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我们只要掌握了复杂记叙的一些方法,我们写起文章来就生动多了可是读者还要求我们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具体鲜明,这就还需要学习几种描写的技巧,这样,我们写人,就有呼之欲出的逼真,写景,叫人有身其境的感觉,别人看我们的文章就象看电影那样真实、具体了,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动作描写的写作技法,写作100法描写?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动作描写的写作技法,写作100法描写

动作描写的写作技法,写作100法描写

描写我们只要掌握了复杂记叙的一些方法,我们写起文章来就生动多了。可是读者还要求我们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具体鲜明,这就还需要学习几种描写的技巧,这样,我们写人,就有呼之欲出的逼真,写景,叫人有身其境的感觉,别人看我们的文章就象看电影那样真实、具体了。

肖像描写写出人物的模样、穿着和神情,使读者如见其人。

79.容貌描写。通过描写人物的容貌一一头发、前额、双眉、双目、双耳、鼻子、颧骨、嘴唇、下巴、胡须等特征,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精神面貌、生活状况。例如《一面》,描写鲁迅先生的容貌: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作者这段容貌描写,把鲁迅先生无产阶级文艺旗手的战斗风彩、革命精神、坚强的性格、沤心沥血的工作态度都表现出来了。

80.穿着描写。一个人的穿着打扮,一般和他的身份地位、思想、性格和职业是一致的。我们写出人物的穿着,读者就会由此看出他的身分地位、思想、性格和职业。例如《最后一课》,写韩麦尔先生上最后一节法语课时的衣着: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这一段穿着描写,表现出了他的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又如《林玉进贾府》,描写凤姐的穿着: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暑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这段穿着描写,从头到脚,从里到外,把她服饰的考究、华丽写得细致入微,表现出她在贾府实权派的地位。

81.神情描写。写出一个人的精神风度,可以反映出他的精神世界、性格、修养。例如《纪念刘和珍君》对刘和珍神情的描写: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赁屋授课之后,她才始来听我的讲义,于是见面的回数就较多了,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这段神情描写,成功地展示出革命青年英勇的斗志和善良的心灵,令人肃然起敬。又例如《祝福》中关于祥林艘的神情的描写:况且,一直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这段描写,把封建思想对祥林嫂精神上的无情戕害,表现得入木三分。在写作过程中,往往是把容貌、穿着、神情的描写综合起来使用的,不过可以根据人物的特点和内容的需要而突出地表现某一点。

环境描写在写人记事时,对人物的生活环境、劳动环境和自然景物进行描写,可以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并能帮助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82.生活环境。描写通过人物的生活环境,可以看出人物的生活习惯、性格、情趣。因为不论什么人,必然要把自己的生活环境布置得和自己的志趣相一致。例如《祝福》描写鲁四老爷的书房: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在这段生活环境的描写中,朱拓的大寿字,说明鲁四老爷非常迷信,以为挂上个“寿”,自己就可以长寿;半边对联,说明他以“通达事理”自我标榜,和后文他对祥林嫂的歧视形成鲜明的对照,这对他是绝妙的讽刺;一个有监生头衔的人,连必备的工具书《康熙字典》都未必完全,可见他并不是真正做学问的人,这些东西不过是为了炫耀自己。鲁四老爷的书房里,绝对不只上面提到的这几件东西,作者只写这几件,是经过精心选择的,目的是借助生活环境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情趣和迫求。

83.活动环描写。一个人的活动环境,包括工作、学习、战斗环境,可以帮助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例如《筑路》描写筑路者的劳动环境:秋雨打着人的脸。一堆堆深灰色的雨云,在低空缓缓移动。秋深了,森林里一望无际的林木已经光秃秃的,老榆树阴郁地站着,让褐色的苔藓掩住树皮上的皱纹。无情的秋天剥下了他们美丽的服装,它们只好光着枯瘦的身体站在那里。小车站孤独地隐在树林里。它有一个装卸货物的石头月台。一条新修的路基一直从这里通到森林。人们像蚁群一样在新修的路基周围忙碌着。黏泥真讨厌,在靴子下面不住“吧唧吧唧”地响。人们在路基旁边疯狂地掘着土,铁器沉重地“咚咚”响着,铁锹碰着石头,发出了“咔嚓咔嚓”的声音。雨像筛子筛过一般的细雨不停地下着,寒冷的雨点浸透了衣服。雨水冲坏了人们的劳动成果,泥浆像稠粥一样从路基上淌下来。衣服被淋透了,又重又冷。但是,他们每天一直干到很晚才收工。这段工作环境的描写,可以使读者具体地了解筑路者艰苦奋斗的精神。

