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制是用缝纫工具将衣料剪裁、拼接连缀成衣。20世纪80年代,机械缝纫机进入大部分家庭,手工缝纫大量减少。20世纪80年代以后,农村大部分衣服在市场上购买。

家庭缝纫多为手工劳动,俗称“针线活”。做缝纫活称为“做针线”“做衣裳”。做衣服出色的,民间叫“巧媳妇”;反之,就是“拙媳妇”。

(一)工具

缝纫工具有尺(俗称“裁尺”)、剪子(有大剪子、小剪子、绣花剪之分)、大杠子针、绗针、手针、绣花针、针锥、锥子、顶针、线板、线车、针插、粉线布袋、浆刀子、熨斗、烙铁、绣花撑子、袜子板(补袜子用)、鞋楦子等。民间用一只小筐装盛缝纫工具、针线、剪子、顶针、袜撑子、鞋袜底样子及零星材料。小筐浅底、敞口、无盖,或是到市场购买柳条编的,或用高粱秸自制,名为“针线笸箩”“针线筐”。胶东农村,有的人家将废纸打成浆制成针线筐,外面裱以花纸,既结实又美观。姑娘和年轻媳妇的针线筐多为席片拼缝而成,四方形,有盖,里面更多的是各色碎花布、丝线、鞋垫和荷包式样。

山东特色服饰有哪些(山东民俗系列2)(1)

其中做衣、做鞋、绣花的谱样分别称为鞋样、花样或具体称为“兜子花样”“枕头顶花样”“膝腿子花”“鞋花”“枕头花”“兜子花”“手巾花”“门帘子花”等。做鞋时,可向人讨样儿(俗称“拓样”),也可依照其鞋或者脚的大小用纸剪成鞋帮、鞋底的样子,还可从货郎处用头发、破烂换得。

(二)手工缝纫

手工缝纫有各种方法,民间俗语有引、捏、拱、绷、刹、芽、鞘、撩、扒、绗、绱、纳、绣、锁边、撸、反正针、回针、针针到、来去缝、钉扣、锁扣眼等多种说法,都叫“针脚”。引就是用大针脚缝制棉被、棉衣。拱也叫纤,一针带几个针脚,因为缝出的针脚如同星星,又叫“星星针”,一般用来缝制棉衣被,表面留很小的针脚。绷就是用大针脚缝补。刹就是将衣服改得略瘦一点。芽也叫沿,用长布条缝成的细长条包衣服的边。鞘就是将衣服的各个部分用大针脚连起来。撩也叫“绷针”“扎针”,是将活动布料暂时固定的方法,一般指将裤腿、衣边折叠起来粗略缝好。扒就是照样子描下来或剪下来。绗就是用线多行结结实实地缝好,一般用来缝制棉衣服,用长针(3号或者4号)。纳为“八”字针脚,将两层以上的布料缝合起来,一般指纳垫肩、纳鞋底、纳袜垫。绱就是将服装的部件进行组合装配起来,如绱领子、绱袖子、绱鞋底。

山东特色服饰有哪些(山东民俗系列2)(2)

棉袄的缝制

正因为缝纫中有众多讲究,故而民间形成许多与缝纫有关的俗语,其中不乏含有哲理者。如“量才受职,可头做帽”“不知道帽子三寸几就别乱做”“六十不盖屋,七十不置衣”“草鞋没样,边打边像;草鞋没娘,越穿越长”“穿娘鞋子描娘样,跟娘脚步照娘行”“促织叫,懒婆惊”“村中有个好嫂嫂,满巷姑娘都早起;嫂嫂会绣花,满街都学她”“大改小,小拼大;破长衫,改短褂”“大姐脱鞋,二姐有样”“家有万贯,离不开针和线”“像爷儿子有饭吃,像娘女儿有衣穿”“当兵三年成裁缝”“鞋大吃袜,袜大吃鞋”“鞋不差丝,衣不差寸”“鞋子是一双,样子多哩”“一针不补,十针难缝;一尺不补,扯到尺五”“拙老婆,纫丈线;巧老婆,纫寸线”“懒人用长线,拙人用弯针”“懒人用长线,挽得疙瘩拉拉串”“袜子不上底,富人穿不起”“衣改裤,一世苦”“家值千金,缝连一半;家有万贯,补丁一大半”“能给裙子当里子,不给绸子当面子”“穷人洗夜衣,洗烂无人知”“一遍拆洗一遍新”“男人怕铡干草,女人怕洗夹袄”等。

