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显著的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内经》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指出了人与自然界有密切联系。《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强调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意义。

“治未病”有两个涵义:一是防病于未然;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为适应四时变化,避免外邪侵袭,《内经》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三伏天穴位贴敷疗法,就是依据“冬病夏治”“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治则,衍生出的一种中医外治法。

三伏贴主要贴的一些穴位(穴位贴敷怎么贴)(1)

三伏天,亦称“伏天”,是我国夏季最热的时期。三伏天分初伏(头伏),中伏(二伏),末伏(终伏)。初伏:指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到第四个庚日前一天的这段日子,第三个庚日为“入伏”,作为初伏的第一天。中伏:指夏至后第四个庚日起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前的这段时间,第四个庚日定为中伏开始的第一天。末伏:指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起到第二个庚日前一天的这段时间,第二个庚日定为出伏,即伏天结束。

三伏天穴位贴敷疗法的最佳治疗时期是每年的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第1天。

三伏天穴位贴敷疗法的主要适应证:支气管哮喘、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变应性鼻炎、儿童哮喘及免疫功能低下,特别易感冒的亚健康人群等。

穴位贴敷的药物组成及方法:炙白芥子21g,元胡21g,甘遂12g,细辛12g。将上药共研细末,制成散剂。使用时,每次用三分之一的药面,加生姜汁调成糊状,酌加麝香少许,分别摊在6块直径约5厘米的油纸(或塑料布)上,贴敷于肺俞(图1)、心俞(图2)、膈俞穴(图3)处,用胶布固定。通常成年男性每次贴4~6小时,成年女性每次贴2~4小时,儿童每次2~3小时。

三伏贴主要贴的一些穴位(穴位贴敷怎么贴)(2)

图1肺俞

三伏贴主要贴的一些穴位(穴位贴敷怎么贴)(3)

图2心俞

三伏贴主要贴的一些穴位(穴位贴敷怎么贴)(4)

图3膈俞

敷贴时皮肤有轻微烧灼感,皮肤发红,局部发热属正常反应,无需特殊处理;如敷后局部有灼热疼痛或蚁走麻痛感,应提前取下,清除局部残余药物,禁止抓挠,不宜擅自涂抹药物,一般可自行痊愈。

对皮肤耐受性较好,病情较重的患者,可辨证配穴:痰多纳少加脾俞;气短乏力加肾俞;咳嗽喘促加定喘;恶寒怕风加风门;胸闷气短加膻中。初伏、中伏、末伏各1次,1年贴敷3次,一般连续贴敷3年。

三伏天持续多久

立秋后第一个庚日是末伏第一天,初伏、末伏十天,中伏十天二十天。通常也指从初伏第一天,到末伏第十天的一段时间。

穴位贴敷疗法的禁忌及注意事项

①孕妇及有严重心肺功能疾患的病人;

②发热及急性传染病患者;

③哮喘正在发作期的患者;

④皮肤有疱疹、疖疮、表皮有破损者以及3岁以下幼儿和皮肤特别娇嫩的女士,不宜敷贴。

(人卫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