被胁迫发布诏书退位让贤,义宁二年五月甲子,李渊正式在长安举行了登基大典,仪式在太极殿举行,这一天是公元618年6月18日。

建国之后,李渊开始解决与薛举的问题。

此时薛举开始大举进犯关中。兵锋直指泾州。泾州是隋朝的安定郡,是通往关中的重镇,薛举只有拿下这里才能进入关中。

薛举首先占据高墌城外围。李渊得知消息,立即以秦王李世民为西讨元帅,率领八总管前往应敌,这将是一场血雨腥风的大战。双方都在战场上投入了重兵。

不幸的是,薛举的军队以骑兵为主,战斗力极强。此战唐军大败,伤亡惨重。

薛举战胜后非常高兴,郝瑷趁势向他建议进军长安。此时长安人心惶惶,唐朝能否守得住还是个问题。但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就在入侵前夜,薛举忽然病倒,他梦见唐兵为祟,惊恐之下,一命呜呼。

李渊立即抓住这个时机,命令秦王李世民再度整军,出击薛仁杲。此时李世民率领唐军大部队已经来到高墌外围。高筑壁垒,但是却不出战。薛军反复挑战,李世民不为所动。

这成为李世民一生战争的战术,就是与敌人采取消耗战略,等到对方虚弱时再用力一击。隋末农民起义军都是武装起来的农民,他们心理素质和战场纪律较差,一旦打持久战,他们的心理非常容易崩溃。所以,我认为李世民的策略非常高明。

这场战役中,唐军气势如虹,李世民亲自率领数十名骑兵冲入敌阵,搅得敌人阵营大乱。与此同时,唐军各部从不同方向发动猛烈突击,喊杀声震天动地。最终,薛仁杲不得不出城投降。

李世民是一个高超的战略谋划者、杰出的指挥官,勇猛的战将。他一次次身先士卒、将自己置于险地,被称为唐朝建国第一功臣,毫不为过。

这一场战役标志着西北地区最大敌人薛氏政权的覆灭,新兴的唐王朝损失惨重,但最终涉险过关。

这次艰难的战争,在李世民心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记。他修建应福寺大佛(今彬县大佛),为阵亡的战士追福。而昭陵六骏中的白蹄乌,正是浅水原大战中李世民大破薛仁杲时乘坐的战马。

薛氏政权的覆灭使唐朝西北后方无虑,接下来就要解决瓦岗军的问题了。

此时的瓦岗军已经瓦解,领导人李密落荒而逃,不得已投奔李渊。李渊得知枭雄李密来降,派遣使者前来迎接,李密非常自信,认为李唐至少也要给他三公的待遇。

但实际上,李渊并未打算重用李密,相反,对李密多有提防,任命他为光禄卿,赐爵邢国公。光禄卿主是从三品,但负责的却是祭祀、朝会和国宴等事务,相当于皇家厨师长。

与此同时,李渊又把舅舅家的女儿独孤氏嫁给了他。李渊一方面接纳李密,从而换取李密部下们的归降,这意味着大片的地盘和大量的部队。另一方面,他不能给李密真正的实权,让他有翻身的机会。

在一次朝会上,身为光禄卿的李密负责上菜,让李密这个昔日枭雄感到蒙受了奇耻大辱,他产生了东出潼关、召集旧部、重新起事的想法。

李密是在率领所部东出潼关的过程中叛逃的,但李密为什么东出潼关,是李密一意孤行,还是李渊的刻意安排?关于这一点就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

一是《唐高祖实录》的说法:李渊让李密东出潼关,收集旧部。

二是《资治通鉴》引贾闰甫《蒲山公传》的说法:东出潼关召集旧部是李密向唐高祖建议的。

这两种说法本来就存在微妙的不同。而整个叛逃事件的背后,还隐约有一个大人物的影子:秦王李世民。

李密的墓志铭有两种版本,作者都是魏征。一个是传世文本,一个是出土文本,二者内容有很大差别。哪个版本是经过修改的呢?

我们通常认为,传世文本应该是被修改的,而埋在地下的出土文本的应该是原版。

但事实完全相反:根据现代学者考证,出土的李密墓志铭是经过修改的版本,而传世的李密墓志铭是原稿,据估测,魏征写好原稿之后从未将此文本示人,一直保存在自己家中,直到被后世发现。

传世版本里说:这次东出潼关,主帅不是李密,而是李世民。而在出土墓志里,则完全淡化李世民在此事件中的作用。到了《唐高祖实录》、《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里,秦王李世民在这场事变里的作用完全消失了。

我们现在可以把事件脉络做一个梳理:李渊的确有东出潼关、谋取洛阳的意图,而李密又对李渊心怀不满,所以借口要收降旧部,参与到这场军事行动中来。李渊对于李密不是全盘信赖,一方面允许他率领所部参与行动,一方面将他的部队变成了秦王李世民的先锋部队,这明显是对李密不放心,让李世民来监督他。李世民对李密造成的压力,很可能是其最终叛逃的导火索。

幸好有传世的墓志告诉我们这件事情。

李密的确是被逼反了。武德元年十二月初一日,投降唐朝不到三个月的李密率领所部从长安出发,开始了潼关之行。第二天,李世民以太尉身份率领主力部队随后出发。

走在半路上,李密接到了李渊的命令,要求他把部队一半留在华州,带领剩下一半出潼关。

谁都能看出来,皇帝对李密不放心,已经开始有所行动了,李密的长史张宝德担心李密真的谋反后自己受牵累,于是来个先下手为强,秘密给李渊上书,说李密必反无疑。

李渊听了后,下达敕书,要求李密将部队留在原地,自己单骑返回长安。

李密决心造反,当即将李渊派来的使者斩首。然后派人前往桃林县(今河南灵宝),欺骗县令说:我要奉诏返回长安,家眷带着不方便,暂且安置在贵县。然后他挑选了数十名精锐,全部换上女人的衣服,戴上羃䍦,在怀里揣着利刃,伪装成李密的家眷队伍,直入县衙,然后突然发难,占据了整个县城,不等唐军反应过来,他们就驱赶着虏获的人口直入南山,并且派人去通知伊州刺史、瓦岗军旧将张善相做好接应。

此时熊州地区的唐军已经被动员起来追捕李密。最后,李密和忠诚追随自己的部下王伯当死于邢公厄(今嵩县邢公岘)。

一种说法认为,这个地方是因邢国公李密之死而后得名邢公厄,另一种说法则称,这个地方本来就叫邢公厄,似乎冥冥之中早有注定:“李密归国,封邢国公。后复叛,上遣兵征之,至六(陆)浑,乃斩于邢公山下。先是,山之侧有乱石纵横,颇妨行李,人谓之邢公厄,密果死于此。”(《分门古今类事》)

李密死了后,首级被献往长安,而他的爱将徐世勣仍在黎阳镇守。李渊用这种方式展现了自己的大度,也起到了弘扬忠诚的作用。

于赓哲的书(于赓哲武德元年)(5)

武德元年,一切形势还不明朗,未来的强敌王世充、窦建德、刘武周、宋金刚势力正盛。江南也未能顾及。突厥也时刻虎视眈眈。唐朝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不过,占领长安让唐朝赢得了政治上的先机,建国昭示了李渊的雄心壮志,西北的平定、瓦岗军的瓦解都预示着未来的走向,希望也正在孕育当中。

同时,李世民在统一战争中积累了极大的功劳和威望,与李建成的兄弟矛盾也逐渐浮上水面,为后来的玄武门之变埋下伏笔。

所以这一年,昭示着很多历史大事件未来的走向。

我的讲座就是这样。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