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逆风的小草

伤仲永——[ 宋 ]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

很多人对这篇文言文应该都不陌生,王安石创作此文的背景是:天圣三年(1025年),方仲永无师自通,提笔写诗,震动乡里。明道二年(1033年),与方仲永同龄的王安石跟随父亲回金溪探亲,在舅舅家遇见了方仲永。他请方仲永作了几首诗,但他有些失望,因为“神童作家”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聪明。

康定元年(1040年),王安石再次到金溪探亲。此时方仲永已做回了农民。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王安石从扬州回到临川,想起方仲永的遭遇,写下《伤仲永》一文。

方仲永为什么会沦为普通人(现代方仲永他17岁入读清华)(1)

我知道不少人看到方仲永事情的时候,往往会有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想法,但很多人往往忽略了“方仲永”们所面临的的残酷现实——有时候,你能够做出的努力,其实很有限。天时地利人和一个不对可能就会让一切戛然而止。

寒门尤其如此,这也是寒门难出贵子的重要原因。列夫托尔斯泰说: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现实中的那些不幸,又有几个没有悲伤的故事?

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现代版“方仲永”张晓勇的伤心故事:他17岁入读清华,46岁沦为保安,月薪刚刚涨到2000元……

方仲永为什么会沦为普通人(现代方仲永他17岁入读清华)(2)

少年天才,学业有成

从张晓勇身上,我们能看到许多哈们学子的影子。张晓勇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张晓勇出生在湖南长沙的一家农户。如果不出意外,他可能会像大多数农家子弟一样子承父业面朝黄土背朝天,干上一辈子的农活或者成为新一代农民工。

但他的父母偏偏是不信命的人,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重复自己的命运。他们对于孩子的教育格外支持,但所有的支持也仅限于“砸锅卖铁供他读书”,其他的忙再也帮不上了,为了给孩子交学费,他们甚至把自家唯一一头用来犁地的牛给卖掉了。

张晓勇自幼就被父母灌输了“读书是穷苦孩子唯一出路”的理念,张晓勇牢记并深信父母的教诲,“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他也成了“别人家的孩子”,学习上顺风顺水,没有经历什么波折。

方仲永为什么会沦为普通人(现代方仲永他17岁入读清华)(3)

1991年,17岁长沙县理科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专业,一时传为美谈,让人艳羡不已。

众所周知,湖南省的教育水平在全国是首屈一指的。当年,张晓勇考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成绩几乎满分,这也是一辈子让他感到骄傲的事情,多年后每当谈起此事,他仍然显示出满满自豪感,也是让人不得不佩服的一件事。

农家子弟能考上清华大学,绝对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情,随之而来的是“名利双收”,当时的高校还未扩招,一份清华的学历几十万都买不来。因此,相关部门专门派人给张晓勇的父母一笔奖励金用作鼓励。

那个戴着眼镜的懵懂青年,成了乡间大力宣传的典范——少年天才,学业有成。他身上背负着改变自己乃至家庭命运的期望,周围的人都对他寄予厚望。

方仲永为什么会沦为普通人(现代方仲永他17岁入读清华)(4)

他也对未来充满憧憬,之前别人给他讲述过大学和城市的美好,心生向往。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大批知青返城,但也有一部分人选择扎根农村,这些人告诉他:“大学生是天之骄子”

他那时候也以为上了大学,贫穷、娶妻、买房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毕竟古人也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在清华大学学习期间,他的专业成绩,在班上名列前五。1996年,张晓勇成绩优异,屡次参加比赛获得奖项,最终以优秀毕业生的身份从清华大学顺利毕业。他22岁之前的人生可谓是一帆风顺,波澜不惊。

念书的大学毕业容易,处事为人的大学毕业却难。很多“别人”念清华,真的不一定能毕业,很不幸,在别人眼里,张晓勇就是一个不合格的清华毕业生。

方仲永为什么会沦为普通人(现代方仲永他17岁入读清华)(5)

一步走错,良机尽失

方仲永为什么会沦为普通人(现代方仲永他17岁入读清华)(6)

如果他当时沿着科研的道路走下去,未来必定前途无限。可谁的青春不迷茫,他毕业的时候肯定面临着选择的苦恼,也看不清以后的路,更没有人为他指点一二。

他想到了依旧还在田里干活的爸妈,心里就发酸,他想赶紧就业赚钱,减轻父母的负担,改善自己的生活。一腔热血,只想着去好一点的环境打拼,只想赚更多的钱,没想过自己“适合不适合”。

他放弃了分配的机会,放弃了到机关事业国企单位工作的机会,选择了去了一家合资日化外企工作,因为彼时的外企(宝洁在广州的分公司)不仅工资高,福利待遇还好。

这家外资企业是一家日化企业,按理说,也算是合理的分配,毕竟日化也是生物相关。在日化企业做了一年培训生后,张晓勇被分配到了客服部,开始从事与专业不相关的工作,心怀科研梦想的他回忆说:

当时想着,可以从事产品研发,也算是没有辜负理想。开始两年我还期盼能回到研发岗位。后来发现公司的研发重点在国外,我转到研发岗位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后来他坦率地承认:“我喜欢科学研究,而且我擅长科学研究,但最终我未能走上我热爱的职业道路。这件事使我永不放弃。”

