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管仲之器小哉,这里提到管仲的器量还是小了为什么呢?因为接下来问了两件事情,一件事情关于管仲是否检乎?他是不是节俭的?管仲是否知礼乎?他是不是知礼的?因为这两件事情所以孔夫子说管仲的器量还是小了,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论语八佾篇第17章感悟?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论语八佾篇第17章感悟(论语八佾篇22-23)

论语八佾篇第17章感悟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这里提到管仲的器量还是小了。为什么呢?因为接下来问了两件事情,一件事情关于管仲是否检乎?他是不是节俭的?管仲是否知礼乎?他是不是知礼的?因为这两件事情所以孔夫子说管仲的器量还是小了。

孔夫子评价管仲,包括评价其他人也是一样的都是针对这件事情。好的就是好,有偏颇的就是有偏颇,在论语当中还有问仁德的事情,子路问仁:说管仲这个人是不是有仁呢?孔夫子回答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人,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没有用兵,这都是体现管仲所做的这些事情正是内心仁德的,所以不费兵卒就可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提倡的是尊王攘夷,所以管仲是非常仁德的。

孔夫子的另外一位弟子也曾经问孔夫子,管仲非仁者于,管仲是不是有仁德的呢?为何子路和子贡都会问这样的问题呢?因为管仲在辅佐齐桓公之前是辅佐公子纠的,当时齐桓公在没有做诸侯国的国君之前叫做小白,他还有另外一位兄弟叫做公子纠。两个人在争夺诸侯国君的位置之时,鲁国受到威胁杀死公子纠,这个时候管仲辅佐公子纠,却没有自杀,不光没有自杀,还辅佐齐桓公,所以子路和子贡就会问。管仲是不是没有仁德,所以才没有追随公子纠,反而在齐桓公那里做了官职,做了相。

孔子说不然:不是这样的,管仲辅佐齐桓公,如果没有管仲,我们到如今可能在被发左衽,被发左衽形容的是夷狄没有文化,如果没有管仲可能我们现在都沦为没有文化的夷狄了,所以管仲不是普通百姓的小仁小义,守的小节小信,而管仲是大仁大义之人,所以才能辅佐桓公,九合天下,而不以兵力,这些都是管仲的仁德,管仲的仁非一人之人,而是为天下之仁,所以提到仁这件事情孔子对管仲是大加赞叹的,

问到俭孔夫子是如何说的,或曰:管仲俭乎?有人问管仲是不是节俭的呢?孔子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这个官事不摄指的是自己府内之事,用的臣被称为家臣。家臣无具事,家臣是没有具体的事情,一人要身兼数职等。这个时候呢是为了节俭,为了省人力,可是管仲的家臣是一人一职,每个人都会独立的有一个特定的事情去做,所以这是一个非常不节俭的行为,正常的情况下,一个家臣身兼数职做很多事情就可以了,这个就是节俭的表现,所以这里说到了,说管仲有三座豪华的府地,并且官事不摄,一个人不能身兼数职这是在浪费人力,焉得俭?这怎么能算是节俭呢?

然则管仲知礼乎?又继续问到那么管仲可以算是知礼吗?孔子说: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事亦有反坫,管事而知礼,孰不知礼。

邦君:邦就是指的诸侯国,诸侯国的国君树塞门,树:就是树立的意思,塞门:就是大门之内,还有一道墙,相当于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屏风,诸侯国的国君是树塞门的,管氏的家里也是树塞门的,所以这在孔夫子看来就是不合理的行为,邦君为两君之好,就是诸侯国的国君在会见其他诸侯国的国君之时,设宴所用的反坫,反坫就是放置酒杯的那个台子,这个台子是土台,用土筑成的,后期随着历史的演变发展成用木制作成的,如果用我们现在的话理解就是那个茶几,就是两个人在会谈的过程当中放的那个茶几用来放酒杯的,在古时叫做反坫。两个国金在会谈之时用的这个反坫,管式氏有反坫,那么管仲那里也是有这个反坫的,所以这里孔子给出了结论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如果说管仲是知礼之人,那还有谁不知礼,所以言下之意也就讲了这两件事情管仲都是不合理的,都是越礼的行为。

