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汤蹈火

拼音:fù tāng dǎo huǒ

释义:赴是走向,汤是滚水,蹈是踏。意指即使滚烫的水,炽热的火,也敢于踏入,形容不畏艰险。

出处:晋·稽康《与山巨源绝交书》:“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汤蹈火。”

成语第一个字是火的(成语里的火文化)(1)

在许多影视作品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在忠肝义胆的豪侠或者英雄人物对白中,出现“赴汤蹈火”一词。即便对这个词的来历和内涵不甚了解,却也能从影视场景和人物神情动作中,体会到一种大义凛然的豪迈之气。正如每个人有自己独有的气质特征一样,在博大精深的汉语词汇中,每一个成语也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性情。“赴汤蹈火”,略显夸张的词义,毫无遮掩地勾勒出一个词中“硬汉”的形象。

存志如“鹿”

这则成语源于西晋时期嵇康所作的《与山巨源绝交书》。

嵇康,字叔夜,谯国铨(今安徽宿县西)人。他曾与山巨源(山涛)等七人一起游于山林,被称为“竹林七贤”,司马氏专权后,嵇康不满司马氏的统治,隐居山阳,而山巨源后来在司马氏朝廷中做了官,嵇康从此看不起他。山巨源为官后,想请嵇康出任自己之前所任的吏部侍郎官职,被嵇康一口回绝。不久,嵇康又递给他一封绝交信,再一次表明了自己不愿与山巨源“同流合污”的立场。

信中,嵇康列举老子、庄子、柳下惠、东方朔,孔子等先圣,说自己“志气可托,不可夺也”,并说自已倾慕尚子平、台孝威(后汉隐士),不涉经学,淡泊名利,继而坦言自己蔑视虚伪的礼教,公然对抗朝廷的法制。他以禽鹿自比,“此犹禽鹿,少见驯育,则服从教制;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汤蹈火。”这段话的意思是,鹿很难驯育,如果羁绊、束缚它,那它必定狂躁不安,即使赴汤蹈火,也不在乎;哪怕是用金的马嚼子来装饰它,拿佳肴来喂它,它还是思念树林、向往草地。嵇康以此暗指,如果司马氏请他做官,他就会像野性难驯的糜鹿“狂顾顿缨,赴汤蹈火”,表达了坚决不在司马氏政权中任职的决心。

由于嵇康时常发表一些讥刺朝政和世俗的言论,司马氏统治集团对他十分忌恨。景元三年(公园262年),曾经受到嵇康奚落的司隶校尉钟会,以“言论放荡、毁谤朝廷”等罪名对嵇康横加诬陷。嵇康被司马昭下令逮捕入狱,不久便被杀。

成语第一个字是火的(成语里的火文化)(2)

名士晁错与“赴汤火”

在史料记载中,“赴汤蹈火”一词的源头,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即认为来自于西汉时的晁错,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其实,“赴汤蹈火”一词最早由嵇康使用,但此词是从“赴汤火”一典故发展而来,而“赴汤火”一词的确与晁错有关。

晁错,颍川郡(今河南省中部及南部一带)人,原本是个学者,汉文帝时官为太常掌故。任职期间,他曾根据伏胜的口诵,记录并整理了失传的《尚书》,因而升为博士,再调为太子家令。他以见识才学深得太子的庞信,太子身边的人都称他为“智囊”。

汉文帝十五年,政府部门推荐贤良文学士,晁错也在被推举之列。皇帝亲自颁下旨意叫他们对策(即按皇帝出的题目发表政见)。对策的有一百多人,只有晁错最为优异高超,因此他被提升为中大夫。此后,他曾多次向汉文帝提出更改法令制度、削减诸侯王封地的建议。汉文帝很赏识他的见识和才干,而当时的朝臣们大都视晁错为异类。

这种情形的出现与晁错极力倡议“削减诸侯王封地”有着莫大的关系。“削藩”是汉朝初年一个颇富争议的敏感议题。早年,贾谊就曾提出过,汉文帝还没有采纳施行,贾谊就遭到朝廷元老大臣的忌恨而被排挤出去。汉朝初建时,汉高祖刘邦为了巩固刘家王朝的统治地位,把自己的子侄分封到各地为王,想叫他们共同拱卫中央政权。谁知后来那些被封到各地的刘姓诸王,或者是骄横跋扈,为祸地方;或者是心怀异志,虎视眈眈,想夺取皇位。汉文帝时,就先后发生过淮南厉王刘长(汉文帝的异母弟)、济北王刘兴居(汉文帝的侄儿)阴谋造反的事件。

汉文帝死后,太子刘启登位,即汉景帝,晁错任内史,再升为御史大夫(副宰相)。晁错旧事重提,建议削减诸侯王的封地,加强中央的统治,防止叛乱。汉景帝叫朝廷公卿大臣商议。大将军窦婴竭力反对,因此跟晁错结下了仇。各地诸侯王更加哗然,对晁错怨恨极深。晁错的父亲听到这个消息,急得从颍川老家赶到京城去,劝晁错不要搀和皇室内争,以免招祸上身。晁错却固执已见,任凭父亲怎么劝都无动于衷。其父见状,郁郁而归后,服毒自杀。

后来,吴楚七国王侯联兵造反,汉景帝惊惶失措,就听从了一向与晁错对立的窦婴、袁盎的意见,为了缓和危局,将晁错处死。

晁错生前提出过许多改革政策法令的建议,上书三十章。为了鼓励将士保卫边疆,他上书提出,能打胜仗或坚守不退的官兵应升级,能攻破敌人城池或阵地的官兵就奖赏,这样才能使将士们“葬礼矢石,赴汤火”。

“葬礼矢石,赴汤火”就是指冒着敌人的利箭和石炮,甘愿奔向滚汤烈火,奋不顾身地冲锋陷阵。

后来,人们就用“赴汤蹈火”来形容即使面对滚烫的热水和熊熊大火,也勇往直前,比喻不避艰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