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京报16日晚海淀遭遇小尺度强对流天气,多个区域一小时累计降雨量超50毫米 旱河路铁路桥下2人驾车涉水不幸遇难,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客车坠入水塘致乘客溺亡?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客车坠入水塘致乘客溺亡(旱河路铁路桥下2人驾车涉水不幸遇难)

客车坠入水塘致乘客溺亡

来源:新京报

16日晚海淀遭遇小尺度强对流天气,多个区域一小时累计降雨量超50毫米 旱河路铁路桥下2人驾车涉水不幸遇难

新京报讯 17日早晨,海淀区通报,辖区内出现局地强降雨过程,旱河路铁路桥下短时严重积水,2名驾车涉水被困人员经救援人员和群众救出后,送医院抢救无效不幸遇难。

专家解释,当晚海淀遭遇小尺度强对流“超级单体”,形成快、难预报,而短时降水已超过管网排放设计标准。因此出现桥下积水情况。

2名驾车涉水被困人员遇难

一位住在附近的目击市民告诉记者,16日夜里这边雨下得很大,他从家里看到这个桥下积水了就跑出来看,“当时已经有车被淹了,很多单位都到现场抢险,水太深,我也不敢往前走,后来才听说有人遇难了。”

从网友发布到网上的视频中可以看到,一个下凹桥下,积水将被淹车辆浮起,远处,有闪烁的警灯,工作人员在现场外围警戒。另一段视频中,有三人在被淹车顶上对一名躺着的人做急救措施,回头向围观的人大喊“打120!”视频中有人回应“打了,打了”。

记者获悉,16日晚间发生积水后,海淀区有关部门和田村路街道进行了排水和疏导。该道路为市属道路,北京排水集团赶到后,接手了排水和疏导工作。

昨日上午,记者致电事发地所在的北京市海淀区公安分局田村派出所,对方表示,16日夜间确实出警。

“事发路段平时没发生过积水”

事故发生地点位于旱河路铁路桥下,距离地铁6号线田村站仅有300余米,东南侧邻近京粮广场。积水路段为一座下凹式桥梁,四桥洞、双向六车道。

该路段下穿西沙线铁路,记者注意到,这座铁路桥基本上是周边地区的最低点,且坡度较陡。据网友拍摄的视频显示,降雨后,这一路段雨水不断地向下冲刷,水势急促。

但记者找寻后并未发现道路及周边有明显的警示标识,只有最下方的桥墩处有一道红色的水位警示线,高度在二十多厘米。

雨水退去后,路边还有许多淤泥。昨日早上,有关单位在现场进行善后清理工作。沿着道路,记者走进这座下凹式铁路桥的最深处,在马路两边的混凝土护栏上都能看到清晰的水痕线,桥墩处的水痕线已经接近两米。

“这座桥平时几乎没积过水。”周边居民表示。

记者注意到,向西400米的田村东路同样下穿西沙线铁路,据周边居民描述,16日晚同样出现积水情况。据北京日报报道,旱河路铁路桥桥区积水是受到了倒灌“牵连”。发生积水的桥区由于排水主管线饱和,导致积水迅速上涨,甚至连井盖都被倒灌的雨水顶起,积水排不出去,迅速流向了旱河路铁路桥,于是加剧了积水的发生。

目前旱河路铁路桥积水已排空,交通恢复正常。

释疑1

是否提前发出天气预警?

半小时内海淀区暴雨预警级别由蓝色升至橙色

16日21时左右,半个小时内,海淀区暴雨预警级别由蓝色升级为黄色,又由黄色升级至橙色。

几乎同时,16日21时和21时01分,北京市气象局官方微博发布暴雨蓝色预警和大风蓝色预警。

16日21时、21时15分、21时25分,不到半个小时,海淀区暴雨预警级别由蓝色升级为黄色,又由黄色升级至橙色。

21时25分海淀区气象台发布的暴雨橙色预警显示,预计至23时,降水仍将持续,海淀中部和南部街镇累计雨量较大,山区及浅山区可能出现强降水诱发的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等次生灾害,低洼地区可能出现积水。

