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故事中提到人类群体作恶的例子很多,就拿第一部提及的那个年代,不禁令人疑惑,为何一个人做坏事可能会收敛、害怕,甚至良心发现,而一群人做坏事却还感觉自己的行为并无不妥,我们经常听到说“法不责众”,内涵的意思是一件坏事被一群人做了,平均每人分摊下来并没有多少罪恶或者不会受到太大的惩罚,事实上对于受伤害的个人而言,那就是一座大山。
比如现在最常见的网络暴力,很多人不管事情真相地去跟风、调侃和辱骂,更令我们要深思的是,即使很多人没有发声,也只是他懒得参与,但不代表他开口后的说法和众人相反,很可能是一致的,只不过没说罢了,至少我能从自己身上看到这种现象的存在,无言不等于不受影响。我也很好奇为何人类群体心理上会产生这种现象。
曾经网络不发达的时候,“引发众怒”一般都是触及到群体利益的时候才会发生,而现在网络经常出现某个明星被一群人调侃和侮辱的这种现象很奇怪,明明他也没做错什么,比如之前那个袁姗姗,你要说她真有什么问题,那顶多是演技尴尬,业务能力不行,可网友的恶言相加显然不只针对这一点。反过来说,如果真因为这个原因,那杨超越等一批真的更尴尬的,反而鼓励和支持的人不在少数?后来有个采访,问这些人当时怎么那么恨袁姗姗,说出那些恶言,他们的回答则是:“不知道,现在想想她没什么不好的”,“年少轻狂”等话语。所以说,这些现象我们其实不能从某个事件上具体分析,只能回到人类个体和群体、社会的关系上去看。
为何我不说回到个人的品格、素质、思想以及心理健康水平等方面去看?是因为在群体中,人们的个人感是会快速降低,感觉自己淹没在其中,甚至个人意识和理解评价感甚至会丧失。我指的不是三五好友的小圈子,每个人心里都有小九九,而是说在一个真正的大群体里的时候,个体的自我认同会被群体的目标所取代,在这时候,你很难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和行为,很多人会有这样的感觉吧,当你身处一个群体的时候,刚开始你可能还独立思考,慢慢你会产生莫名的焦虑,无论从物质、金钱、相貌甚至身高上的比较所产生的自卑和不自信,还是在语言沟通、人情世故等方面的不知所措,都会使你不断地思考从物质上看自己到底有什么资本,自己身上的东西价值多少,自己有车没,有房没,工资多少等等,从事情上呢,你会考虑自己该干什么,如何社交之类的,当你开始思考这些的时候,其实并不是你自由意识和独立意识在发挥作用,而是你逐渐丧失这些。任何个人在和群体比较的时候,你永远处于弱势,即使你是这个群体的最突出最优秀的人,你仍然会面临另外一个更高级的群体,到那时,你还是其中一员。
人们往往就会在群体中降低自己的自制力,变得盲目、顺从、甚至做出自己原本不认同、触及底线的事情,你不断地冲击自己的内心防线,一遍遍的问自己到底这样做行不行,只要你还身处在这个群体中没有赶紧逃跑,你就一定会给自己一个理由为你的行为找寻解释,其实很多时候不用你自己找,群体早已经给你找好了解释,而你的思考,只是将你的防线自我击破。最终导致人们加入到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群体狂欢中,这个现象叫做群体的去个体化。
说到群体心理学我们绕不开的一位就是古斯塔夫·勒庞,他的著作《乌合之众》非常出名,我也做过相关的节目,下方音频连接都有,可以回顾,这里强调一下,他的这本著作并不是专业学术论文,没有严谨性,更是无法用实验去验证的,只是就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逻辑分析和总结,很多时候确实如他所说,甚至你会感觉他说的就是真理,但我提醒,书中所讲仅供参考。
勒庞说过一句话:“群体是极端排斥理性和逻辑,失去一切判断能力,于是人内心最邪恶的东西,都会被释放出来”,这句话很有道理,所有站在群体之外理性评判和思考的人,只是因为你还没有进入这个群体,别看你站在他们旁边,但是你没有和他们具备同样的群体心理和意识,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比如广场舞大妈和打篮球的小伙子们为一块地盘争来抢去,就是各自在群体心理中,如果广场舞大妈给你一个月2万甚至更多雇你帮他们抬音箱的时候,只要你愿意,你就和他们同心理,同利益了,如果打篮球的小伙子也愿意花同样的钱雇大妈帮忙提供训练伙食,她只要愿意,自然也是你这个群体的一员。到那时人就会自我进行心理调节和行为解释,直到与群体完全融为一体,此时会丧失理性和逻辑,甚至丢弃道德和正义,这就是很多人为何行为语言前后矛盾,但是脸不红心不跳的原因。
我们现在回看《三体》中的群体暴行,总结如下2个点:
1,个体身份的模糊化,在那个的年代,你只要拿一本书,高喊一句口号,你就能获得认同,除非有人揭发你的底,或者带头人想搞你,除此之外,你就是安全的,甚至你的行为越激烈,比如批dou,打人,甚至是举报非常多的人,以此来证明自己,保证自己的绝对安全,叶文洁的母亲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而那些场下看台下的群体,尽管他们没有穿着一样的制服,但是在当时那个法律和执法无效的时代,人们不必要考虑这样做的后果和心理负担,只需要自保就行,所以群体的人激昂愤慨,带头的人则感觉到群体的人给他无限的力量和权力,怪象才频出。群体的人攀附着强大的群体力量,带头的人被这股力量支持,这个群体再无个人,这就是去除个体化。
2,自我意识的降低,一个群体的情绪越高涨,目标越明确的局面,其中去个体化的个人意志和个性就会很难被自我支配,此时群体的状态如何,个人的状态基本上一致,所以传x之类的事情,你从局外人眼光看你会觉得这些人很傻,那是因为你不在群体里,你没有丧失这些,一旦你在其中,很难不保证你会坚持现在的看法, 这和智商没有多大关系。很多时候会使人降低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的意识,降低个人对社会评价的关注,这就是为何在有人跳楼的时候,底下人围观的形成群体后,有人起哄怎么不跳的时候,场外人愕然而场内人的口中或者内心都是回响着一个声音“跳啊”,此刻在群体中,人们的内疚、恐惧、羞愧等行为的控制力量都在被削弱,会表现出正常状况下不会做出的行为,人们释放了心里的恶魔。在《三体》中的那个年代发生的怪象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你要说这样的现象如何避免,其实真不容易,因为这是人类的生物本能,就像人性中的好与坏都是和我们生存需求所匹配的,我之前讲过,这个是无法被你割裂出来丢掉的,你没有出现这种人性中的一种,只是没有适当的场景激发而已,并不是你没有,所以人其实是共通的,至少在群体中是这样的,谁也无法在就事论事中给出指导,更不可能提前教你如何避免和应对,只能是我们自己多思考,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增加自己的心态调整能力,内心不断强大,人才可能真的在大多时候自在,避免这样的情况时刻发生,毕竟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各种各样的群体里。
更多的其实可以通过了解《乌合之众》这本书的原文,或者收听我的讲解音频,这里我们就不赘述了。
思想实验,如果我们所处社会的法律、道德和规则等全部无效,人们的行为会有多么的疯狂?一个只靠严刑峻法而不讲任何情理和道德的社会下,人类文明会走向何种结果?我们借助书中故事的预演以及历史真实发生的事件,思考后才能深刻明白社会、族群、文明若想和谐发展,我们需要什么,以及我们个人如何在自身能力范围内,为营造一个美好的大环境而做些努力,实际上这些努力在现实中是会得到对你有利的回报,这是毋庸置疑的,所以我们的思考和行为关乎群体命运,更关乎个人幸福和利益,群体是从历史中记不住教训的,但是个人是可以在自己的人生中得到教训并改进和避免,这也是我们探讨这个话题的意义所在,关照好自己的人生,大环境自然就会好起来,喊口号什么的没有用。
下面我们聊一个心理学历史上骇人听闻的实验,叫做米尔格兰姆的服从实验,耶鲁大学教授在纽黑文市招募市民参加语言学习,这一点是希望参与实验的人是随机的普通人,而非一个群体,参加实验的人担任老师在外提问,学生在屋里的椅子上回答问题。他告诉众人,答题错误会有惩罚,然后看学生能否更有效地学习,惩罚则是被电击,这个学生实际上是个演技很好的托,被电击也是他表演出来的,而扮演老师们的普通人却不知道实情,回答对了几个问题后,开始出现错误,于是给他电击,当强度达到75伏(人体能承受的安全电压是36伏)的时候,学生发出惨烈的叫声,当达到120伏的时候,学生痛苦哀求停止实验,后来直接失去知觉,没有任何反应,一般人都于心不忍的会问教授,能不能停止,教授回答:“你必须继续”,如果教授说三遍这句话,受试者没有按下电击按钮,则试验结束。我们估计实验的结果就是有人于心不忍。但是事实上有70%的人会选择不断的电击屋内学生,直到按下300伏的电击按钮。这个数字实在令人震惊,你可能会问是不是来参加测试者都是一些极端的人,事实上他们多数是律师、服务员,从来没有犯罪记录的人,甚至是别人口中的好人,可结果呢?在这里成了变态。
由心理学的知识分析,只能有两种可能,如果你分析个人,并不一定准确,但是群体,是很好分析的,第一种是对领导和权威的绝对服从,常见于战争中,比如纳粹。但是这个实验中教授哪里有那么大权威?只有第二种解释,个体通过服从的这个行为,从而希望被一个群体接受!