再来看管仲之器小哉:孔夫子说管仲的气量还是小,为何呢?管仲虽然是有仁德的,但是不够俭,还不知礼,还在做着一些越礼的行为,说明内在的修养还是不够。照圣贤的标准还是有距离的,所以这里我们也能看出孔夫子所讲的君子不器,他要求一个圣贤之人不光是要有德行,不光行为要中正,还要知礼,还要懂节俭。

子语鲁太师乐。语:告诉的意思,太师乐:指的说乐官名字,孔夫子告诉一位乐官,乐其可之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皎如也,绎如也,以成,始作,刚开始的时候。翕就是开何之意,缓缓升起的意思,纯如也形容的是美好和谐的样子,互相认可,绞如也:音阶分明到达了高潮的部分,绎如也:相续不断,已成:这个时候音乐就完成了。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段话,当一个音乐响起的时候,刚开始。翕如也,都是缓缓的升起来,接下来开始到了完美的和谐的各种乐器相应和,再接下来就到达了一个音乐的高潮部分,一如也相续不断回味无穷,以成!

我们从这段事物里可以提取出来的是:事物的发展规律,那不光是音乐如此,我们做事情也同样,刚开始是不是要缓缓生起,当我们达到了一定的阶段就会出现完美和谐,彼此互相相应和,音乐是各种乐器的应和,那我们在做事情做生意的过程人和人的应和,人和事情的应和,完美的呈现接下来就到了这个事情的高潮,那么再继续下来就是相续不断,这个事情可以一直做下去,无论是音乐还是事情终归会有一个终止的时候,也连续不断,相续不断,缓缓的又会重新走到结尾的部分。

再看看我们的学习和休息是不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刚开始学习的时候也是缓缓升起的,修行和学习到了一定的时间就会呈现出来某种完美和谐的状态,这个时候接下来就会到达了高潮的部分,到达了顶峰,接下来相续不断,

不停地往前走,走到一个终点结束,学习和修行这件事情完成了,那我们说,学习和修行是要用我们一生来践行的,用一生来求证,那我们这一生结束之时就是这个乐理,这个事物发展的规律懂了,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需要着急,有的人刚开始学习的时候,觉得我没有那么大的智慧啊,我不能出口成章怎么办呢,不着急啊。始作翕如也,刚开始学习的时候都是要缓缓的升起,点点滴滴的去积累,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自然会呈现出来完美和和谐的状态,当呈现出来完美和谐的状我们继续努力践行的时候就会达到了高潮高峰的部分,那么接下来就会相续不断不停地前行。

我们做生意也是同样的道理,说我们刚开始做一个生意可能并没有发展的那么好,我们的消费者并不多,同样这段乐礼也是实用的,刚开始的时候都是都是要缓缓升起,慢慢积累的,当积累到一定世间自然会呈现出来完美和谐的状态,再接下来再继续努力就会达到高峰达到那个高潮的部分,然后我们再去努力就会相续不断,所以这段话看似是在讲乐理,其实在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规律。

但是你看孔子的这个思想就是这样,虽然是这个桓公赐给你的,但是你可以不用,其实如果管仲真的不用恰恰不是更知礼的行为吗?对吧啊,因为我们要去理解他任何事情都有个时代背景,因为孔子那个时代他为什么要不停的去推崇这个礼,因为已经礼崩乐坏了,如果再不去推就天下大乱了。

这段话其实什么道理呢,一个人你要想达到君子不器的状态,你要想达到圣贤的标准,你不光有仁德,你还要节俭,你还要知礼,还要是谦逊的,这个时候你的那个器才大。啊所以其实他想表达的是这样一个概念,只不过举了那个时候的例子来讲。所以我们学习的时候一定不能学死,你比如说有的人听到这一段就说。孔夫子好像事情好多呀,很苛刻呀,因为你没生活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你要生活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你就不会觉得它很麻烦,它是一个很正常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