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精品往往需要多次重读和细读,才能从中探索其所蕴含的无穷深意一代文学大师鲁迅先生脍炙人口的小说《祝福》,自被搬上舞台之后,祥林嫂成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形象,她的悲剧故事引起了许多人的同情,许多学者们也对这个形象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其中对祥林嫂的分析和理解,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众说不一,这些不同角度的不同表述使这个形象丰富的意义被不断地揭示通过再次细读《祝福》发现祥林嫂的悲剧意义中不乏表现出她对人生是有追求的,也为自己的命运而挣扎,她在这种追求与挣扎的痛苦中度过了一生,从而向我们展现了封建社会妇女命运的悲惨,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这一生到底在追求什么?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这一生到底在追求什么(追求与挣扎的一生)

这一生到底在追求什么

文学的精品往往需要多次重读和细读,才能从中探索其所蕴含的无穷深意。一代文学大师鲁迅先生脍炙人口的小说《祝福》,自被搬上舞台之后,祥林嫂成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形象,她的悲剧故事引起了许多人的同情,许多学者们也对这个形象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其中对祥林嫂的分析和理解,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众说不一,这些不同角度的不同表述使这个形象丰富的意义被不断地揭示。通过再次细读《祝福》发现祥林嫂的悲剧意义中不乏表现出她对人生是有追求的,也为自己的命运而挣扎,她在这种追求与挣扎的痛苦中度过了一生,从而向我们展现了封建社会妇女命运的悲惨。

《祝福》是《彷徨》中的第一篇,也是鲁迅先生以农村生活为背景描写农民命运的短篇小说之一。描写了旧社会中国最底层的劳动妇女祥林嫂两次嫁夫,两次成了寡妇的悲惨命运,而且两次由卫老婆子介绍到鲁四爷家做工,最终沦为街头乞丐,在鲁镇最隆重的祝福中死去。祥林嫂虽然深受封建礼教的摧残和迫害,但是她也是有追求的,主要表现在对最基本生存欲望的追求和对群体意识的追求。

“祥林嫂是一个勤劳、 善良、 安分的劳动妇女。她一生最大的希望,是要用自己老实、勤苦的劳动,换取起码的低微的生活。首先来看她对生存的追求,祥林嫂在不幸的婚姻中死了丈夫,为了生存她逃出了婆婆的魔撑来到鲁镇做工,祥林嫂初到鲁镇时,可以说还是健康的、 能干的。“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从着装和面貌看丈夫的死并不是给她打击很大,她还能为自己的生活找到出路,为了自己的生存,她勤劳、能干、沉默、少语,也得到雇主的肯定。这个时候的祥林嫂对自己在鲁镇做工的生活是很满意的,多干活少说话,她希望这种生活能一直过下去。好景不常,最终还是被婆家找到并强抓回去,卖了她而且是强逼改嫁。有了自己的孩子,丈夫死后,她为了生存依然决定带着孩子好好过下去, “她又能做,打柴摘茶养蚕”凭着自己的劳动把孩子养大,可以看出这个时候的祥林嫂仍然对生活充满追求。当孩子被狼衔走之后只剩下她孤身一人,她也并没有像旧社会的其他妇女那样,丈夫死了,孩子又死了,无法生活,找不到活着的出路而殉夫、 殉身。祥林嫂并没有这样做,她第二次又由卫老婆子带到鲁四爷家再次寻找工做,为了生存她依然坚强地活着,虽然主人在某些事情上忌讳她去做,但她还是转了几个圆圈,最终在灶下烧火。祥林嫂经历了人世间最大的不幸,她仍然为了生存而寻找出路,从她的两次来鲁镇做工的行动中可以看出她对生存意识的追求。