我们既是独立个体,但我们又身处社会中,当只有你一个人,脱离所有社会属性之后,你连自己是谁你都无法描述,只有参与到社会中,你才能说,你是老师,你是丈夫,你是研究生,你有多少财富等等。你定义自己需要一个外部环境。
而实验中人们为何希望被群体接受?是因为不被接受等于被抛弃,而被群体抛弃对于一个人的心理来说是最大的惩罚,你可能觉得这个说法不成立,为了证明,心理学家搞了一个实验,让受试者参与一个传球游戏。
电脑屏幕有两个人传球,偶尔会传给受试者,过了一会电脑中的两个人只互相传,不给受试者传球,受试者被孤立,接着心理学家使用功能磁共振脑成像仪来观察受试者的大脑活动,发现他的“痛觉中枢”开始激活,这个地方被称为脑岛,只有受到伤害的时候,脑岛才会激活,所以说是生物本能,生理本能让你为了避免痛苦自然而然的顺从和选择融入群体,就像是你渴了要喝水是一样的。人为何最怕孤独,就是因为孤独会带来痛苦,而非无聊。人是社会动物,
每个个体的简单行为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我们的复杂社会,而社会反过来定义我们每一个个体,不存在独立于社会和群体之外的人,除非你从生下来就一个人扔在野外独自长大,即使是原始部落,那也是社会。也不存在不受社会和群体的心理影响,只有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这一切现实和人性的真实,把我们的行为做合理分析,理解行为和心理背后真正的动机,这才有可能真正认识到自己。也即是我后面要讲的阳明心学的真正意义。
我提过很多次亚里士多德说的:“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有人的地方就有城邦,城邦之外非神即兽”,你想想,能抵抗住本能,抵抗住孤独,并且在不参与社会的活动下能一个人生存,这可不就是神么,你我都是凡人,我们不应该小看心理学提供给我们的这些知识,没有多少人能逃避的了本能,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知识,做相应的调整,使得我们自己能真正的在人与人的交互,参与社会活动中真正认识自己。这是我们的目的,也是唯一的目的,社会是人心理的最终归宿,哲学是人性的最后港湾。(神庙上的那句话:认识你自己)
在哲学的领域和角度上,这个问题从亚里士多德时代就被讨论了,我们聊下相关方面的内容,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不聊中国古代哲学家对此的讨论?首先我在阳明心学里会着重讲述,其次,那是中国古代,我们是全面西化的现代文明,先学西再学中,这个顺序不能乱,我多次强调,另外就是,以西方的哲学逻辑理清从古至今的中国社会和文化,是以系统的方法论去剖析散点式的微言大义,这一点相信很多人有同感,中国古文化的层累以及散点式讨论,毫无章法和逻辑,即使你看到一本总结归纳的,也不过是后人层累和增添的,要说原本的文化面貌是什么?翻开书海真的让你摸不到头绪。就像中文为什么难,而英语却能通行世界,因为有逻辑可循。以前很多次提过相关的内容,这里不赘述,回顾往期吧。
无论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家还是西方,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老子称:“无为而治”,孔子称其为“天下大同”,西方称其为“乌托邦”,这样的理想社会和完美存在梦里都不敢想,更别说现实,即便如此,他们依旧用自己的思想实验以及现实中的努力,希望能达成这样的结果,就算达成不了,也至少趋近于梦想,理想主义固然在现在要被笑话的,现代人也经常批判他们,可事实上,社会真缺不了这些人,不然人类文明走不到今天。我也有梦想,不过比不上前述的先哲,我就一俗人,娶一个姑娘,给她买帕美,正因为实现不了,所以叫梦想。可是你在追逐这个梦想的过程中,即使你没有实现,你的人生至少方向不会错,所以人还是要有梦想,但不是幻想。
哲学家们所说并不是空想,他们有自己一大套的理论和推演,比如我们由谁来统治?精英群体?凭业绩和能力来统治?贵族?最优秀的人来统治?战斗英雄?最厉害的人统治?富豪制?民主投票?甚至无政府?我们选择哪种社会?血亲?封建?帝制?共和?资本?
