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唇齿相依”、“唇亡齿寒”,意思是一样的,都是比喻关系接近、利害一致的双方。这一词出自《左传》中“假虞灭虢”的故事。

“假虞灭虢”是东周初年的重大历史事件,也是许多人耳熟能详的汉语成语典故。

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及寓意(成语背后的历史)(1)

晋献公

春秋时期,晋献公为了扩大自己的疆土,想先灭掉虢国。但晋虢之间还隔着一个虞国,要想进攻虢国,晋国一定得先通过虞国,于是晋国就向虞国提出借一条路让晋军通过的请求。虞国的国君惧于晋国是一个大国,势力强盛,不敢得罪晋国,准备答应晋国的要求。大臣宫之奇向虞国国君规劝道:“这事千万答应不得!虢国是我们虞国的外围,如果虢国灭亡了,我们虞国就很危险了。谚语说:‘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说的就是我们虞虢两国的关系啊。没有了虢国在外围的战略位置,虞国的灭亡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虞国国君没有听从宫之奇的劝告,一意孤行,还是答应了晋国的请求。宫之奇马上带着同族的人离开了虞国,并且说:“虞国被灭亡的时间不会超过今年年底了。”

周惠王十九年(公元前658年),晋献公遂借道于虞,率军南下,一举攻陷虢国要塞下阳。当时,虢公丑与犬戎正大战于桑田(今灵宝境内),闻下阳失守,急回师相救,犬戎却追袭于后,虢军大败。虢公丑幸免于难,回到上阳守御。晋军围上阳五个月,城中粮柴俱绝,士卒疲惫,百姓日夜号哭,城池岌岌可危。晋使人射箭于城内,要虢公投降,虢公曰:“吾先君为王卿士,吾不能为降诸侯”,虢公丑乘夜开城,带公族突围,率家眷奔往京师洛邑。上阳城破,虢国灭亡。晋军回师,灭掉虞国。

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及寓意(成语背后的历史)(2)

从1957年开始,考古工作者对虢国墓和上阳城遗址进行了大规模发掘,出土文物数量之多、价值之高,令人惊叹。它们在默默地诉说着像谜一样的虢国历史,而“唇亡齿寒”也成了千古遗训。

-------------------------------

鸣谦书法;历史专题网站:铁锹队长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