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雍正王朝》中,对老十四胤禵的评价,其实就一个镜头决定了所有的逻辑。

这个镜头就是八大山庄事件中,那个假造太子手谕调兵的镜头,因为这个事情是胤禵干的。因为胤禵干了这个事情,所有的逻辑就都变了。他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腹黑男”。

雍正为什么不杀胤禵(胤禵在雍正王朝中就黑化了)(1)

应该说如果没有这个镜头的存在打伏笔,老十四也是一个堪与老十三胤祥媲美的角色,不但有情有义,而且还集合了老四胤禛的倔强性格,认定的事情,八匹马都拉不回头。

这对后来的“议立太子人选”之后,发生的一场冲突的解读,有着非常深刻的意义。

如果没有“胤禵假造太子印信”这个事情作为前提,那么胤禵就是为自己的好兄弟老八胤禩讨一个说法。

雍正为什么不杀胤禵(胤禵在雍正王朝中就黑化了)(2)

这份不顾生死,不怕得罪康熙,替兄长讨个说法的做法,放到一般意义上去理解,那足以让人感激涕零的,即便是胤祥这个侠王,也未必能够如此为兄弟赴汤蹈火。那么胤禵救不曾辜负胤禩,反而是后来胤禵做了大将军王,胤禩却干出了“毙鹰事件”来污蔑这个为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显得格外的不道义。然而自始至终胤禵的角色其实是没有什么负面的效应的,最多可以被理解成为一个悲情且委屈的角色。

但是正史因为有了“胤禵假造太子印信”这个事情作为前提,那么胤禵为胤禩讨说法的目的就不那么单纯了,简直腹黑。

雍正为什么不杀胤禵(胤禵在雍正王朝中就黑化了)(3)

首先我们会很奇怪为什么胤禵会在事后跳出来,为胤禩出这种头。根据剧情,康熙是已经知道八大山庄事件中,太子手谕是假的,所以才有了后来这一出“议立太子人选”。其实当康熙宣布自己保举胤礽的时候,就已经说明问题了,这是一个引蛇出洞之举。

所以这一下子最慌的人是谁?绝对不是胤禩,胤禩虽然懵逼了,但是毕竟自己从张明德预测“八大王”事件以来,自己在细节上是没有把柄的。张明德当时就被自己捆了送给康熙了;而此次公举串联,是佟国维和马齐干的,和自己毫无干系。

但是懂军事的只有胤祥和胤禵,很显然康熙认定太子手谕有假之后,又由于胤祥和胤礽同时失踪,所以先是锁定的胤祥,而如今基本上可以证实胤祥没有嫌疑,那么目标指向胤禵就非常明确了。事实证明,在这种情况下,胤禵跳出来,就充分说明了他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症结所在。

雍正为什么不杀胤禵(胤禵在雍正王朝中就黑化了)(4)

但是胤禵用了一招“装无知”,立刻把自己的嫌疑洗得干干净净。

因为虽然表面上是“议立太子人选”,但背后的潜台词和逻辑是“引蛇出洞”。而这些潜台词是万万不能说的,所以胤禵张口闭口都是表面台词逻辑。“议立太子人选”是康熙要求大家搞的,结果选出八哥胤禩了,康熙又不认账;康熙自己说的江湖术士之言代表民心,结果张明德的话康熙又说是蛊惑人心;遵旨是死,不遵旨也是死,以后谁敢遵旨行事?关键到最后一刻把自己还摆到了国有诤臣不亡其国的高度。

这段话的逻辑其实就是,你们背后搞的那套潜规则啥的,我都不懂,我只关心的是遵守皇阿玛的旨意,同时拥护天下人都拥护的胤禩,因此我是非常单纯的。现在皇阿玛你出尔反尔,我是搞不清楚你们在搞什么,所以,如果康熙今后挑明了假太子手谕的事情,要么就是康熙你自己错了,要么就是我单纯受了胤禩的蒙蔽啊。

然而这个过程全程用胤禩给自己做掩护,所以就彻底把胤禩给坑了。

雍正为什么不杀胤禵(胤禵在雍正王朝中就黑化了)(5)

因为虽然有串联,但是胤禩还是有着广泛民意基础的。但是胤禵这句话的背后逻辑,首先,胤礽德不配位是板上钉钉的,你还让他做太子,你就是个昏君;其次,胤禵可没有说串联和胤禩本人无关啊,瓜田李下,胤禩是有绝对的嫌疑的。再次,这里所涉及的所有逻辑并非是我胤禵个人的,而是众多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共同的逻辑。

所以整体逻辑就变成了,胤禩自己想上位,可能搞了很多小动作,关键是极大多数人都认为胤禩可以上位。我胤禵只是不明白真相而已,只看得懂明台词,看不懂任何潜台词。

雍正为什么不杀胤禵(胤禵在雍正王朝中就黑化了)(6)

无耻啊,胤禵这么做不但洗白了自己的嫌疑,还逼着康熙重新考虑对待自己的态度,在关键的军事领域,自己就有比胤祥更为得天独厚的优势了,因为在剧中,胤祥的蒙古背景是外出带兵的硬伤,然而懂军事的也就只有胤祥和胤禵两个,康熙只能二选一。

所以按照这个逻辑顺延下去,每一步其实都可以解读出胤禵装傻充愣的“腹黑男”角色。甚至“八王逼宫”,胤禵表明不参与,但是为了怂恿胤禩走出那一步,还非得说一句,“你们落了下风,我也不会袖手旁观。”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雍正为什么不杀胤禵(胤禵在雍正王朝中就黑化了)(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