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岁老人放羊近30年(年轻小伙坚守深山8年甘当牛羊)(1)

90岁老人放羊近30年(年轻小伙坚守深山8年甘当牛羊)(2)

一片林,一座山,一个人,从毛头小伙到三十而立。8年来,交城县大山深处庞泉沟,有一个人忍受寂寞,冒着生命危险,守护着这里的牛和羊。

他叫王志根,今年31岁,从事畜牧业8年,庞泉沟镇村民亲切地称他为大山里牛羊“守护神”。由于工作出色,4月份当选为庞泉沟镇副镇长。

2014年12月王志根被交城县畜牧兽医局评为先进工作者,2015年11月被交城县人民政府评为畜牧工作先进个人;2016年4月被交城县委、县政府授予二0一六年“县劳动模范”荣誉称号,2016年5月被交城县委授予交城县“榜样青年· 助力脱贫”荣誉称号。

养殖户的“守护神”

庞泉沟镇是全县养牛大镇,全镇家家户户几乎都养牛,作为一名乡镇畜牧兽医,群众哪里需要,王志根就冲在哪里,急群众所急,殚精竭虑,为群众排忧解难。动物疫病是畜牧业发展的大敌,预防、控制和扑灭动物疫病是促进养殖业发展,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维护社会公共卫生安全的关键措施,王志根每年都精心组织实施,带领防疫员,逐村、逐户、逐畜禽开展免疫注射工作,他身先士卒,带头垂范,每次都能圆满完成防疫任务,走在全县的前列。

2014年3月12日,王志根在镇兽医站值班,凌晨5点钟,电话响了,电话里听到是王家湾村村民刘世平的来电,畜主焦急地说:他家的母牛下牛犊,浆包水破了,已有好几个小时,牛腹痛鸣叫,就是生不出来,以前因为难产没有得到及时救治,已死了一头母牛,现在这头母牛是配种西门塔尔的头胎母牛。一听此话,他马上穿上衣裳,整理好药品、器械,准备下楼出发,刚出楼门,外面大雪纷飞,地面的积雪已漫过鞋面。他立即打开车门,将药品、出诊包装在车上,很快清理了前挡风玻璃的积雪后,一路疾行,火速赶到了畜主家。他一下车焦急万分的畜主刘世平已把事先准备好的肥皂、毛巾和温水拿来,他二话没说挽起袖子,把母牛的外阴、自己的胳膊清洗消毒马上进行产检,查明难产原因马上助产。经过4个多小时的奋战,终于换来母子平安。结束后,已是早上九点多,他刚坐下,不用说吃早饭,就连畜主倒起的一杯水,都没来得及喝完,就听到又有来电,来电的是王寺沟村村民王全大,电话那头,王全大万分着急,说:他家的牛犊拉的像水一样的粪便,已经好几天了,喂过好几种治拉稀的药都不管用,现在牛犊卧在地上都站不起了,就连吃大牛奶水的力气都没有,他二话没说,立即动身回到兽医站,备好药具,直奔王寺沟,他马上对该牛犊仔细检查发现患的是胃肠炎,已严重脱水,急需尽快静脉补液治疗,他马上采取治疗措施进行急救,经过静脉滴注营养液,直肠灌注药物等,三个多小时的紧急救治,该牛犊终于站了起来,精神也有所好转,再去检查,心率、体温和呼吸也都基本恢复正常。经过他3天的精心救治,该牛犊完全康复了。

群众利益无小事,这样的场景对王志根来说是家常便饭。虽然天天如此辛苦忙碌,但是他从无怨言,履行着畜牧事业人的应有责任。

在偏远的农村地区,家养牲畜生病对农户来说是了不得的大事——一家人的生计全维系于此。王志根所在的庞泉沟镇,位置偏远,交通和信息欠发达,全镇的家畜疫病防治十分繁重,一旦家畜疫病治不好,就意味着农户家庭失去主要收入来源。为此,王志根给自己下了死命令,一定要尽全力做好这项工作。

按照县畜牧局的工作计划,他认真组织开展牲畜口蹄疫、猪瘟、蓝耳病、羊小反刍兽疫等动物重大疫病免疫工作,截至2016年6月,该镇牛口蹄疫A型疫苗免疫数量3200头,羊小反刍兽医疫苗免疫数量3900只。