在《祝福》中祥林嫂表现出对生存意识的追求外,另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对群体意识的追求。祥林嫂的不幸没有得到鲁镇人们的同情,反而是孤立她和看客式的嘲笑她,认为她是一个不好的谬种。其实在祥林嫂两次来鲁镇做工的过程中都能看出她是非常努力地想向鲁镇人们的这个群体靠拢,想融入这个群体,她想和这个群体的人们一样生活着,不想被他们看作是与众不同,不想被他们看作是另类,这些都说明祥林嫂对群体意识是有追求的。在初来鲁镇的时候她从不向别人讲述自己的身世, “她不很爱说话,别人问了才回答,答的也不多。”可见祥林嫂并不想让鲁镇的人知道她的不幸,只想像鲁镇的人们一样正常地生活着。所以她只顾埋头做工,很勤快, “人们都说鲁四爷家里雇着了女工,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受到鲁镇人们的赞扬,这些都是她追求群体意识的表现。这个时候鲁镇的人们对她还是可以接受的,虽然鲁四爷起初是反对、讨厌她是一个寡妇,但通过祥林嫂勤快的试工期内的表现也很快地接受了她。 祥林嫂努地做工,这个时候她还没有受到鲁镇人们的排斥,她一个人承担了鲁四爷家所有的家务,每月工钱只有五百文,她并没有感到不满, “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说明在祥林嫂心中只要有这样的生活过就可以了,像鲁镇的人们一们正常地生活,不会因为她是个寡妇会被人另眼相看,所以她想融入这个群体。当她第二次来鲁镇做工,不幸的一切已经让她变得有些麻木和无奈,但她还是想融到鲁镇人们的这个群体中,所以见人就说“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雪天是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我一大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一篮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他是很听话的孩子,我的话句句听;他就出去了。我就在屋后劈柴,淘米,米下了锅,打算蒸豆。 我叫, ‘啊毛!’ 没有应。 出去一看,只见豆撒得满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 各处去一问,都没有。我急了,央人去寻去。直到下半天,几个人寻到山墺里,看见刺柴上挂着一只他的小鞋。大家都说,完了,怕是遭了狼了。再进去;果然,他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可怜他手里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呢。……”讲自己的孩子被狼吃的经过,一方面是责怪自己的过错,没有看好孩子,防着狼来。另一方面是讲出自己的不幸来搏得鲁镇人们的同情,开始鲁镇的人们还是同情祥林嫂的, “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珠。”祥林嫂内心的痛苦需要找一个能够同情她的群体来诉说,鲁镇的人们在祥林嫂心中就是很好的诉说对象,由于她反复向人诉说悲惨的故事,人们已经觉得厌烦,甚至全镇的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如果说她初次来鲁镇,人们勉强没有排斥她,那么第二次来鲁镇,人们是孤立她,认为她的不幸都是理所当然的,对她的不幸感到麻木,甚至带着嘲笑的方式来引诱她讲自己的故事来满足看客式的心理。最终连她的死,鲁镇的人都觉得她是一个不祥的人,死都死得不是时候,在鲁镇最大的习俗“祝福”中,在万家爆竹声中,她死去了。祥林嫂在鲁镇是个可有可无的人,虽然她试图能融入鲁镇人们的这个群体,但是这个群体的麻木与愚昧让她在绝望中孤独地死去。

卢梭说过: “人生来是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祥林嫂是一个善良、勤劳、安分的农村劳动妇女,一生最大的希望就是用自己诚实的劳动像鲁镇的人们一样过着正常生活。有研究者认为祥林嫂身上有更多的奴隶性,愿意满足自己的奴隶身份,通过再次细读《祝福》发现祥林嫂也有为自己的命运挣扎的表现,并且不止一次地挣扎,她的结果是以失败而告终。祥林嫂身上表现出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一面,认为自己犯下了不可饶恕的弥天大罪,同时她也表现出在封建夫权、封建神权面前勇于挣扎的一面。“夫权不是一个孤立问题,它作为一种封建势力,是同其他封建势力相联系,受到一切封建势力的中心——以地主阶级为代表的封建政权的维护和支持的。”祥林嫂的挣扎首先表现在对“夫权” 代表婆婆的反抗。 她是逃到鲁镇来的,丈夫比她小十几岁,可以试想祥林嫂是过着什么样的婚姻生活?婆婆比她大十多岁,而且是精明强干,也可以想象祥林嫂又是在怎样的家庭中生活?“……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进来,说那是祥林嫂的婆婆。那女人虽是山里人模样,然而应酬很从容,说话也能干,寒暄之后,就赔罪,说她特来叫她的儿媳回家去,因为开春事务忙,而家中只有老的和小的,人手不够了。 ”当丈夫死后,婆婆仍可以利用“夫权”让她承受着一切的痛苦,她不堪忍受婆婆的虐待,从家庭中逃出来,寻找自己的生存之路。从山里逃出来就是对自己不幸命运的挣扎,她并没有安于现状,在痛苦的家庭中生活下去。婆婆找到她之后,把她抢回去,以高价卖给贺老六,她不从,并且在当天是用绳子捆着塞上花轿里,抬到男方家,祥林嫂努力地挣扎着。“祥林嫂可是异乎寻常,他们说她一路上只是嚎骂,抬到贺家墺,喉咙已经全哑了。拉出花轿来,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的擒住她也还拜不成天地。他们一不小心,一松手,……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大窟窿,鲜血直流,用了两把香灰包上两块红布还止不住血呢。 ……”在这个细节上,有不少研究者在分析时认为祥林嫂不同意嫁给贺老六更多是因为祥林嫂深受封建思想毒害,要“从一而终”、要保“贞节”。其实从祥林嫂的骂、撞香案角的行动中更可以看出她是对婆婆这种安排的不满,是对以婆婆为代表的“夫权”行为的反抗。丈夫在世时,祥林嫂要从夫,丈夫死了,祥林嫂要守孝道,要从婆婆,也就是说如果她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那么在逼嫁这件事上,祥林嫂就应该顺从婆婆嫁给贺老六。“贞节” 、“从一而终” 这些礼教陋俗祥林嫂的婆婆都可以为了钱而让她违背这些礼教,祥林嫂又何必用自己的生命去维护这些礼教呢?所以祥林嫂在这件事情上的表现说明了她对婆婆的不满,先是骂,后是以死为代价也不让婆婆的行为得逞,更多看出祥林嫂为反对“夫权”努力地挣扎着,去寻找做人的权力,其实她的要求并不高,就是离开婆家,哪怕在鲁四爷家做一辈子的女工,她已经是很满足了。