气象专家张明英介绍,在16日21时到21时50分这段时间,海淀区雨下得最大,“近一个小时的时间,闵庄、玉渊潭、车道沟附近降水量达到50-70毫米,这已经是很大的雨了”。22时之后,强降雨范围骤然扩大,覆盖到永丰中学、青龙桥、晨春桥一带,一小时累计降雨量也达到了50-70毫米。

“短时间内雨量特别大,就是雨强很强,容易出灾。”张明英解释。

释疑2

此次降水为何来得快去得也快?

小尺度强对流“超级单体”,形成快、难预报

张明英分析,16日晚海淀区遭遇的是小尺度的强对流天气,叫超级单体。“也就是一块发展得特别旺盛的积雨云,它形成的时候,带来大雨、大风等灾害性天气特征特别明显。”

超级单体形成快,消失也快。从海淀区降水量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这次强降水集中的时间约为两个小时。8月16日21时、21时15分、21时25分,不到半个小时,海淀区暴雨预警级别由蓝色升级为黄色,又由黄色升级至橙色。当日23时10分,海淀区解除暴雨橙色预警信号。

这类天气往往很难提前预报。“一般这样的小尺度天气就覆盖几公里,而且它的生命短,存在两三个小时就消失,所以造成这种天气的预报提前量很小,不可能像天气预报那样提前一天就预报出来。”张明英说。

张明英解释,不易被提前预报的超级单体,发现它最好的方式是用天气雷达监测。预报员们根据实际天气情况分析,能提前预报的时间也不同。即使发现超级单体之后,预报时效也只能用小时来计算。“我们能看到,海淀区气象台,在半个小时左右连续发3个预警,就是用雷达发现这次的超级单体之后做出的反应。”

释疑3

事发当晚雨有多大?

小时雨强达50-60毫米以上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高级工程师柴福鑫介绍,根据等值面图数据,旱河路铁路桥每小时雨强达到50-60毫米。据北京日报报道,知情人士透露,海淀区20分钟下了60毫米的降雨。

降雨太大太急。

据北京市气象局统计,16日夜间,海淀区北长河水文站1小时累计降水量超过80毫米,海淀中部和南部街镇累计雨量较大。

海淀区居民反映,暴雨伴随大风,伞被刮碎了,小区里三棵树也被刮断。16日20时30分至17日3时,国家级气象站海淀本站平均降雨量达到55.9毫米。阵风最大风速8级,最大风速达到18.6米/秒。

“下雨的时候根本看不见人,天上倒水一样。”孙先生家住事发铁路桥西南一公里内的雪芳园小区,他告诉新京报记者,16日晚9点左右,雨大得离谱,风也非常大,“我媳妇下楼给我送伞,困在小区传达室里,伞被刮碎了,小区里有树被风刮断了”。孙先生回忆,暴雨大约持续了40分钟。

柴福鑫解释说,城市排水系统包括依靠管网自然排放雨水,北京大部分区域管网建设标准为1-3年一遇,有的区域则高。他指出,16日晚的旱河路铁路桥雨强太大,小时雨强在50-60毫米以上,短时已经达到了5-10年一遇的建设标准。“这就意味着16日晚旱河路铁路桥的雨已经超过管网的建设标准,所以会有积水产生,导致其本身的雨水无法排出,再加上周边的道路雨水也在短时间内汇入,形成深积水。”

释疑4

事发地是否做过排水改造?

降雨区域具有不确定性;易涝点每年排查更新

2012年7月21日,北京发生特大暴雨,造成严重人员和财产损失。当年11月,北京市提出,全面提升全市水利工程设施防洪能力和水资源利用能力,消除城市内涝隐患,将城区86座、郊区的78座下凹立交桥雨水泵站列入改造计划,采取包括建设调蓄池、泵站,对重点立交桥采取常备人员和设施抽排的措施,要求在4年内完成。

那么旱河路铁路桥是否在改造范围内呢?

