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代表作寒食帖(赏读诗似李太白)(1)

《在故宫寻找苏东坡》祝 勇著 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

苏轼代表作寒食帖(赏读诗似李太白)(2)

苏轼《寒食帖》(台北故宫博物馆藏)

苏轼代表作寒食帖(赏读诗似李太白)(3)

本书选取故宫收藏的宋元明三个朝代的艺术藏品,由书、画及人,从十个侧面——入仕、求生、书法、绘画、文学、交友、文人集团、家庭、为政、岭南,书写了苏东坡一生的生命经历。在作者笔下,苏东坡是属于人间的。他是石,是竹,也是尘,是土,是他《寒食帖》所写的“泥污燕支雪”。他的文学艺术,牵动着人世间最凡俗的欲念,同时又代表着中国文化最坚定的价值。作者将苏东坡的精神世界和艺术史结合起来,由苏东坡个体的人生去反映他所处的时代,从而书写了整个宋代的精神文化风貌。

  一连串眼花缭乱的变化,都与苏东坡无关。那时的他,没有文件可看,没有奏折可写,也不用去受皇帝的窝囊气。他的眼里,只有寒来暑往、秋收冬藏。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苏东坡来到黄州的第三个寒食节,一场雨下了很久。西风一枕,梦里衾寒,苏东坡在宿醉中醒来,凝望着窗外颤抖的雨丝,突然间有了写字的冲动,拿起笔,伏在案头,写下了我们最熟悉的行书——《寒食帖》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看海棠花凋谢,坠落泥污之中。苏东坡把一个流放诗人的沮丧与憔悴写到了极致。

  艺术之美的极境,竟是纷华剥蚀净尽以后,那毫无伪饰的一个赤裸裸的自己。

  《寒食帖》诗意苦涩,虽苍劲沉郁、幽咽回旋,但放在苏东坡三千多首诗词中,算不上杰作。然而作为书法作品,那淋漓多姿、意蕴丰厚的书法意象,却力透纸背,使它成为千古名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