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时期,有名大将叫中潏(读作jué),他居住在西戎,镇守着西垂。

飞廉是中潏的儿子,恶来又是飞廉的儿子。飞廉善奔跑, 恶来有勇力,父子二人都是商纣王帝辛的重臣。

后来,周武王伐纣,恶来被武王处死,飞廉也触棺而死。

秦非子(约公元前900年―公元前858年在位)是恶来的五世孙,尤其善于养马。他在秦池(今张家川县城南一带)为王室养马,周孝王很赏识他,封他到秦地(即今甘肃天水一带)做了国君,号称秦嬴。这样,秦非子就成了周朝的诸侯国之一——秦国的开国君主。

天水,在今甘肃省的东南部,毗邻关中平原,曾名上邽、成纪、秦州,据传是伏羲和女娲的诞生地,有“羲皇故里”之称。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的伏羲,就是在这里创推八卦、教人结网、从事渔猎畜牧的。直至今日,在每年的农历5月13日,天水都要举办伏羲文化节。

说到天水,这里最著名的古迹莫过于麦积山石窟了,它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

路漫漫其修远兮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风萧萧兮易水寒(1)

麦积山石窟

路漫漫其修远兮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风萧萧兮易水寒(2)

麦积山石窟

石窟以精湛优美的泥塑著称于世,像一座宏大的泥塑艺术陈列馆。虽说这些泥塑没有经过窑烧,却不怕风吹雨打日晒,千百年不溃散、不龟裂,坚如陶瓷、油光发亮,实属世界雕塑史上的独创。

路漫漫其修远兮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风萧萧兮易水寒(3)

麦积山石窟

路漫漫其修远兮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风萧萧兮易水寒(4)

麦积山石窟

不同于其他石窟那严肃的宗教形制,麦积山石窟有着明显的世俗化倾向和浓厚的生活情趣:第44窟造像样相当优美,被赞为“东方的维纳斯”;第123窟内的童男女颈项上牵的一对“长命圈”,是陕甘一带农村生活习俗的生动写照。

路漫漫其修远兮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风萧萧兮易水寒(5)

麦积山石窟

路漫漫其修远兮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风萧萧兮易水寒(6)

麦积山石窟

天水,在秦朝初期叫“上邽”。

秦末汉初,长年征战加之干旱,上邽城民不聊生。一天夜里,天空中突然有一道金光闪耀,随之狂风呼啸,雷电交加;地上红光闪现,红光中出现了一条大缝,大水从天而降,泻入缝中形成了一个湖。

人们给这个湖起名叫“天水湖”。这个湖既不干涸,也不溢出,四季滢然。人们都说这湖与天河相通,又叫它“天水井”。

这个传说被汉武帝听到了,便在上邽北城湖旁新设了郡,起名“天水郡”。

从此,便有了“天水”之称。

这样,秦国在天水一带延续了近百年。公元前821年,秦庄公击败了西戎,被周宣王封为西陲大夫;前771年,西夷犬戎攻入西周京城镐京,秦襄公奋力保卫周王室,建立了功勋;前770年,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

及至秦穆公时,秦国向西拓展,消灭了十几个戎族国家,开疆辟土千余里,周襄王因而任命他为西方诸侯之伯,遂称霸西戎。因而,在“春秋五霸”的“选举”中,秦穆公的得票率非常高。

战国初,秦国经历了近一百年的衰退期,魏国夺取了河西之地。

秦孝公时,任用商鞅变法,富国强兵,逐渐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国家。

公元前230年(秦王政十七年),秦灭韩;公元前229年,又灭赵;公元前228年,秦国兵临易水,威胁燕国。

燕国的太子丹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便网罗一批人才,试图和秦国作最后的抗衡。

荆轲是卫国(今河南鹤壁淇县)人,卫国灭亡后,他四处游历,成了一个游侠。

荆轲来到燕国,深得燕太子丹的赏识,收他为幕宾。

荆轲有个好友叫高渐离,燕国本地人,也是太子丹的幕僚。

荆轲喜好饮酒,高渐离善于击筑,二人又是知己,常在一起宴饮。

酒酣时,高渐离击筑,荆轲伴随筑声歌唱,慷慨激昂,酣畅淋漓。

此时的燕太子丹,正在苦心积虑地谋划着灭掉秦国。他思来想去,想出来一个办法:让荆轲带上燕国地图,将一把匕首藏于图卷中,假装降伏于秦王,然后伺机刺杀秦始皇。

临行秦国那天,太子及朋友们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来为荆轲送行。

行至易水边,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苍凉而凄惋!

送行的人们怒目圆睁,头发直竖,把帽子都顶起来了。

这就是“悲歌击筑”这个成语的由来。击,是“敲击”的意思;筑,就是高渐离弹奏的这种弦乐器:像筝﹐颈细肩圆,中空,十三弦,用竹尺来击打﹐声音悲壮;“悲歌击筑”,就是“敲击着筑,唱着悲壮的歌”,用以形容“侠肝义胆之士的慷慨豪放行为”,常用来描写悲壮的气氛。

“悲歌击筑”之后,荆轲从容不迫地登上车,头也不回的走了。

众人无不潸然泪下,为之动容!

《史记.刺客列传•荆轲》记载曰:“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征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战国策·燕策》则说:“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

如此,荆轲携了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

到了秦国,秦王于朝廷上召见荆轲。荆轲呈现燕督亢地图于秦王时,图穷匕见。

荆轲用此匕首刺杀秦王不中,反被秦王左右的人杀死。

高渐离闻讯,恸哭不止,发誓要为挚友报仇。

公元前226年,秦王伐燕,燕王喜迁徙逃亡到辽东。为了保全自己,昏晕懦弱的燕王喜竟然杀死了自己的亲生儿子太子丹,献给秦始皇来求和。

公元前221年,六国都被秦王灭掉,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秦朝。

因为高渐离击筑技艺高超,秦王赦免了他,还请他到宫中击筑。但秦王又实在是不放心他,就命人将高渐离的眼睛熏瞎了。

不料,高渐离偷偷地在筑内灌注了铅。

有一次,秦王正听得入迷,高渐离突然掷筑击打秦王。但他毕竟双眼失明,没有击中,反倒被被秦王杀了。

秦始皇从此再也不敢接近从前东方六国的人了。

高渐离在易水边击筑一千三百年后的一天晚上,有一个中年男人登上南郑内城西北处的高兴亭。

那时,正是北宋末年,金朝人战马的铁蹄踏入中原,北宋的首都汴梁(今河南开封)被攻破,北宋王朝经历了令世人难忘的“靖康耻”事件。

这个登上高兴亭的人,正是四十八岁的南宋官员兼爱国诗人陆游 ;此时,他正在南郑(今属陕西)任职。

秋意萧萧,号角阵阵,报平安的烽火映照着高兴亭。

眼前美景一片:“明月”、“暮云”、“烟柳”、“池馆”……而高兴亭的对面,正是被金人占领着的长安南山。

路漫漫其修远兮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风萧萧兮易水寒(7)

月白风清,南山被照得亮瓦瓦的。看见南山,悲凉之情不禁袭上心头。于是,他即兴咏出这首《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在高兴亭中,陆游击筑高歌,把酒洒向国土,心中感慨万千:有谁能像这多情的南山明月,把层层的暮云都推开?霸凌桥边这如烟的翠柳、还有曲江池畔这美丽的楼台啊,你们就等着吧,看我军收复失凭,胜利归来!

注: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