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民俗传说趣事(朱丹)(1)

中秋民俗传说趣事(朱丹)(2)

中秋民俗传说趣事(朱丹)(3)

中秋民俗传说趣事(朱丹)(4)

中秋民俗传说趣事(朱丹)(5)

中秋节得名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根据我国古代历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个月,分别被称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此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又因农历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称“中秋”。

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新唐书·卷十五 志第五·礼乐五》载“其中春、中秋释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

中秋民俗传说趣事(朱丹)(6)

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中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中秋民俗传说趣事(朱丹)(7)

中秋民俗传说趣事(朱丹)(8)

关于中秋节的传说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上古时期,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来了。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后羿舍不得妻子,只好暂时把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走后不久,便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危急之下当机立断,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牵挂着丈夫,她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中秋民俗传说趣事(朱丹)(9)

后羿回家得知此事,既惊又怒,欲杀恶徒,蓬蒙早已逃走,后羿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

后羿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民俗传说趣事(朱丹)(10)

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民俗传说趣事(朱丹)(11)

中秋传说之三——月饼传令

元代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得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想出一计,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

中秋民俗传说趣事(朱丹)(12)

很快,起义成功了。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中秋传说之四——《霓裳羽衣曲》的诞生

唐明皇中秋夜宫中饮酒,见碧空明月就兴起了去月宫游览的想法,宣宫中法师来见,法师应允(帝王真是任性,这是要上天啊)施法伴唐明皇游月宫,登月后,见宫中有仙乐飘飘,宫娥起舞,唐皇默记音律,回到凡间后凭借记忆做出《霓裳羽衣曲》。

中秋民俗传说趣事(朱丹)(13)

中秋民俗传说趣事(朱丹)(14)

中秋民俗传说趣事(朱丹)(15)

蜀地中秋习俗

中秋民俗传说趣事(朱丹)(16)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

中秋为象征团圆的节日。旧时蜀地习俗甚多,各地略异,至今旧俗多废。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除了吃月饼外,四川人也在中秋节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将桔子挖空,点上蜡烛,悬於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主要有以下几种:

中秋民俗传说趣事(朱丹)(17)

祭月

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清同治《万县志》:“八月‘中 秋’祭月,饼果罗列,灯烛辉煌,爆竹之声达郊野”。

中秋节祭月仪式

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清道光《忠州直隶州志》:八月 “望日为 ‘中秋’。以瓜、饼、梨、藕相馈,设酒食赏月。”

中秋民俗传说趣事(朱丹)(18)

拜月求团圆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立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中秋民俗传说趣事(朱丹)(19)

明清之后,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民国《合川县志》:“八月十五日 ‘中秋’,市民多买饼果麻糖橙糖,又以糯米作餐饼,陈于月下,燃香烛以供。卑幼依次拜尊长,尊长必予以饼果。谓“团圆”也。

中秋民俗传说趣事(朱丹)(20)

吃月饼

“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 民国《广安州新志》:八月十五夜为‘中秋节’。制月饼相馈遗,陈茶果祀月。”

中秋民俗传说趣事(朱丹)(21)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撰稿:朱丹(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省情信息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