方仲永为什么会沦为普通人(现代方仲永他17岁入读清华)(7)

张晓勇并未如同在校园搞研究那般得心应手。他平时经常实验室搞研究,对于人际交往方面几乎一片空白。但为了能够留在这家外企,也为了有朝一日实现穿白大褂,进实验室的梦想,张晓勇在客服部工作五年。

期间,他一直在写岗位调任申请书,可每一次都被公司拒绝。直到后来,他才了解到公司的研发重点在国外,国内并没有研发岗位。他才如梦方醒,但悔之晚矣!对于寒门子弟来说,试错的成本太高了,随着年龄的增长,重建的成本将越来越高。

他梦想中的自己应该是穿着白大褂带着口罩然后对着培养皿做研究,却没想到自己变成了西装革履陪着客户出入娱乐场所觥筹交错。这应该是梦想的颠覆。

更不幸的是,此时家乡的母亲打来电话,告知他一个不好的消息:父亲患上了尿毒症,卧床不起需要人照顾。"父母在,不远游",张晓勇想,"在广州漂几年,既没成家也没立业,还是回家吧。"

方仲永为什么会沦为普通人(现代方仲永他17岁入读清华)(8)

此时,他才发现自己一无所有,钱没多赚多少,梦想彻底破灭。自己从上学起就喜欢钻研问题,上大学后他更是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课题上。毕业后如果选择进入到政府科研部门做学术研究,那该多好,可人生没有回头路,对于寒门的他来说,更没有。

大城市没有扎下根,回到家乡,更难以找到施展自己才能的平台,他先是在房地产公司勉强干了2年,甚是不顺心,就辞职了,但这两年的职业生涯也让张晓勇见识了社会的蝇营狗苟和残酷之处。

接下来,他四处找工作,到处面试,他曾自嘲自己:“一直在路上,从未到终点。”无奈的他只能选择去比较靠近父亲医院的马王堆陶瓷市场做保安,毕竟父亲的病实在耽误不起了。现实不容许他一直去选择,更不会给他太多时间。

不是开玩笑,他的命运,随时可能发生在你我身上。工作和专业不对口、父母生病、职场危机、逃离北上广、人到中年、在老家找不到合适工作——这些不都是我们每个人都很可能遇到的问题吗?

谁能保证你今天还在好好上班明天不会被通知卷铺盖回家?风口很多,被风吹走的更多,一大波即将死去的企业就在路上。

方仲永为什么会沦为普通人(现代方仲永他17岁入读清华)(9)

张晓勇的话,让我很感触——我不是怀才不遇,只是梦想与现实发生激烈碰撞时,选择了安于现状。

因为身上有“清华”“生物专业”“保安”这几个热词标签,张晓勇被舆论推上风口浪尖,许多网友对他嘲笑和攻击:

清华毕业的还去当保安?你对得起你父母的栽培吗?高分低能,许多名校出来的和张晓勇差不了多少,废物一个。...

更多的人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要是再努力一下,现在张晓勇估计就当上教授了。当时雇人照顾父亲不就行了吗?外企工作一个月1万够花了。...

方仲永为什么会沦为普通人(现代方仲永他17岁入读清华)(10)

张晓勇自己也觉得愧对曾经的“学历”,张晓勇在北京见老朋友,他为了面子谎称自己在老家搞房地产。“当时只是觉得很丢人,大家混得风生水起,就你当一破保安。”因此,张晓勇在毕业后的17年间没参加过任何一场同学会。

如今,47岁的张晓勇早已失去了追梦的纯真,磨平了棱角,尽职尽责干好自己的工作,下班后做家务,给孩子做饭,去医院照顾重病的父亲。他坦然接受了媒体的采访:活着,但求心安理得。

其实,没什么好嘲笑的,不管是清华还是北大,不管是生物还是金融,在时代和命运的洪流面前,都是很脆弱无力的。

现实的引力很重,张晓勇的人生再无重起波澜的可能,活着就要拼尽全力了吧!

方仲永为什么会沦为普通人(现代方仲永他17岁入读清华)(11)

结语

张晓勇已经在竭尽全力的面对和反抗命运了。不然,他能如何?许多人都是像张晓勇一样安于现状,任由命运的波涛拍打。毕竟,人生的道路并不是每一次都能选择对的方向。

别以为一年挣个几十万就牛逼哄哄了,一场病随时能把美好生活打得粉碎,我们在现实面前,更多时候是没有选择,只能做到随遇而安。

张晓勇说:“从清华出来,有的说一定要当大官,有的(说)一定要挣大钱,有的(说)一定是要搞一个名成身就科学家,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想法,我们那时候也不外乎有这些。实际上,我也是为了家庭,为了父母,早日走向社会工作岗位。”如果他的家庭没有那么糟糕,应该能有一个更美好的前程。

最后想说的是,读书还是有用的,上个好大学更是有用的,至少上个好大学,你的人生会有更多的选择,只是关键的时候,千万别选错。选择大于努力是至理名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