涉及的点随便拿出一个就需要很多篇幅,所以我们就话题讨论一下,剩下的需要各位自行看书了解。
权利和个体
关于权力和权利的区别以及相关话题我往期音频讲过,都在这篇文章里,各位可以听完本期音频选择收听。
从本质上讲,权利是一种要求。举个例子,员工和公司签订的协议,他们对工资享有一种权利。说一个人拥有一种权利就是表明其他人,或者是整个社会对这个人需要负有某种义务或职责。例如,义务教育,你若法律规定一个孩子拥有受教育的权利,社会就有责任使这种教育可以得到,可以实现。咱们不需要细说谁应该对此负责和监管,纳税人的钱该分配多少到教育上。我们只管权利需要伴随着相应的义务或职责而存在。成为社会中的自我、自己,就是你拥有某些权利和相应的义务,(比如纳税、生孩子就得抚养,你的生命权,肖像权等等)。个人和相应权利存在着很多的不同种类。比如,某些是契约性的,如按劳取酬的权利。某些是法律性的一一比如驾驶的权利(伴有某些合理的限制)以及限速驾驶的义务;还有是公民性的,比如投票以及发表政治意见的权利和义务;还有一个是人权(在哲学上叫做“自然”权利),比如前两天人们说得很火的人贩子事件,其实这不仅触及法律和道德,这是现代化文明的第一基石,是由西方的天赋人权导出的,适用于所有人类,不论你是原始社会还是发达国家,无论你有钱还是没钱,只要你是人类,就都适用。这种权利最典型的就是:不被虐待和无故监禁的权利,顺带出就是不去虐待和无故监禁他人的义务,还有比如qj的定义,也是人权的一种导出,只要违背本人意愿,不管男女都是对对方的qj。
由此引发了一个问题,个体的权利在社会中如何被具体实施,关于这些权利和义务的范围以及性质,究竟由谁去监督和管理?有人认为是自由主义、有人认为是共同体主义,强权主义,民族主义甚至是女权主义?不管现实中我们的社会和政府是以怎样的方式运行,每个不同群体总有自己的意见,究竟哪一个是正确?我们无从得知,提到这些是希望各位可以通过查阅相关的哲学著作,不是试图让你参与政治活动或者讨论政治,而是通过这些明白自己本身。我们这个系列不是为了系统地讲明白某个领域的某项理论,而是通过闲聊,一方面回顾《三体》的故事情节,二是回顾和汇总与之相关的往期音频节目,三是希望大家可以回归书籍本身,读更多的科幻、哲学、历史等学科类的原文,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重新激发起各位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才是节目的意义。
以上所说的讨论,其实都是人类从数不清的战争和付出无比代价换回的经验,我们始终没有找到一个完美的选择适合所有人,因为这不可能,我也不断的思考这个问题,最终我认为,或者说我更倾向于我们靠自己,只有想办法经营好自己的人生,这个外部环境才有可能被我们推动着走向更美好的道路,而非是某个议员为了拉选票高调的讨好人们的政策,也不是某些只会餐桌政治的高级官员所背的稿子以及宣传标语,中西方都一个样子,我认为当下能相信的只有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