84.景物描写。自然景物是人物生活和劳动的背景,把自然景物写下来,可以创造浓厚的生活气息,增强作品的真实,并给人以美的享受。例如《井冈翠竹》: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时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这段描写,把方圆几百里的宏大背景写得一派生机,给人以巨大的精神鼓舞。又例如《樱花赞》:清晨的山路上,没有别的车辆,只有我们这十一辆汽车,沙沙地飞驰。这时我忽然看到,山路的两旁,簇拥着雨后盛开的几百树几千树的樱花!这樱花,一堆堆,一层层,好像云海似地,在朝阳下绯红万顷,溢彩流光。当曲折的山路被这无边的花云遮盖了的时候,我们就像坐在十一只首尾相接的轻舟之中,凌驾着骀荡的东风,两舷溅起哗哗的花浪,迅捷地向着初升的太阳前进!这段描写,把日本樱花季节的景致描写得盛大酣畅,令人耳目一新,心旷神怡。

动态描写写出人物的风度、举止和动态特征,可以使读者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内心活动。

85.风度举止描写。描写人物的谈吐、颦笑、待人接物的仪态,可以表现出人物的精神风貌。不同年龄、性别、职业、性格的人,他们的风度是迥然不同的。例如《猎户》对于猎户董昆的风度举止描写:这时候倒真巧了,我们在林牧场木栅栏门跟前,顶头遇到一位彪形大汉。我们几个人不约而同,都冒叫了一声:“你是董昆同志吧?”宽肩膀,高身材,手粗脚大,力气壮得能抱得起碾滚子,——貌相跟传说中的打豹英雄这样相似,不是他该是谁呢?  “是我。”回答证明我们的招呼不算冒失。 “怎么,你们要走么?”大汉的反问却使我们有点儿吃惊了:他知道我们是谁?他接着说明:“晚上在县里接到电话,说有客人找我,鸡叫赶着往回走,想能碰到,果然真的碰到了。走,再回去谈谈吧。”董昆,人很爽快,又有些腼腆,看他眯缝着眼睛,好像随时都在瞄准的样子。不笑不说话,一笑眼睛就眯得更厉害,可是眼睛微微睁一下,就有一种闪烁的射人的光芒。据说在漆黑的夜里,他能识别猎物的踪迹哩。这段描写,把一个勇武而厚的猎户形象写得惟妙惟肖。又如《药》描写清朝政府的刽子手:“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的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点地往下滴。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这段描写,把这个刽子手的粗野凶狠也写得活灵活现。

86.人物动态描写。写出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动态,可以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性格、情趣。即使同一个动作,办同一件事,因为每个人物的身分、地位、修养等方面的不同,他们的样子决然是不一样的。我们只要善于捕捉住这些细节,就能把各行各业、各式各样的人物写得活灵活现各具特色。例如《孔乙己》写孔乙己沽酒: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有几回,邻居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他便给他们吃茴香豆,一人一颗。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从这些动态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孔乙己虽然有偷摸行为,但也有正派善良的一面,使读者不得不去思考,造成孔乙己生活悲剧的社会根源。又例如《守财奴》写葛朗台看见查理寄存在女儿那里的梳妆匣之后: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一个七十六岁的高龄老人,饿虎扑食般地这一纵,俨然体操运动员的鱼跃,说明他见了金子就不要命了。当他要用刀子撬下梳妆匣上的金板,女儿要为此而自杀时,作者写道:葛朗台把刀子对着杭妆匣,望着女儿,迟疑不决。“你敢吗,欧也妮?”他说。“她会的,老爷。”母亲说。“她说得到做得到,”拿侬嚷道,“先生,你一生一世总得讲一次理吧。”箍桶匠看看金子,看看女儿,愣了一会。葛朗台太太晕过去了。这个老家伙在金子和女儿的性命这两者之间还要惦量一下,可见他财迷到了什么程度。作者写他临终前的动态:本区的教士来给他做临终法事的时候,十字架、烛台和银镶的圣水壶一出现,似乎已经死去几小时的眼睛立刻复活了,目不转睛地瞧着那些法器,他的肉瘤也最后地动了一动。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给他亲吻基督的圣像,他却作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一下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他唤着欧也妮,欧也妮跪在前面,流着泪吻着他已经冰冷的手,可是他看不见。“父亲,祝福我啊。”“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账!”这最后一句证明基督教应该是守财奴的宗教。这段描写把老葛朗台要钱不要命的守财奴形象划得多么逼真。如果没有这些动态描写,光凭空洞抽象的叙述,那是无论如何不会象这样具体、生动的。