柴福鑫介绍,在北京市水务局组织下,相关研究部门从2013年到2017年,对北京市重点区域尤其是中心城区开展内涝风险分析,对易涝区域进行梳理,北京市排水集团及相关单位每年对易涝点和积水点建立台账,制定“一桥一策”应急方案。但是由于降雨区域具有不确定性,易涝点每年都需要不断排查和更新。

改造了易涝点是否仍有发生险情的可能?柴福鑫举例,“7·21”后,莲花桥、北京西站地下通道、广渠门等积水点经过改造后,排涝能力显著改善。他表示,面对暴雨,城市基础设施还是需要经过实际暴雨的检验,“可能今年这里雨下得很大,但是明年那里下得大,如果降雨超过设计标准就会产生积水。我们不大可能将所有设施都提高到很高的标准,只能是重点的、逐步改造易积水区域。”

如何才能防止惨剧发生?柴福鑫表示,可以考虑提高排水标准,“极端强降雨发生具有不确定性,因此政府部门要加强易涝点的治理和检测。”同时,对于强降雨要采取预警等应对措施,能断路的必须断路。还要提醒市民要增强安全意识,强降雨出现时,要避免前往易积水路段、低洼路段。

■ 对话

旱河路铁路桥被淹车辆救援者王军:

心里难受,来晚了

8月16日晚9点多,37岁的王军开车路过旱河路铁路桥时参与了救援。昨日下午,王军告诉新京报记者,“把人移到车顶时看着人好像不行了,心里挺难受的,觉得自己来晚了。”

新京报:当时旱河路铁路桥的积水情况怎么样?

王军:路面是下凹的,下凹处全是水,根本看不见积水下有车,什么都看不见。

新京报:被淹车辆是如何发现的?

王军:当时被淹的车已经没顶了,站在路边是看不见的,周围人说桥下有一辆车没开出来,应该是有人在车被淹之前看到了。这时有2个人下水了,说去找找看有没有车。

新京报:现场是怎么救援的?

王军:先下水的两个人摸到车后,通过挡风玻璃发现车里有人,立即向路边上的人呼喊,周围的人也互相喊,“谁会游泳赶紧救人。”我会游泳水性较好,便没考虑太多,脱了衣服就下水了。我游过去的时候已经有3个人在施救,算我4个,后来又来了2个人。我们下水的时候让旁边的人赶快报警,打119、120。

刚开始我以为水没多深,没想到下水才走了十几米,脚就沾不到地面,需要游过去,我游了大概1分钟,游过桥洞才到了被淹车辆的位置,我觉得桥下的水应该有2米深。

先下水的2个人开始砸窗户、开车门。车门和车窗被关得死死的,他们费了好大劲才拉开。

我们将驾驶室和副驾驶室的一男一女全部通过驾驶室的门拖出,站在车顶的2个人把他们拉到车顶上。这两人看起来有60岁左右,从车里被拖出来时已经没有了呼吸。

此外,有人扒着驾驶室的车门,将脚伸进后排座位不断试探,以确认后排座位上有没有其他人。确认没有后,车顶上的2个人给他们做人工呼吸,并不断进行胸外按压急救。

新京报:救援持续了多长时间?

王军:救援大概持续了40分钟。救援结束后,水位下降了很多,一个大哥背着一个人,消防员拉着一个人,大家把溺水的2个人转移到没水的地方后,水已经降到我们胸口这儿了。

新京报:救援过程中遇到什么样的困难?

王军:觉得使不上劲,太累了,而且把人移到车顶时看着人好像不行了,心里挺难受的,觉得自己来晚了。

新京报:当时有没有考虑到危险?

王军:当时没想这么多,就想着我会游泳我一定得去。因为我会游泳,水性还行,想着脚底下又没水草什么的,我就觉得无所谓,过去就完了。

A06-A07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马瑾倩 裴剑飞 沙雪良 吴婷婷 吴为 戴轩 王景曦 冯雅君 慕宏举 赵敏 实习生 许琳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