(三)缝纫机缝纫

缝纫机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70年代逐渐普及,成为民间彩礼的“三大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之一。初期的家用缝纫机,基本上都为单针、脚踏式。名牌是“蜜蜂”“鹰轮”“飞跃”。20世纪90年代之后,多功能缝纫机出现,可以做直线缝、倒针缝、双针缝、曲折缝,能做密针绣、贴花绣、自由绣等绣花工艺,并且有横针套结、加固缝、锁扣眼、钉纽扣等特殊功能。

山东特色服饰有哪些(山东民俗系列2)(3)

鹰轮牌缝纫机

量、裁服装,有专门名称和术语:高和长,是指人体高矮和衣服各部位的长短,在衣服上分别称为“衣长”“袖长”“裤长”和“肩高”“腰节高”“袖山高”“袖肘高”等。围,指人体各部位横度一周,在衣服上分别称为“领围”“胸围”“腰围”“臀围”与“领大”“上腰大”“中腰大”“下摆大”“袖口大”“袖根肥”等。“大”与“肥”基本上是一个意思。宽,是指各部位的宽度,在衣服上分别称为“胸宽”(也叫“前宽”)“背宽”(又名“后宽”)“肩宽”“小肩宽”“搭门宽”等。缝,指衣服缝合处,有“肩缝”“省缝”“袖缝”“侧缝”(又名“摆缝”)等。线,是指裁剪时所画的粉线。胸宽、背宽处的线条,分别称为“前宽线”“后宽线”。

量裁工具有尺子(包括直尺、皮尺、三角尺、弯尺、曲线尺)、剪子(包括大剪子、小剪子、锯齿剪)、裁剪台、画粉等。裁剪时一般都有用硬纸壳做的衣服各部件模型作参照,还要考虑衣料的缩水程度。缝纫用的线,一般有各色棉线、化纤线、金属丝等。

山东特色服饰有哪些(山东民俗系列2)(4)

缝纫时还要进行许多技术性处理:一是复衬,就是用衬布与衣身相贴合,使肩、胸等部位挺括。二是注意“吃”与“赶”。衣料收缩、纵起叫“吃”,衣料抻开、长出叫“赶”。三是正确运用缉线与缝合。缉线以明线为主,正面有整齐的线迹;缝合以暗线为主,正面没有线迹。四是掌握里外均匀。缝合双层时,外层均匀地比里层长一点,使两层衣料相贴成自然的蜷曲状态。可以通过拉紧一层并相应地放松一层处理,也可以利用缝纫机送布牙推送下层稍快的方法,使上层紧、下层松。五是注意打记号。为了使布料上剪裁时所划的主要部位保持一致,不出差错,用打线钉、划粉等方法做记号标出。六是使用垫肩、垫胸。为了使女性胸部丰满,在胸罩内加衬垫;在男、女肩部垫缝上棉布片或者海绵片,可以补正左右肩差和塌肩的缺憾。

(四)熨烫

熨烫是服装缝制过程中的一道重要工序。

过去的熨斗,也叫“烙铁”,都是中间放木炭加热,多以铜制成,把柄较长。随着棉料、毛料衣服进入千家万户,电熨斗在民间逐渐普及。

山东特色服饰有哪些(山东民俗系列2)(5)

民国时期的烙铁

山东特色服饰有哪些(山东民俗系列2)(6)

电烙铁

民间有许多谚语,反映了裁缝等服饰行业的习俗,如“量体裁衣,看客下菜”“裁缝不怕看,就怕算”“裁完个衣,配完个妻”(意思是不能更改了)“裁缝不偷布,老板娘子没有裤”等。农村裁缝专业户不但对来料尽量要求宽绰,而且还有落布的陋俗,就是克扣顾客的衣料。他们将落下的布或由小倒腾到大,就是先落下一片,然后添加到下一件衣服上,倒腾出更大的一片,这样加工几件衣服,就倒腾出一件衣服的料子;或者将这些零星布片当里子、口袋,将成本加在主家支付的费用里。另外,他们接活尽量挑料子的毛病,什么缩水,什么太厚,什么不密实,什么布料宽幅太窄等,为多收取加工费寻找理由;在约定交活期限上,如果要抢活,就说得近一些,如果是在繁忙的节前,便说得迟缓一些。而到交活时,如果主家试穿不合适,他们就留下来再修改;如果给主家做坏了,特别是在熨烫时烫坏了,便要赔偿。在技艺上,民间有“裁缝仗着热熨斗”“厨师怕抬灶,裁缝怕棉袄”“七次量衣一次裁”“巧裁缝手下无碎布”等说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