场面描写写出许多人参加的大型的社会活动或生活、战斗、劳动、娱乐的场景,反映出社会的面貌和生活的各种侧面,反映出宏观的自然现象。

87.点面结合法。把宏观的背景和微观的重点描写对象结合起来、使读者对某一大型场面既有整体的了解,又有详细的认识。例如《老虎》的结局关于战斗场面的描写:这是黄维精心设计的一次“毁灭性轰炸”。飞机对准我们这片阵地,每隔五十公尺就扔下一颗重磅炸弹。每个炸弹都成为一个小泥塘。机群掠过,本来明净的天空,眨眼就被硝烟和尘土合成的浊雾遮蔽住了。气浪从头顶、从脊背、从胸前冲击过来,人们蹲在掩蔽部里,就像坐在一艘正在怒涛中行进的海轮上,摇摇晃晃,颠簸得恶心。大轰炸一过,双堆集上的重炮又开火了。在大炮轰鸣中,坦克出动了,排成横队吱吱嘎嘎地轧将过来。坦克后面,“老虎团”的士兵嗷叫着冲了过来。坦克爬过战壕,把战壕轧塌,它吼着,蹬着,射击着,往前闯,把自己的步兵扔在战壕那边。战士们等待的就是这个。瞭望所一声令下,整条整条的战壕里,一簇簇的人头,一下子从泥土中冒了出来!机枪,手榴弹,旋风似地迎着敌人的步兵劈头盖脸地打过去,把敌人的步兵和坦克切成两截。“老虎团”的人也是有经验的,碰上这猝然的迎头痛击,却并不惊慌,三五十人集结到一块,喊着骂着,端起冲锋枪横扫着,朝战壕猛扑过来。他们想夺下一段战壕,得个立脚点。战士们一看到这情势,就纵身跳出战壕,抱起炸药筒,举起手榴弹,挥动明晃晃的刺刀,杀进敌群中间,把敌人的冲锋集团打散……那越过战壕的坦克,一发现自己的步兵被切断了,就急忙后退,想同自己的步兵粘到一块。可是,我们的反坦克组早已从战壕中飞跑出来,一队又一队,从它的背后围裹上去。每人都抱一大捆点燃的秫秸,秫秸冒起鲜红的火焰,飞落在坦克的周围,坦克是怕火烧的,只见它们在野地里乱撞一通,就突出烈火的包围圈,扔下步兵,逃回双堆集去了。这段场面描写,既有壮阔激烈的宏观场景,也有对具体的战士、刺刀、坦克的描写,把点和面结合起来。

88.镜头组合法。对于广阔的自然变化场面、复杂的社会活动场面,可采取众多的镜头组合在一起从而使读者了解全貌的方法。例如《樱花赞》描写日本人赏花的场面就是用的这种方法:清代诗人黄遵宪的樱花歌中有:……墨江泼绿水微波万花掩映江之沱倾城看花奈花何人人同唱樱花歌……花光照海影如潮游侠聚作萃渊薮……十日之游举国狂岁岁欢虞朝复暮……这首歌写尽了日本人春天看樱花的举国若狂的盛况。“十日之游”是短促的,连阴之后,春阳暴暖,樱花就漫山遍地地开了起来,一阵风雨,就又迅速地凋谢了,漫山遍地又是一片落英!日本的文人因此写出许多“人生短促”的凄凉感喟的诗歌,据说樱花的特点也在“早开早落”上面。这段描写,用了一组镜头组合起来,把日本人观赏樱花十日之游的场面反映出来。

心理描写写出人物在各种情况下都是怎么想的,可以使读者直接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

89.语言表心法。通过人物的对话或独白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例如《荷花淀》用对话来描写四个青年妇女的心理活动: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聚在水生家里,大家商量。“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于是这几个女人偷偷坐在一只小船上,划到对面马庄去了。这四位女同志说的话各不相同,可是她们思恋亲人的心,都是一样的,尽管他们事先已经估计到了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但这也丝毫没有动摇她们的决心。

