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采访完整(文学评论家眼中的二舅)(1)

近日,B站发布的《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在网上走红,并引发社会关注。本期新闻晨报·周到《上海会客厅》节目,我们邀请到的嘉宾是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文学评论家周立民博士,就读者所关心的一些热点问题以及视频的文学属性,我们与周立民博士进行了一番对话。

余华采访完整(文学评论家眼中的二舅)(2)

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叙述和表达

Q 新闻晨报·周到:B站是7月25日上午发布的《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B站的公众号是7月26日中午推送的,你是什么时候看的?当时看完后第一感觉是什么?

A 周立民:我是当天中午看到朋友圈里有人转,当时自己正好在吃午饭,我就看了。个人感觉作者拍得还是挺好的,这里面既有人生的轨迹,又有细节;有苦难,却未沉沦于苦难,很励志。

余华采访完整(文学评论家眼中的二舅)(3)

Q 新闻晨报·周到:这段视频总长是11分27秒,算是你最近看过的长视频了吧?按理说,这么长的视频大多数人是没有耐心看完的?

A 周立民:按说这个视频挺长的,能有人看到头不容易啊。大概压抑已久,大家的心酸都像长江黄河滔滔不绝,活着不易,感同身受吧。

Q 新闻晨报·周到:这个视频当中有二舅的故事,当然还有作为旁观者本人的讲述,作者说“分享了二舅的故事,让大家听了还有点触动”,在你看来,让很多人被感动并愿意进行分享的原因是什么?

A 周立民:确实,很多人被视频感动,我认为首先这是一个普通人的故事,很多人在故事中看到自己或者是亲人或是身边人的影子。还有,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叙述和表达,贴近了人心。

余华采访完整(文学评论家眼中的二舅)(4)

Q 新闻晨报·周到:我们身边其实也有很多平凡人的动人故事,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我们能从二舅的故事里面找到什么?

A 周立民:每个人都会从自身的感受中找到不同的点吧,就我而言,我看到了即便是命运的不公,然而,人倔强生长的力量也是不能被摧毁的。

我也看到很多人尤其是个别“知识分子”对视频、二舅和拍摄者的各种议论,甚至连什么歌颂苦难、认同苦难的论调都出来了,更不要说各种什么做深刻状的思考了。如前所述,每个人有各自的感受,这很正常,我倒是觉得大家不要总是高高在上的训导或启示谁,先做个“普通人”体会一下、感受一下,先调用自己的情感,再操动各种理论,这样看现实、看人生,也许不是雾里看花,在泥土里体会蝼蚁的挣扎,比在云端更贴切。哪怕要改变命运、改造土地,这也是最基本的出发点。

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文学化视角

Q 新闻晨报·周到:有网友这样评论“平凡但是高贵,这是我今年看过最高级的视频。真实生活的图片配上幽默的文案,叙述了二舅的一生,像看了一篇名家的文学短篇小说。”确实,这也是我们第一次讨论以视频作为载体的,以往我们交流更多的是文学作品和书籍,你怎么看这视频包含的文学属性?算不算是一种视频化文学?

A 周立民:文学关注人生,关注人在时光中的各种姿态和心态,就这一点而言,这个视频很好地体现了这些。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能够看到小说、诗歌、散文这样的直接地文学文本之外,还有很多文学化的视角,这些视角已经默默地融汇在各种艺术表达形式或叙述方式之中,从这个意义而言,文学不仅对人们的审美方式,而且对认识世界、打量人生的方式都是有着巨大的影响的。只不过有时候人们没有意识到,因此也就忽略了。

余华采访完整(文学评论家眼中的二舅)(5)

Q 新闻晨报·周到:我这个问题是给文字工作者和内容生产者的。很多时候,我们会沉迷于流量或者10万 的数字之中,这个视频对我们今天的文字工作者和内容生产者最大的借鉴意义是什么?

A 周立民:其他的我谈不上,对于作家而言,这个视频的轰动应该引起他们的思考,我只觉得他们的作品被很多炫目的叙述方式和太厚的自我意识茧壳包裹得太严实了,以致没了鲜活的空气和生机勃勃的长势。反倒是这么一个叙述上很简单的视频,因与那么多的人生直接牵扯在一起,而显得血肉丰满从而也很有力量。这倒令我想起巴金先生在谈到“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是自然,是无技巧”时所说的话:

三十年代我在北平和一个写文章的朋友谈起文学技巧的问题,我们之间有过小小的争论,他说文学作品或者文章能够流传下去主要是靠技巧,谁会关心几百年前人们的生活!我则认为读者关心的是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和主人公的命运,我说,技巧是为内容服务的。——摘自巴金《随想录•探索之三》

余华采访完整(文学评论家眼中的二舅)(6)

视频节目在B站点赞数达到近300万,转发数124万(截至7月27日上午10点)

和余华的作品《活着》有一些共同性

Q 新闻晨报·周到:B站视频号将《二舅》 称为视频版《活着》,也有网友将作者的行文和语言风格和余华的作品去做对比。我知道,余华是你非常熟悉的一位作家,你觉得他们两人的行文和语言风格有共同性吗?

A 周立民:有一些共同性,二者都是在讲述一个人怎么“活着”。不同的是——《活着》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是高度集中的文学表达,是一个作家非常自觉的风格化的叙述。而《二舅》作者也并没有这方面的追求吧,所以内容更朴实、更直接一些,也并没有形成自己个性化的语言,用的基本上还是公共话语;在历史感和年代意识上,《二舅》显然也不如《活着》那么深思熟虑和精心构制。

余华采访完整(文学评论家眼中的二舅)(7)

B站视频号将《二舅》 称为视频版《活着》

Q 新闻晨报·周到:作者唐浩7月26日回复网友,“二舅认真的活了半生,我分享了二舅的故事,大家听了还有点触动,这三者合起来就是个美好的小故事,美好的故事应该有一个美好的结尾”,你个人怎么看这个故事的结尾?

A 周立民:结尾的画面不错,从文学表达上,反倒觉得一般,想总结什么和提升、提炼一点什么,这种表达,限制人们对作品的自由感受和解读,其实大可不必。故事本身,已经告诉了观众想告诉的一切,把“总结”留给观众会更好。

余华采访完整(文学评论家眼中的二舅)(8)

视频结尾画面

余华采访完整(文学评论家眼中的二舅)(9)

作者唐浩7月26日通过微博回复网友

嘉宾介绍:周立民,辽宁庄河人。现为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巴金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和当代文学评论工作,著作有《另一个巴金》《巴金画传》《巴金论稿》《精神探索与文学叙述》《闲花有声》《翻阅时光》《星水微茫驼铃远》《简边絮语》等多部,编有各类文献资料多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