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幼时先后经历了宫闱几次大的政治斗争,如发生在康熙后期的九子夺嫡,乾隆时年已10岁,其兄弘时被黜致死时,乾隆时年14岁,而雍正帝与其兄弟之间骨肉相残,也贯穿了乾隆的整个少年时期。
这样的家庭悲剧使得乾隆对其父亲是敬惧的,缺乏亲情的。
纵观乾隆一生,我们可以看到乾隆多次表达了对祖父康熙的崇敬之情,而对其父雍正却鲜见提起,
所以乾隆继位之后,一改雍正时期的铁腕风格,施行仁政,并且对在雍正时期遭到圈禁的诸位皇族,释放,恢复爵位,追封谥号。忍受了雍正帝一十三年的刻薄寡恩的皇族与官员们,终于迎来了乾隆朝的春风雨露。
然而,乾隆的这些宽仁政策,其本质上仍然是为了维护皇权稳固的阳谋。所以是有范围的,而且是片面的。对于那些真正对其帝位有威胁的人,则一秉其父的铁血无情政策,一经发现必斩草除根。
弘晳逆案经受腥风血雨洗礼的诸位皇族们对于乾隆的“聚拢人心”的举措,早已洞若观火。雷霆雨露,皆是皇恩。但终究仰人鼻息,富贵荣辱由人不由己,所以不如推到皇位,自己来做。
于是在乾隆四年(1739年),借着乾隆皇帝刚刚登基,立足未稳,理亲王弘皙连同了包括庄亲王允禄,宁郡王弘晈,以前同为康熙皇帝孙辈的宗室弘升、弘昌等人,“结党营弘,往来诡秘”。宗室之间交往甚密,这在当时是属于大逆不道的行为。
起初,乾隆以为此案只是宗室之间交往过密的朋党案,本着不扩大事态的原则乾隆很快做出决定:
将允禄免革亲王,但革去亲王双俸及议政大臣等职;弘晳革去亲王,仍准于郑家庄居住,不许出城;弘升"永远圈禁";贝勒弘昌、贝子弘普、公宁和革爵,宁郡王弘晈仍留王号,"永远住俸"。
但随着审查的深入,从事邪术活动的巫师安泰在受审中供出,弘晳曾向他问询
"准噶尔能否到京,天下太平与否,皇上寿算如何,将来我还升腾与否等语",
这一下使得弘晳所犯事由的性质,有了改变。
这便是乾隆朝初年非常非常著名的“弘晳逆案”,而这也是康熙朝时期“九子夺嫡”的延续,依旧是皇族之间内部的权力斗争产物。
乾隆帝据此认为他"心怀异志"。
“其所询问妖人之语俱非臣下所宜出诸口,所忍萌诸心者,拟以大逆重典,以彰国法,洵属允当。"
同时,又发现弘晳曾"仿照国制",在府中擅自设立内务府下属机构会议、掌仪等司,这种做法俨然含有以己为圣尊,与朝廷相抗之意,以致乾隆帝认为"弘晳罪恶",较允祀允禟等人"尤为重大"。至于允禄,除去发现他"将官物私自换与弘晳"外,并无新的罪证,仍维持原处罚;弘升等人亦同。
对弘晳的处罚于是进一步加重:圈禁地由原郑家庄府邸改于毗邻皇宫的景山东果园内;除宗籍,改名为四十六。至此,该案以弘晳作为犯事主角,审理完结。
弘皙为何谋反
弘皙作为废太子的胤礽的嫡长子,康熙的嫡长孙,其高贵身份是颇为雍正父子所忌惮的。
倘若胤礽不被废掉的话,那么弘历皇帝应当是弘皙皇帝了。弘皙对于自己的特殊身份也是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的。
所以在雍正朝一十三年里,羽翼未丰的弘皙善用韬光养晦之策,谀称雍正为“皇父”。
而雍正出于笼络废太子一党的目的,于登基的第二天,就册封弘皙为多罗理郡王,与雍正皇帝最为铁杆的支持者,和硕怡亲王十三阿哥胤祥是同一天被册封。
而弘历,此时不过是普通阿哥。弘皙是康熙孙子辈里第一位获封王爵的人,可见雍正帝对其的重视。
除了来自雍正的宠爱,更重要的是康熙对其更是宠信异常,远远胜过对弘历的宠信。
康熙五十一年十月第二次废太子后,人们曾有因"皇长孙颇贤",胤礽可能再次被复立的传言。胤礽第二次被废黜不久,弘晳的嫡长子,康熙帝的嫡重孙永琛出生。这无疑又为人们将弘晳与康熙帝传位问题相联系,增加了一条纽带。
虽然废太子一家在皇权斗争中已经惨败,弘皙也不可能问鼎皇位。
但是康熙和雍正对其的宠爱,又使得弘皙颇觉得自己是“旧日东宫太子,渐渐心怀异志”。而且历代王朝被废太子一家,鲜有善终的。
综合所论,弘皙心怀不轨应该出于以下两个因素的考量:
一是出于自保。
尽管自己在雍正时期备受隆遇,本质上不过是雍正继位为了向天下昭示其“得天下之正”,善待废太子一家,也可以向天下臣民展示君父的宽仁之心。弘皙本质上不过是雍正朝对外展示的花瓶。
雍正驾崩,乾隆继位,则表明雍正一支的皇权已经稳固。
乾隆也没有必要继续向弘皙这样一个对皇位有潜在威胁的皇族示好,相反,乾隆为了剪除威胁,会找个借口将弘皙斩草除根。
如乾隆对前朝元老重臣:张廷玉,田文镜,李卫,鄂尔泰等人分别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打击,即出于巩固皇权的目的。
所以弘皙的担忧是有可能的。正如皇八子胤禩被雍正帝晋封为廉亲王并兼任理藩院尚书,而廉亲王并未感谢,只是说了句:“皇上今日加恩,他日也能收回”。不久之后,雍正以各种理由借口将这个才具优长的兄弟,夺王爵,黜宗籍,圈禁至死。
二是出于对皇权的迷恋与渴望。
弘皙曾经是最有可能继承皇位的人,由于父亲被废而导致自己也成了疏远宗室,所以这种满怀希望却又与皇位失之交臂的失望之感,让弘皙十分不甘心。
所以弘皙在新皇登基未稳之际,敢于以身犯险了。
弘皙谋逆案过去几十年之后,晚年的乾隆也曾说这样一句意味深长,值得琢磨的话:
"且理密亲王幸而无过,竟承大统,亦不过享国二年,其长子弘晳,纵欲败度,不克干蛊,年亦不永,使相继嗣立,不断年间,连遭变故,岂我大清宗社臣民之福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