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文章说道,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因为他的营销策略,变法在秦国顺利推行秦国也因此国力大增,收复了河西之地,洗刷了耻辱,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商鞅是怎么样死的?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商鞅是怎么样死的(商鞅为什么必须死)

商鞅是怎么样死的

上篇文章说道,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因为他的营销策略,变法在秦国顺利推行。秦国也因此国力大增,收复了河西之地,洗刷了耻辱。

这次胜利标志着变法是带领秦国走向伟大,走向强大的重要手段。变法和对外战争给秦国上下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培养了大批拥护变法的支持者和拥虿。

商鞅

当然商鞅也通过变法和战争,在秦孝公的支持下掌握了秦国的军政大权。这时的商鞅已经成为了名符其实的权臣,成为了秦国的相国。但是商鞅在变法的过程中得罪了不少人。

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商鞅因为太子犯法,将他的老师公子虔进行了处罚。而后公子虔又犯法了,将他的鼻子割掉了。变法开始的时候很多人都说变法不好,可是实行了十年后,秦国强大了。这些人又来说变法非常好。商鞅将这些人都迁移到了边远的地方,不让百姓议论变法。

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於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

当时就有人叫赵良的来劝说商鞅,他认为商鞅能得到秦孝公重用是投靠宠臣太监景监,名不正;来到秦国没有爱抚百姓,反而修筑宫殿,做的事功劳不大;又将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将他的鼻子割掉了,用严刑峻法伤害了百姓,积攒了太多的怨恨,商鞅的处境不妙。他希望商鞅做出一些让步来消除这些怨恨,但是商鞅并没有听从。

今君之见秦王也,因嬖人景监以为主,非所以为名也。相秦不以百姓为事,而大筑冀阙,非所以为功也。刑黥太子之师傅,残伤民以骏刑,是积怨畜祸也。教之化民也深於命,民之效上也捷於令。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了,商鞅失去了最大的支持者。结果公子虔等人立马告发商鞅将要谋反,继任的秦惠文王立马下令抓捕商鞅。

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

商鞅知道大事不妙,撒丫子就散了。商鞅想要住店,但是不能亮出身份啊。可是店家不知道是商鞅,不让住店。说:“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

商鞅这才叹息:“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后世成语作法自毙就是从这里来的。商鞅又跑到了魏国,魏国人不接受他。商鞅又跑回了秦国,要准备造反,结果被秦王干掉,五马分尸。

秦王

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秦发兵攻商君,杀之於郑黾池。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因此太史公司马迁就认为商鞅之死就是因为他的为人刻薄寡恩,变法又是严刑峻法,得罪了太多人,所以商鞅才会有如此下场。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

但是商鞅真的死于人品差,变法得罪了太多人?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还真不是。商鞅死于权力争夺。这话从何说起。

司马迁

这秦孝公去世,秦惠王即位。秦惠王是秦国国君,但是他还没有任何的权威和威望。而作为一国之君连这点权威和威望都没有,怎么来统治秦国呢。

秦惠王上台要想坐稳王位,权力顺利接班。那么就必须树立自己的权威,组建自己的权力班子,摆脱先王的政治影响力。

这是每一个有作为的继任君王都想要干的事,实现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

比如后世的唐高宗和长孙无忌。长孙无忌是凌烟阁功臣之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发小兼大舅子。在唐太宗一朝,长孙无忌并不出名。满朝文武来说,最出名的有魏征,房玄龄,杜如晦,马周,李靖,李勣,侯君集,尉迟敬德,秦琼等人。长孙无忌默默无名。

房玄龄

甚至长孙无忌在太宗一朝没做过几件事,除了在后期立太子一事上支持晋王李治的表示态度之外。人品也还行,没有像商鞅那样吧。

自从李承乾谋反案后。唐太宗就想重新立太子。唐太宗道:“我想要立晋王为太子。”无忌道:“臣谨奉诏令;如有异议者,请将其斩首。”太宗对李治道:“你舅父答应让你当太子了,你应当拜谢他。”李治下拜。
太宗又道:“你们已跟我意见相同,但不知天下民心如何?”无忌道:“晋王仁德孝顺,天下归心已久。请您召集百官询问,如有不同意的,就是臣等有负陛下,臣罪该万死。”太宗遂立晋王李治为太子。

可是长孙无忌是顾命大臣,而且在朝臣中威望高,权力大。长孙无忌太宗一朝权力不大,可是在高宗朝初期,因为他拥立新君,又是皇帝的舅舅。永徽年间,拜太尉、同平章事。这个时期皇帝年龄还小,长孙无忌位高权重,权倾朝野。

