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成都有关的长诗 文化探源之诗词成都(1)

成都手机报9月6日讯唐代诗人岑参 (约715年-770年),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前后两次在边塞生活共六年。他回朝后,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大历元年官至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岑参任职成都、嘉州(766年-769年)之时,有一天,在万里桥头送友人南下,写下《万里桥》一诗,诗曰:

成都与维扬,相去万里地。

沧江东流疾,帆去如鸟翅。

楚客过此桥,东看尽垂泪。

诗人在万里桥上倚栏远眺,友人乘坐的船越来越小,犹如展翅的鸟渐渐消逝于天际。想到数年流寓于蜀中,一时悲从中来黯然泪下。古人有“诗谶”之说,谓诗人可从诗中不自觉地预言日后的祸福。岑参大历四年(769年)罢官,后欲返故里,因蜀中战乱而终未成行,最后卒于成都,此诗也可算“诗谶”吧。

万里桥,相传为李冰所建。刘光祖《万里桥记》说“古今相传,孔明于此送吴使张温,曰: ‘此水下至扬州万里。’后因以名。或则曰:费袆聘吴,孔明送之至此,曰:‘万里之道,从此始也。’”此即桥名之来历。维扬,扬州的别称。唐宋时成都的水路交通十分发达,从成都出发,沿锦江而下,经黄龙溪,汇入乐山之长江干流,然后经宜宾、泸州、重庆,进入长江中下游,亦即杜甫诗中所说的“门泊东吴万里船”(“维扬”就属东吴范围)。唐时谚语称“扬一益二”,唐人卢求《成都记序》说:“大凡今之推名镇为天下第一者,曰扬、益,以扬为首,盖声势也。人物繁盛,悉皆土著,江山之秀,罗锦之丽,管弦歌舞之多,伎巧百工之富,其人勇且让,其地腴以善熟,较其要妙,扬不足以侔其半。”根据这句“扬不足以侔其半”,可知当时成都的繁荣。(参考文献:杨玉华著《成都最美古诗词100首详注精评》,成都时代出版社)

-----

◇人人爱读书,期期有彩蛋◇关注成都手机报官方微博,可参与“书香成都”赠书活动。本期主题:唐时的成都曾是长安之外全国最大的城市,可信吗?欢迎你来侃。我们将从精彩留言中抽取幸运读者,送上好书一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