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麦肯锡预测,到2030 年,智能驾驶领域将为全球汽车市场带来额外1.5万亿美元的收入。届时,新售汽车中将有15%为自动驾驶车辆。

那么,立足当下,消费者对于自动驾驶汽车究竟持有怎样的态度?哪些先进技术为消费者所青睐?而哪些功能则有可能沦为鸡肋?与此同时,车企积极挺进汽车智能化的“下半场”,对于自动驾驶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

消费者对自动驾驶汽车的态度如何?

德勤在《全自动驾驶的未来:先进汽车技术消费者需求调查》中,对全球17个国家的2万多名汽车消费者展开调研,重点探讨各国消费者对自动驾驶技术的接纳程度、对先进汽车技术的兴趣与需求,以及出行方式的选择等。

在全球市场上,消费者对不同水平的自动驾驶技术各有喜好,其中,中国和印度消费者对自动驾驶技术最感兴趣,德国消费者的态度最为保守。

自2014年以来,中国和美国的消费者对全自动驾驶技术的兴趣有所上涨,但其他全球市场的消费者对这种技术的兴趣保持平稳甚至还下降了。从消费世代角度看,Y/Z世代消费者对全自动驾驶汽车更感兴趣。

目前,消费者一致对全自动驾驶汽车的安全性表示担忧,不过,如果能为全自动驾驶汽车创建安全行驶记录,或是来自消费者信赖的品牌,可以改善消费者的态度。汽车制造商可以充分利用单个自动驾驶技术(如自动泊车和车道控制等)来创造商机。

对于相信谁会将自动驾驶汽车推向市场,日本、德国、美国的消费者更相信传统汽车公司会扮演这一角色,而中国和韩国的消费者则更相信新兴自动驾驶技术公司。

期待先进技术成标配,但别抬高价格

数字化转型为各行各业都带来了新的机会与挑战,而其对汽车行业的冲击,则最为明显。在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等趋势推动下的智能驾驶领域,汽车行业的产品结构、服务方式及竞争格局都将发生彻底改变。

对比一系列的先进技术,可以发现,提供预测性安全功能的先进技术最受消费者青睐,而定制化娱乐、推荐地点通知、管理日常活动等技术被认为用处最小。

消费者购车时,愿意对汽车先进技术支付一点额外费用,但整体来说,与德勤2014年的调研结果相比,消费者的付费意愿显著降低。消费者期望那些曾经被认为是高端配置的先进技术功能,可以变成汽车的标配,而不会抬高汽车价格。

自动驾驶汽车产业:从圈地到圈人

由于新造车对信息技术、通讯、软件开发等数字化技能的高度依赖,汽车行业已从原有的传统制造业,逐渐呈现出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属性。这些变化都使得它们对汽车行业的人才需求与之前大为不同,拥有数字化技能的人才,成为促进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预测,到2025年,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人才净缺口为3.7万人。

翰德(Hudson)发布《2022自动驾驶人才趋势》,并指出:汽车智能化赛道战斗激烈,科技巨头纷纷加入跑马圈地,传统汽车公司则开始寻求合作,积极挺进汽车智能化的“下半场”。

汽车行业的竞争格局也在转变。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软件定义汽车”趋势显现,汽车行业的发展逻辑有了深刻变革,汽车行业正在经历从产品到生态全面重塑。科技巨头创新基因强大,其创新速度和创新能力明显强于车企,易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植入汽车产品,主动迎接自动驾驶商业化面临的挑战。

自动驾驶使用的是什么技术(哪些为消费者青睐)(1)

新能源汽车行业人才结构存在严重问题,IT背景的人才不懂车辆的系统工程,车辆专业人才难以融通电子信息和计算机科学,而智能网联人才需要这些知识的深度融合。行业发展的速度快过人才培养的速度。汽车人才培养周期至少需要经历一个完整车型的落地,短则三年,长则五年。但是,随着电动车造车节奏的加快,人才供应紧张,新能源汽车公司只能从传统汽车制造商找愿意持续成长学习的,或者互联网行业对造车有兴趣的人才。

当车企已不再标榜自己是车企,人才无疑成为企业最核心的资产。由于车企从制造为本转向科技为本,由此,人才密度和领军人物成为了影响企业估值的关键因素,车企一边争夺人才,一边防止人才流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