唐高宗命长孙无忌审理房遗爱谋反案。长孙无忌借机处理政敌。吴王李恪名望素高,官拜司空,因为储位之争与长孙无忌有旧怨。长孙无忌欲借机诛杀李恪,以绝众望,便诬称李恪也参与谋反。

房遗爱等人被处斩。李恪也被赐死,死前大骂:“长孙无忌窃弄威权,陷害良善,祖宗有灵,必让其宗族覆灭。”江夏王李道宗、驸马都尉执失思力因与长孙无忌不和,也被流放岭南。也有人称:“无忌今之奸雄,王莽、司马懿之流也。”

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和托孤大臣是唐高宗君临天下,为朕独尊的绊脚石。于是唐高宗通过立武则天为后打击顾命大臣,又通过许敬宗诬告长孙无忌谋反,将其贬到了流徙黔州。长孙无忌的儿子都被罢官除名,流放岭南。

还有宋文帝刘义隆杀徐羡之、傅亮及谢晦,嘉庆帝杀和珅,崇祯杀魏忠贤,都是出于此类。但是这些帝王虽然只杀大臣,却并没有废除一些政策。比如嘉庆杀和珅,却没有扩大反腐。崇祯杀魏忠贤却还是重用太监。

当然了这些先王留下来的权臣和顾命大臣也是不是省油的灯。他们有时候控制皇帝的废立,有时候杀害政敌。

比如霍光,汉武帝临终之时指定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和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一同辅佐时年八岁的汉昭帝。霍光就和托孤大臣来了一场自相残杀。

很快上官桀父子联合长公主、燕王刘旦以及辅政大臣桑弘羊等共同结成反对霍光的同盟,假托燕王名义趁霍光休假的时候向汉昭帝上书诬陷霍光有不臣之心。结果计划泄露,霍光族灭上官桀父子和桑弘羊,鄂邑长公主和燕王刘旦自杀。

汉武帝

汉昭帝死后,汉昭帝没有儿子。霍光迎立汉武帝孙昌邑王刘贺即位,但二十七日之后就以淫乱无道的理由报请上官太后废除了他。

霍光决定从民间迎接武帝曾孙刘病已(后改名刘询)继承帝位。这就是汉宣帝。霍光掌权摄政,权倾朝野。有人就说霍光没有人臣之礼。严延年:霍光擅废立,亡人臣礼,不道。

还有和霍光同名的商朝伊尹,《史记·殷本纪》中记载: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宫。三年,伊尹摄行政当国,以朝诸侯。帝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反善,于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

不过《竹书纪年》记载的内容不同,其云:“仲壬崩,伊尹放太甲于桐,乃自立也。伊尹即位,放太甲七年。太甲潜出自桐杀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奋,命复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

对这些先王老臣来说,如果权力大可以,废立皇帝。有时候皇帝还会被杀。

比如南朝的宋少帝。永初三年(422年),宋武帝刘裕驾崩,太子刘义符继位(即宋少帝),司空徐羡之、中书令傅亮、领军将军谢晦、护军将军檀道济为辅政大臣。因他游戏无度,这种理由太搞笑了。结果被辅政大臣于景平二年(424年)五月,发动政变废黜,将其幽禁并派人杀害。

而权臣王莽直接篡权夺位了。初始元年十二月癸酉朔(公元9年1月15日),王莽逼迫王政君交出传国玉玺,接受孺子婴禅让后称帝,入高祖庙拜受,御王冠即天子位,改国号为“新”。

所有的先王老臣对新任君王都在权力上构成威胁,这才是杀他们的主要原因。所以不论他们人品刻薄寡恩还是大仁大义,实行的政策不论是于国有利还是于国有害。。

继任的秦惠王也遇到了这种情况。秦惠王的面前有一座大山阻碍了他的脚步,这座大山是谁?那就是商鞅。

商鞅

商鞅通过变法和战争,掌握了秦国的军政大权,又随着商鞅在秦魏战争中取得了胜利。洗刷了秦国的耻辱。商鞅在秦国的威望、权力和人气,除了秦孝公无人能及。

现在秦孝公刚去世,秦惠王登基根基不稳,秦惠王需要树立自己的权威。那么怎么做才能在最短时间内做到此事呢,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将权臣商鞅杀了。

秦惠王用商鞅的血来告知秦国所有人,寡人才是秦国的王,秦国的事寡人说了算。这样秦惠王是不会管商鞅的谋反是否是真,是否有功,只要除掉商鞅就行。这就是政治,这就是现实。

这也是商鞅虽然死了,但是变法没有被废除的原因。

​商鞅变法为什么能够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