90.行为表心法。通过描写人物的行为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因为人的行动是受心理支配的,所以,我们把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行动写出来,读者就可以据以推知人物的心理活动。例如《祝福》写到祥林嫂在庙里捐了门槛之后,以为人们会改变原来对她的歧视: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她的这种心理活动是通过她“做得更出力”和“坦然的去拿酒杯和子”这些行为来表现的。在重又受到歧视时,是这样写的:“你放着吧,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直到四叔上香的时候教她走开她才走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淘米。这一系列的行为描写,把她精神上受到的致命打击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91.直陈心迹法。由作者直接把人物的心理活动介绍给读者。这个方法较之前两种方法便捷,又可表现那些语言、行为都不好表现的较复杂的心理活动。例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用直陈心迹法来描写鲁达打死镇关西之后的心理活动:鲁提辖假意道:“你这厮诈死,洒家再打!”只见面皮渐渐的变了。鲁达寻思道:“俺只指望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撒开。”拔步便走,回头指着郑屠尸道:“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大踏步去了。鲁达的这些心理活动,用语言是不便表现的,因为一说出来,别人就知道了,这对鲁达是不利的。如果只是写他“一头骂,一头大踏步去了”,他当时怎么想的,读者也很难揣测出来。

对话描写文章中描写出人物的对话,可以带出人物职业,性格特点,并可用对话来交待故事的推进情节。

92.口语描写。用日常生活中的口语来描写人物的对话,显得真实、亲切,有生活气息。我们的文章里写人物说话的时候,不要叫他的话也象背课文一样,要把书面语言和日常口语区别开来。比如我们写一位研究古文的教授,他的日常说话也绝非满嘴之乎者也。例如《龙须沟》写大妈向四嫂说的两句话:大妈(看四嫂出来,向她发牢骚)四嫂哇!你看二春这个丫头,今儿个也不是又上哪儿疯去了!我这儿给她赶件小褂,连穿上试试的工夫都抓不着她。如果不用日常口语来说,换成书面语言,那就别扭多了:(看四嫂出来,向她发牢骚)我的女儿的四嫂同志!请您评论一下二春这位姑娘,今天任何人都料想不到她到何处去尽情游乐!我这里为她赶制了一件上衣,根本找不到她,连试穿衣服的一点余暇都没有!我们平时天天都在用口语说话,可是写起文章来,就把日常口语写得象念书一样,那就没有生活气息了。我们要注意观察,注意积累,把我们文章里的口语写好。

93.方言描写。在描写人物对话时,带出该人物出生地或居住地的方言特点,显得真实、亲切,有乡土气息。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单就使用汉语的民族(汉族、满族、回族等)来说,因为居住区域的不同,方言是相当复杂的,即使他们使用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来讲话,也仍然带着各自的地方特点。同一省、同一县的居民,语音也有不少差别。我们在描写人物的语言时,带出他们的方言特点,语言会更加性格化。例如《制台见洋人》一文中那位两江总督即制台大人,他讲的话虽然是当时的官话,也还带着南方味儿:且说有天为了一件甚么公事,藩台开了一个手折拿上来给他看。他接过手折,顺手往桌上一撩,说道:“我兄弟一个人管了这三省事情,那里还有工夫看这些东西呢!你有什么事情,直截痛快的说两句罢。”藩台无法,只得捺定性子,按照手折上的情节约略择要陈说一遍。无如头绪太多,断非几句话所能了事,制台听到一半,又听得不耐烦了,发狠说道:“你这人真正麻烦!兄弟虽然是三省之主,大小事情都照你这样子要我兄弟管起来,我就是三头六臂也来不及!”说着,掉过头去同别位道台说话,藩台再要分辩两句他也不听了。我们仔细一分辨就会发现,有几个地方带着南方人说官话的特点。如“我兄弟一个人”,并非指他的弟弟自己,而是指他本人;“事情”即“事儿”“那里”即“哪儿”。这些细微的地方就带出了人物的居住区域特点。因为《官场现形记》的作者李宝嘉是江苏人,所以小说的作者记叙语言,也带着南方人说官话的特点,比如前边那段引文中“有天”即北方话的“有一天”。我们写文章时注意到这个问题,但不要过多地追求这种东西,以免影响了推广普通话的工作。

