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成虎,是个汉语成语,有典故出处的。

不少人只看词面,往往简单理解成,是指多人团结生成虎的力量,与“齐心合力”有相近的意思。实则大错之。

三人成虎正确的释义是三个人谎报城市里有老虎,听的人就信以为真。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与俗话“唾沫腥子淹死人”有接近的意思。

拎不清是非(心怀正能拎清是非)(1)

典故出自《战国策.魏策二》。战国时期,魏国的大臣庞葱要陪魏国的太子到邯郸做人质。

临行前,庞葱对魏王说:“大王,如果现在有一个人来告诉你大街上有老虎,您会相信吗?”魏王说:“当然不相信,大街上并没有老虎。”

庞葱接着说:“如果来了两个人说大街上有老虎呢?”魏王说:“那我就要疑惑一下了。”

庞葱又说:“要是又来了第三个人说大街上有老虎呢,大王会相信吗?”魏王说:“这样我就相信了。”

庞葱说:“大街上是确实没有老虎,但是说的人多了,大家也就信了。现在邯郸离魏国遥远,污蔑我的人何止是三个。我走后,只希望大王可以明察秋毫。”魏王说:“我明白你的意思。”

随后庞葱就告辞而去,后来真有佞臣诬告庞葱,魏王起先不听,可是架不住又有不断的流言传到魏王耳里。

虽然庞葱对魏王提前预警过,但是后来庞葱归国后,还是失去了魏王对他的信任,再也没受到魏王重用。

拎不清是非(心怀正能拎清是非)(2)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谎言、流言重复的遍数多了,就会迷惑人的判断分析力。说明了舆论导向的威力,具有强迫暗示的功能效应。

现今资讯比起古代更加发达畅通,良萎长短的各种信息日夕纷杂、迅传,“三人成虎”的生成率会更高更易发生。在这样的情势下,生活中的我们在遇到七谈八议的事情时,就更要多一份头脑的清醒,多一些自己的想法。少一些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多以正能、善心出发,少妄信、掺杂一些混淆是非的现象。

有句老话,木秀于林,风必催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是有其反映人性一面的道理。但反向思维,更多的木秀生长,风景它不更美吗?更多的高人出现,社会不更亮色吗?何必去做那“三人成虎”中的一人,去助力风力、诽言。

拎不清是非(心怀正能拎清是非)(3)

譬如现在网上有一些小现象。中国影史票房第一的《战狼2》,只要有关评介它的文章出现,评区里必有跟评的句:不如xx片好,比xx片差,已成定律。必有什么包场的了、挣爱国钱之类的讥言,醋意满屏。

人家就一部动作爽片,加上爱国情怀,不就“一不小心”狠狠地打了一把小鲜肉电影盛行的脸,拔了尖吗。酸言讥语就没断过。这里面除了个别好标新立异装十三的带节奏,就包含了很多“三人成虎”的人云亦云的暗示效应。当然这个很多放在正能观众那,总是少数,但它多少隔应人。

拎不清是非(心怀正能拎清是非)(4)

难道拍国家落后挨打的,你才高兴吗?一面说着这片子这不好那不好的,一面动辄拿此片去与其它名剧、海外大片可着劲的相比说事,既不好,你较那么多劲去比较什么。

还有动作巨星成龙,凭借玩命的敬业精神在世界影坛打出一片天,但但凡有他的文讯,评区也是必定律式出现:就是杂耍。昧不昧心,看过大哥年轻时的片子吗?!杂耍,奥斯卡终身成就奖,怎没第二人也杂耍杂耍去拿一个呢!

第一个说街上有虎的,有什么目的,装B也好,心态有障也罢,先不论,如果第二个、第三个准备跟风说虎的,做好自己,拎得清是非,收住发声,那“三人成虎”它也不就消停了吗。多几个成龙、吴京硬汉式的榜样,它不好吗?多啃啃排骨,少吃点小鲜肉,强强身骨,它不好吗?

用影圈举例,社会其他圈子亦如是道理,相通的。“虎”跑不到街面上,社会只能是更和谐的向上。

拎不清是非(心怀正能拎清是非)(5)

拎不清是非(心怀正能拎清是非)(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