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古越文化鸟图腾(解密千年闽越文化)(1)

福建的古代民族是闽越族。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注:“闽,东南越,蛇种。”所谓“蛇种”,就是指闽越族人崇拜蛇,为图腾的族群,并以蛇为祖。

福建由于气候属于温暖湿的亚热带季节气候,这里是蛇的王国,在闽北就共有各种蛇类79种,占到全中国的一半,毒蛇的种类更是占到全国的毒蛇种类60%以上。世界上有十大毒蛇,而在我国毒蛇中有性情凶猛的眼镜蛇,行动隐蔽的五步蛇,也有剧毒的银环蛇,竹叶青和蛟蛇等等。

晋代干宝所著的《搜神记》一书,记载了一个《李寄斩蛇》的故事,说的是古代闽北山区的百姓对蛇的崇拜已经达到了极端的程度。从立庙以香火祭祀,到用牛羊等牲口祭祀,最后竟发展到了人祭。“汉,庸岭下北有巨蛇,长八丈余,围一丈,里俗惧以为神,立庙祀之,岁用童女一人,前后已用九女矣。”虽然人们每年都祭祀它,但这条巨蟒根本就不买账,还常常从洞里出来吞噬山民和家畜。最后出现了一个叫李寄的女童,自告奋勇去斩蛇。她带了糯米糍粑吸引巨蛇出洞,用狗分散蟒蛇的注意力,然后挥刀斩了这条作恶多端的巨蛇。

闽北樟湖镇还有一个流传很广的传说,说的是有一个农夫外出耕田,被一条蛇缠住不放。蛇威胁农夫说,必须把他美貌的女儿嫁给自己,否则就置他于死地。恰好这时农夫的小女儿送饭到来,为了救父亲,答应了蛇的要求。这条大蛇随即带少女来到一座宫殿,摇身一变成了美貌王子,和少女过起了幸福的生活。这个故事形象地说明了闽越先祖从对蛇的盲目恐惧,到转变成渴望与蛇和谐相处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在历史的岁月中慢慢积淀,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习俗与图腾崇拜。樟湖镇这座蛇王庙的建造就是一个佐证。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的 蛇灯却传承不断,宋元明清直至民国闽江流域水上多为蛋民。蛋民历来崇蛇,清代《闽县乡土记》载:“本境他种人,只有蛋民,自称蛇种。”清代《闽杂记》载:“福州农妇,带银簪,长五寸许,作蛇秧首之状,扦发中间,俗名蛇簪……阫忘其始祖之义也。以上记载可见,闽越族人的特别信仰特征和文化传统。

绍兴古越文化鸟图腾(解密千年闽越文化)(2)

我们再看看闽南漳州市平和县文峰乡,那里三平寺是座有着千年的古刹。祖殿和塔殿供奉三平祖师,配祀人格化的“蛇侍者”以及“虎侍者”。“蛇侍者”面目狰狞,獠牙露,雕有一蛇从其左肩探首而出。三平寺附近有七个自然村,这一带乡民流行崇蛇习俗,多数自然村有单独奉祀蛇神的村庙。蛇神或青面或红面,或坐或立,多雕有一蛇盘肩探首,被专称为“侍者公”的一种墨绿色的无毒蛇的活蛇崇拜,是人格化的蛇神崇拜的次生形态。这一带村子至今仍流行人蛇共居习俗。这种蛇长年栖于民居,绕梁缠柱,甚至袒间爬上床与人同眠,乡民并不见怪,而以为吉祥。

在三平社区,多数村子都有专供的蛇庙。没有蛇庙的村子,也有蛇神“侍者公”轮祭形式。在三平,每年有两次祭祀圈的活动。第一次祭祀圈活动在六月二十九日,叫“巡田青”,即祷神保护农作物免遭天灾兽抚。第二次是十一月初三日,也是最重要一次蛇神诞日游村,每次游村均从三平寺请出蛇神“侍者公”雕像,三平祖师雕像作陪,每到一村各家各户设供祭拜,村中演戏,热闹非凡。

我们前面讲到的“蛇”、“虎”、“侍者”,都是被祖师擒住的众崇“大魅”和“蛇虺”,被大师“擒住”的“大魅”,只是来不及化为“蛇虺”者,被大师收为“毛侍者”。后来“毛侍者”叫“虎侍者”,“蛇虺”叫“蛇侍者”,成为大师收服为徒的两侍者。

随着宋代以后。福建的造神活动,常升入神坛的禅师附会以“降龙伏虎”、“收妖镇鬼”的灵迹。通常也将“山鬼”、“众崇”、“怪徒”认定为当地土著民即闽越族的遗裔,甚至确定为畲族,多是基于猜想。

以上例子可见,古代的闽越人最初对蛇怀着一种恐惧心理。他们的蛇崇拜,其实就是消除内心恐惧的一种方式,据考证,古代闽越人用断发、纹身的行为,也是对蛇的一种敬畏,祈求蛇不要伤害到自己。

蛇属于爬行纲蛇目。身体细长,四肢退化,身体表面覆盖鳞片,大部分是陆生,也有半树栖,半水栖的。一般分无毒蛇和有毒蛇,无毒的蛇的肉可食用,蛇毒和蛇胆是珍贵药品,但有的蛇也是保护动物。蛇不会主动对人进攻,除非你打到它的身躯,故有“打草惊蛇”,“打蛇打七寸”这是蛇的要害部分。蛇的消化系统非常厉害,有些在吞食的同时就开始消化,还会把骨头吐出来。蛇没有脚,行走千姿百态,但爬行速度相当快,主要是它有蜿蜒运动,向前爬行。对蛇的畏惧,只要是我们对蛇的生性了解不够。

(此文参考郭志超《三平寺周边社区崇蛇习俗调查》。毛伟《南平樟湖坂蛇七夕蛇王节溯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