94.个性语言描写。在写人物语言时,使之造合人物的身分、地位、职业和性格的特点,要和作者的记叙语言区别开。不要从将军到伙夫,从教授到文盲,一律一套学生腔。《祝福》里祥林嫂的一段话,很符合她的性格特点:“我真傻,真的,”祥林嫂抬起她没有神采的眼睛来,接着说。“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坳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我一清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篮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他是很听话的,我的话句句听;他出去了。我就在屋后劈柴,掏米,米下了锅,要蒸豆。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口看,只见豆撒得一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他是不到别家去玩的;各处去一问,果然没有。我急了,央人出去寻。直到下半天,寻来寻去寻到山坳里,看见刺柴上桂着一只他的小鞋。大家都说,糟了,怕是遭了狼了。再进去;他果然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手上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呢。……” 她接着但是呜咽,说不出成句的话来。这段话的风格,和祥林嫂沉默寡言的性格是一致的。她平时別人问了才回答,答的也不多。这段话是在她遭到巨大的精神打击神志有些失常的情况下才说的。同样这段话,要叫碎嘴唠叨的柳妈来说,准得加上不少“哎呀”、“您猜怎么着”等等零碎儿。

95.对话交待。人物的对话,可以用来交待故事,推进情节。戏剧中除了利用对话塑造人物形象,还可以把幕后的戏带出来,避免变换许多场景。例如《龙须沟》修沟的场面,不便搬上舞台,就通过人物对话交待出来。《雷雨》侍萍被周家赶出家门之后三十年的坎坷经历,也是用对话交待出来的。散文和小说,也可以用对话交待情节。祥林嫂被夫家抢回之后改嫁贺老六的情况,就是通过四婶和卫老婆子的对话来表现的。

96.问答记叙。用对话问答的方式来记叙,发问者仿佛代替读者提出一系列疑问或最关心的问题,读起来亲切。例如《齐桓晋文之事》: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用这种方式来写,孟子的一套政治主张人们看起来才不觉得厌烦。

间接描写作者不直接写人事,而是通过写其他的人和事间接地表现出来。这种方法也叫侧面描写。

97.借事写事。通过写彼事而表现此事。例如《药》写夏瑜就义,作者不是写刽子手怎样举起屠刀,怎样人头落地,怎样鲜血迸流,而是通过围观者间接地表现出来:没有多久,又见几个兵,在那边走动;一阵脚步声响,一眨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进;将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有些题材直接描写有伤风化,有些题材正面描写对读者刺激太大,那么都可以用间接描写。有些题材完全可以直接描写,但是用间接描写作辅助手段,会使内容更吸引读者。

98.转述。通过共他人物之口来间接记叙某事。那兄弟唇边粘着支烟卷,一壁吸烟一壁幽幽地说,他们两个都和善,到这儿满脸的气愤,可还是透着和善。他们你看我,我看你,看了几眼就低头,想说话又说不上。你知道,这样的家伙我们就怕。我们不怕打仗,抬起枪来一阵地扳机关,我想你也该会,就只怕你抬不动枪。敌人在前面呀,打中的,打不中的,你都不知道他们面长面短。若说人是捆好在前面,一根头发一根眉毛都看得清楚,要动手,那就怕。没有别的,到底明明白是一个人呀。尤其是那些和善得很的,又加上瘦骨伶仃,吹口气就会跌倒似的,那简直干不了。那一天,我们那个弟兄,上头的命令呀,缩了好几回,才皱着眉头,砰的一响放出去。那知道这就差了准儿,中在男的胳膊上。他痛得一阵挣扎。女的好象发了狂,直叫起来。老实说,我心里难受了,回转头不想再看。又是三响,才算结果了,两个染了满身红。”那弟兄这样叙述,他听得似乎气都透不来了;两腿僵僵的提起了不敢放下,仿佛踏下去就会触着个骷髅。然而总得要走,只好紧紧跟随那弟兄的步子,前胸差不多贴着他的背。作者这篇小说的背景,就是老妇人的小屋,他是从老妇人思念女儿女婿、孩子想爸爸妈妈这一角度来控诉反动派的残酷统治的,而更换背景、增加直接描写的人物的数量则破坏了本文场景集中、人物集中这一特色。所以,女儿、女婿的牺牲,就采取了借他人之口转述的方法。使用这个方法确实可以起到场景集中、人物集中,节省笔墨,内容充实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