去年,交城县周边地区已发生疑似羊小反刍兽疫疫情,接到上级命令后他立即采取行动,在全镇范围内不仅杜绝了牛羊的交易买卖,还对全镇所有羊只进行了紧急免疫接种,从根源上保证了无小反刍兽疫疫情发生。由于庞泉沟镇没有屠宰场,并且庞泉沟镇主要以饲养能繁母牛、母羊为主,为确保庞泉沟镇人畜安全他从来没有少检疫一头牛、一只羊,从源头上杜绝了疫病的传播。

群众致富的带头人

庞泉沟镇地处大山深处,家家户户靠天吃饭,贫穷自不必说。面对破败的乡村,一边是渴望致富的村民们的眼睛,一边是广袤的草场和牧坡里稀稀拉拉的羸弱的牛羊,王志根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痛。光治病防疫还不够,王志根琢磨着“关键是要提高村民养殖技术,改善饲养管理,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经过深入走访调研,他终于找到制约养牛业发展的原因。养牛户只注重养殖数量的增加,不注重提升质量,肉牛品种差,饲养管理落后,养殖投入不足,不仅严重影响了养殖效益,也造成当地草场过牧现象严重,草场逐步退化,环境受到破坏。为有效改变这种状况,他带领畜牧站工作人员逐村逐户深入养牛户,大力宣传肉牛科学饲养管理、牧草人工种植,利用他的畜牧兽医专业技能和冻精人工冷配技术,手把手教养牛户如何改善饲养管理,提高养牛水平。经过两年的艰苦工作,庞泉沟镇黄牛人工冷配数量由原先的每年100多头提高到现在的500多头。经初步估算每头改良牛犊比本地土种牛多收入1500元以上,仅此一项即可帮助庞泉沟镇群众增收70余万元。

肉牛品种改良不断优化,在县委、县政府提出“大力发展高端肉牛产业”的大背景环境下,庞泉沟镇畜牧业有了长足发展。今年,庞泉沟镇主要对苏家湾村、王寺沟组、柴逯沟村、水冲沟组、山水村五个村的能繁母牛进行人工改良配种,截止2016年6月份,王志根人工配种高端肉牛(金色阿奎丹牛)85头,人工配种西门塔尔196头,结扎公牛113头,产下金杂一代牛犊128头,产下西杂一代牛犊46头。庞泉沟镇的牧草种植量也逐年攀升,主推品种青贮玉米、紫花苜蓿种植,已成为大多数养牛户必不可少的配套种植饲草,不仅有效改善了肉牛营养状况,改善了冬春草畜矛盾,而且缓解了牧坡草场压力,推动了当地生态环境改善和旅游业发展。在饲养管理上,原先粗放原始的落后饲养方式也得到明显改善,群众对能繁母牛饲养管理水平和养殖效益都上了一个大台阶。

“他就像庞泉沟的一棵树,长在大山里。”交城县畜牧局局长吕继峰说,2014年3月庞泉沟镇畜牧站站长退休后,王志根就挑起了这个重担,这两年正赶上交城县大力发展畜牧业,牛羊从过去的7000余头(只)猛增到现在的11000多头(只),面对这一情况,王志根更忙了,他起早贪黑,从早到晚与牛羊为伴。“他熟悉每一家的情况,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他是我们村900多只羊,800多头牛的保护神,有他在,我们都可以睡个踏实的觉。”这是庞泉沟镇苏家湾村村支书杨继生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不保护好牛羊,村民哪来的好日子?如果有一天要离开,真舍不得!”艰苦环境下,让王志根坚持下来的,就是对这牛羊的热爱,就是对村民能够走上富裕路的美好愿景。

虽然王志根现在是庞泉沟镇副镇长,他比过去更忙了,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但是他还是一如既往地走到哪儿都背着他的药箱,带着液氮罐,还和以往一样,看护者牛和羊,还和以往一样,乡亲们大老远地就喊他牛羊“守护神”。

8年来,王志根一直坚守在畜牧兽医一线,他走遍了这里的每一条沟,翻越过这里的每一道梁,有牛羊的地方就有他的身影。

一身汗水,一份信念,一颗真心,满腔热忱,一个坚实而瘦小的身影身背药箱,长年累月执着地行走在交城的大山深处,看护着这里的牛和羊,这就是他生命的全部。

这就是不问收获,只问耕耘,这就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任红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