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带着清王朝的末代皇帝溥仪,在养心殿里,“挥泪对宫娥”,举行了最后一次朝见礼仪。清朝发布退位诏书,至此,2132年的帝制历史告终结。

_

_

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

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分别于10月11日夜、10月12日攻占汉阳和汉口。

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武昌起义胜利后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五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

清帝退位是在1912年几月(史之今日1912年2月12日)(1)


清帝退位是在1912年几月(史之今日1912年2月12日)(2)

辛亥革命爆发后,帝国主义感到公开武装干涉中国革命已无济于事,就在“中立”的幌子下,抓紧物色新的奴才,极力扶持袁世凯。

此时怀有野心的袁世凯则企图依靠帝国主义的支持,向革命派施加压力,以使革命派向他妥协。

经过英国公使朱尔典和袁世凯的一番密谋后,由英国驻汉口领事出面,向湖北军政府提出南北停战议和的建议。以停战、清帝退位、袁世凯为总统三项为议和条件,在孙中山回国之前,议和谈判就在上海英租界市政厅开始了。

孙中山反对南北议和,于1912年1月11日宣布自任北伐军总指挥,制定了六路北伐计划。

当时英、美、德、日各国军舰驶进长江,蠢蠢欲动,造成即将“武装干涉”的局势。使得革命党的许多领导人非常害怕,这时,临时政府刚刚成立,革命还在进行,经济也很困难。

帝国主义又在财政上施加压力,封锁了南方革命军占领下各岸口的海关税款,不让临时政府动用,混进临时政府里的立宪派、旧官僚,与帝国主义暗中勾结,借口怕引起外国干涉,反对孙中山出兵抗击袁世凯。在内外交迫的形势下,革命党人只得向袁世凯作出让步。

1月22日,孙中山表示:如果清朝皇帝退位,袁世凯宣布绝对赞成共和,自己可以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让袁世凯来当大总统。

清帝退位是在1912年几月(史之今日1912年2月12日)(3)


袁世凯得到这个保证,心里安定了,便指使他在北洋军中的心腹段祺瑞等,联名发出通电,“立即采取共和政体”,逼迫清朝皇帝退位。

并许给皇室以特殊“优待”。

制定的《优待条例》规定:

(1)清帝称号不变;

(2)每年由国民政府给予四百万元;

(3)清帝仍居清宫,以后移居颐和园;

(4)原有私产由民国保护等等。

2月6日,参议院通过了《优待条例》。

清帝退位是在1912年几月(史之今日1912年2月12日)(4)


清帝退位是在1912年几月(史之今日1912年2月12日)(5)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带着清王朝的末代皇帝溥仪,在养心殿里,“挥泪对宫娥”,举行了最后一次朝见礼仪。

由清朝末年的状元张謇起草的宣统皇帝退位诏书,成为清朝和中国封建王朝颁布的最后一道合法的诏书,写的很好,内涵丰富,十分得体:

“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

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

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

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于涂,士露于野。

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

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

南中各省,既倡义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

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

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

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

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

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

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

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

钦此。”

至此,统治中国长达268年的清王朝被推翻。也代表中国2132年的帝制历史告终结。

清帝退位是在1912年几月(史之今日1912年2月12日)(6)


清帝退位是在1912年几月(史之今日1912年2月12日)(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