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庆云

电影《那时风华》正在院线上映。该片主线故事讲的是塞罕坝人的造林之事。越是这种一句话可以概括的剧情,创作起来的难度越大,越要讲求剧情的切入点问题。这部与恶劣的自然环境进行抗争的电影,更类似十一档期的《攀登者》,都呈现出了主角们从被质疑到被肯定的过程。而塞罕坝人的青春故事,更有致敬冯小刚电影《芳华》的味道,艺术性非常强烈。

塞罕坝的历史真实故事(那时风华被赞塞罕坝人的芳华)(1)


《攀登者》的切入点是,世界登山组织并不承认我们的第一次珠峰登顶,因此需要第二次重新登顶,证明给所有人看。而电影《那时风华》也是一个“证明给所有人看”的过程。第三代塞罕坝女孩已经走出国门,利用塞罕坝的植树造林技术造福非洲荒漠,而这个时候,她需要通过自己的作为和陈述去向联合国环境大会证明塞罕坝的植树造林是真实的,那些质疑是错误的。

切入点非常明确,电影的叙事推动力则是非常充沛的。第三代塞罕坝姑娘的视角切入当年的植树造林回忆当中,从第一代人讲起,到第二代人的承接,乃至于最终第三代人的重要使命等等。《那时风华》的故事完整度非常之高,叙事紧凑有力。而这部电影,编剧又极善于讲故事,一个主旋律的电影呈现的并不乏味,甚至于跌宕起伏得很。

尤其双线叙事的运用,让这部电影更具备叙事节奏感。第一条线索,是第一代塞罕坝突击小分队的造林工作与生活。第二条线索,则是第三塞罕坝姑娘在非洲与联合国的作为。两条线索并行不悖,最终用故事总攻的方式呈现了塞罕坝的荣誉时刻,获得联合国地球卫士的称号。

塞罕坝的历史真实故事(那时风华被赞塞罕坝人的芳华)(2)


这部电影当中,尤其以第一条叙事线最为有趣,而且具备强烈的艺术价值观感。《那时风华》最值得点赞的地方就在于,不仅仅旨在歌颂,更重在将人物真正还原到历史时期当中去。这就是剧本创作当中的“挂人物”原则,也只有人物活在真实的历史状态当中,影迷才能相信角色是真实的,故事更是真实的。

对于《那时风华》的挂人物,最为典型的,就是让人物与时代获得直接有效的联系。比如,在这部电影当中,第一代塞罕坝人面对的食物匮乏问题,就非常有趣。电影桥段当中,一瓶炼乳被互相送来送去,最终转了一个大圈子。这个“小情节”不仅呈现了时代的基本特点,更是让人物和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获得了一次“食物”论证。一瓶炼乳,一下子又有了时代,又有了人物关系和人物情感。显然,编剧在创作手法上是非常高明的。

再比如,对厂长等角色的批评活动,也让这个故事带着非常有力的时代特征。《那时风华》并未回避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些问题,相反,让这些问题及其事件重现在电影剧情当中,真实感自然瞬间到来。尤其是李香香这一角色的刻画,可谓是整部电影当中非常饱满的。电影人物最怕高大全,有缺点才会有饱满的人物性格。李香香这一角色,无论是感情线,还是故事线,都呈现了一代人的生存状态。最终李香香重回塞罕坝进行投资,也是救赎式的剧情内容。

塞罕坝的历史真实故事(那时风华被赞塞罕坝人的芳华)(3)


除了用真实感“挂人物”之外,《那时风华》更是具备艺术表达上的追求。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女护林员塞罕坝大森林里修复电话线,遭遇腹中胎儿临盆的突然事件。一般的叙事表达,则会呈现临盆的紧张感,呈现女主角的孤单无助等等,这些呈现,都是现实主义的。而《那时风华》显然已经不满足于现实主义的呈现方式,它选择了浪漫主义的方式,让这位突然临盆的母亲在大森林里翩翩起舞。

可以说这是《那时风华》真正高明的地方。电影当然可以选择四平八稳的叙事,去呈现临盆的突然与紧急,去呈现母体的死亡等等。但是,这种悲情已经过分伤害了电影情绪,用舞蹈艺术的浪漫主义去对冲这种死亡的悲情感,也只有冯小刚的《芳华》曾经做出过。所以说,在这种艺术升华死亡的创作方式上,《那时风华》正是塞罕坝人的《芳华》。

塞罕坝的历史真实故事(那时风华被赞塞罕坝人的芳华)(4)


整部电影,也一直在呈现一种旺盛的生命力。某些对抗自然的影视剧作品,容易出现苦情的问题。而这部《那时风华》一面承接了中国传统电影的“革命乐观主义”的态度,一面将人的“情和性”进行艺术化处理,让人物成为真实的有着旺盛生命力的人物。革命的乐观主义显然不需要过多论证,《那时风华》当中第一代塞罕坝人的植树造林运动,都是在这种乐观主义当中展开的。那个年代的人们,有着乐观主义的精气神。

而在艺术化处理“情和性”的问题上,这部电影也是可圈可点的。《那时风华》并不避讳第一代塞罕坝人的情感生活,更是对这些生活有浓墨重彩的演绎。尤其是女主角直接喊出,送你一双鞋,算是定情信物,事儿过去之后,咱俩就结婚。这种飒爽风格,真的是普通电影当中没有的。这种飒爽,正是旺盛生命力的一种。

塞罕坝的历史真实故事(那时风华被赞塞罕坝人的芳华)(5)


乃至于电影当中更是出现了另一组男女主角在塞罕坝从观火台撤退到房子里边避雷,两人终于干柴烈火。导演拍摄非常克制,没有用所谓的床戏去找噱头。相反,这种情之所至,正是角色有着旺盛生命力的写实。这种人物的旺盛生命力,正是与塞罕坝的大森林旺盛生长呈现互文关系的。人与树,最终一体。

最终,电影将三代塞罕坝人有效粘结在一起。第三代塞罕坝姑娘的非洲造林活动,得到外婆的资金援助,这处巧妙,让塞罕坝精神不再局限到一地一处,而是成为整个地球的一部分。《那时风华》的叙事格局,很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