祥林嫂为自己命运的挣扎还表现在对“魂灵”问题的探讨。祥林嫂来问“我”关于“魂灵”的问题,是因为“我”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可见祥林嫂相信“我”对“魂灵”的看法。“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那么死掉的一家人,都能见面的?”这说明祥林嫂希望有魂灵,因为这样她就可以见到阿毛了,在死后就可以和阿毛团聚。“那么,也就有地狱了?”她既希望有“魂灵”又害怕有“地狱”因为她觉得自己是一个犯了太多错误的人,害怕自己死后会入“地狱”受到惩罚,所以当听到柳妈说她嫁了两次,要被阎王锯成二截,她就非常害怕,她从山里从来还不知道有这一说法。祥林嫂在山里的婆家连最起码的人身安全和生存自由都没有,不得不长年累月地为生存而艰辛地劳动,更谈不上观念和信仰。按柳妈的说法,她才知道“失节”是很严重的大事,所以按柳妈的指示,也为了自己在阴间能更好地生活着,祥林嫂去土地庙捐了门槛,花了多年攒下的工钱——十二元鹰洋,用这种方式来洗掉被逼再嫁“失节”的罪过。这也是祥林嫂企图用捐门槛的行动来换回凭自己的辛苦劳动获取生存的权利和资格,她希望自己也像常人一样在死后的另一个世界里能够正常地生活,这些都是她对自己命运挣扎的表现。

祥林嫂在鲁镇的现实中不能像正常人生活着,因为她在鲁镇人们的眼里犯了太多太多的错误,所以他们都对祥林嫂充满的不是同情,不是怜悯,而是鄙弃,甚至是冷漠,他们把祥林嫂的故事当做无聊时的闲谈。祥林嫂自己也知道鲁镇人们在嘲笑他,所以总是瞪着眼睛,无语可言,她想让自己在另一个世界痛苦更少一点,过得更好一点,她用自己的实际赋予行动花大代价捐门槛,她并没有安于现状而是在挣扎中度日如年。

祥林嫂一生经历了丧夫,被卖被逼改嫁,再次丧夫,最后丧子,人世间的莫大悲哀她都遭遇到了,与此同时她也体会到了人世的过度悲凉与冷淡。“她不堪忍受婆婆的虐待而逃出去做女工;她在被卖进山里时所表现出的‘出格’、拼命地挣扎;她千方百计寻求解脱封建礼教和迷信所加给她的精神枷锁;她怀疑人死后灵魂和地狱的有无,这一切都表现出了她的埋藏在心灵深出的抗争精神。”祥林嫂是坚强的,她一生的痛苦是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但是她还以自己微弱的力量为了生存,为了适应那个社会,为了自己的命运而拼命地追求和挣扎着。当然她最终失败了,那个社会吞噬了她,那个社会的人们抛弃了她,但是她这个形象的意义却是深远的。更多的人认为鲁迅先生写《祝福》的目的是希望能在当时社会“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可是我们今天重读《祝福》会让我们想到在当今社会像祥林嫂一样身世悲惨的人也许有很多,我们也应该牢记鲁迅先生的良苦用心。

图片素材:来源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