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考背诵篇目记诵难度超过《唐诗三百首》

2017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附录1开列了“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共计72篇。72篇当然不算多,但和之前考纲规定的64篇相比,就发现学生记诵的任务增加了许多。这体现为两方面:一是绝对数量的增加,二是构成比例的变化。

从数量考察,增加并不显著;但从构成着眼,会发现“推荐篇目”清一色为高中篇目,而考纲64篇中高中篇目仅为14篇,其它50篇均为初中篇目。前者比后者增加了4倍!这就极大地增加了高中生记诵的负担。

陕西师范大学程世和教授批驳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材主编让高中生背72篇古诗文,请问你们自己能背得下来吗?”这种批判明显带有情绪化的色彩,但抓住了要害:对于普通高中生而言,72篇确实是语文学习不能承受之重。

高考必背古诗文难背(高考背诵篇目记诵难度超过唐诗三百首)(1)

为什么这么说呢?

古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说法,能够记诵唐诗三百首,在古代大概率能够作诗,最低限度是见物起兴,随口吟出应景的诗句。不论何种情形,语文水平均已相当可观。

《唐诗三百首》有多少字呢?因为该书收录的唐诗以绝句和律诗为主,单首字数很少;也有百余首古体,其中最长的是白居易的《长恨歌》,840字。两者相加,总字数不会很多。我们可以将唐诗三百首的规模统计出来,其中310首版本的共计21262个字。

高考必背古诗文难背(高考背诵篇目记诵难度超过唐诗三百首)(2)

那么,72篇多少字呢?电脑统计的结果是21623字(含标点),多于唐诗三百首总字数;刨除标点,比唐诗三百首字数略少。

我们知道,能作诗(古体或近体,以绝句、律诗为代表)大约相当于今天中文系硕士以上的水准。要知道,很多中文系毕业的博士生未必能吟出像样的诗作。北京师范大学的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曾经试作过一首绝句,饱受诟病。由此可见,能够记诵唐诗三百首,搁现在语文水平相当出色。

高考必背古诗文难背(高考背诵篇目记诵难度超过唐诗三百首)(3)

我们知道,背诵诗歌相对简单,因为句式整齐,声音谐和,朗朗上口,背诵难度肯定小于散文。现在要求高中生背诵的散文多达32篇,超过16000字,占比达到75%,所以背诵72篇的难度远大于唐诗三百首。

对于普通高中生提出如此苛刻的要求,显然不近情理。

我们还知道,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科举以考查诗文为主,多记诵一些诗文当然有必要,也有可能。但现代社会是智能社会,科技强国成为普遍共识,高考以考查数理化为主,还有英语、人文科学学习任务,语文学习自然受到挤压,学生哪来的时间、精力去记诵如此复杂众多的内容呢?

所以,对于普通高中生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盲目并且荒唐!

二、哪些篇目没有背诵的必要?

我们可以先做个案分析。

1.《谏逐客书》。《谏逐客书》是新增加的背诵篇目,此前从未要求高中生背诵过。第一段充斥大量人名、地名,这些名词对于高中生而言难以理解,没有意义,只能死记硬背,背诵它们只会搞坏脑子,批量制造蠢材,弊大于利,故根本没有必要。

第二段充斥着大量器物名、曲目名、地名,背诵难度极大,看不出有任何背诵的价值。

结论:学生学习《谏逐客书》,背诵少量金句(如“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即可,背诵全文大可不必。

高考必背古诗文难背(高考背诵篇目记诵难度超过唐诗三百首)(4)

2.《种树郭橐驼传》。第三段充斥着大量种树的细节,生活在农业社会,背诵它们不是坏事;生活在智能时代,背诵它们毫无必要!第四段充斥着大量农业社会风俗信息,这些信息了解即可,没有必要背诵。

结论:学习《种树郭橐驼传》背诵少量金句即可,如“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等。

3.《上枢密韩太尉书》。本文也是新入选的背诵篇目,是苏辙19岁时的作品。文章主要论述养气的基本途径:一是读书养气,二是游历名山大川养气,三是结交贤人养气。此种观点对于培养擅长写文章的封建士大夫意义深远,对于现代人学习写作也有启发,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八方友”的成才之路对于现代社会并不适合,或者说,大多数人走的是理工道路,大学培养的更多的是理工类人才,掌握科学原理,探索自然奥秘,在实验中验证和发现知识,比传统的文人成长之路更加重要,也更加紧要。况且文章的基本观点“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明显偏颇。故此文作为批评对象尚可,背诵并无必要。

高考必背古诗文难背(高考背诵篇目记诵难度超过唐诗三百首)(5)

4.《黄冈竹楼记》。第四段充斥高楼名,第五段记述个人沉浮履历,并没有记忆价值。

5.《过秦论》(上)。此文在旧教材中只要求背最后三段,现在要求背诵全文,这种要求太过激进,并不合理。其第二段充斥大量人名,既没有记诵的必要,也没有牢固记诵的可能——因为没有意义,所以即便勉强记住,也会很快忘却。

结论:此文记诵局部即可,没有必要记诵全篇。

6.《登泰山记》。此文第三段写泰山观日出,比较经典,值得记诵。除此之外,充斥大量地名、建筑名,难以记诵,也没有必要记诵。

7.《滕王阁序》。此文在旧教材中只要求背诵第二、三两段,现在要求背诵全文,难度太大!尽管文章确实漂亮,文采富丽,语言精工,文化含量巨大,但对于语文尖子提出要求则可,对于全体高中生提出要求就显得不近人情。

综上,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充斥大量人名、地名、器物名的文章,因为难以理解,故不适合记诵;个性化的古旧经历,过时的经验风俗信息,此类文字没有应用价值,不必记诵;过长、过繁的文章适合推荐,不适合做硬性规定。

三、哪些篇目必须记诵?

应该说,推荐的72篇古诗文大多应该记诵,比如全部古诗都是适合的。那么,记诵的标准是什么呢?我们可以这样描述:

典范性。被今人反复诵读,被时间和实践检验过的篇目,文质兼美,可视为学习语言的典范,如《阿房宫赋》《赤壁赋》等。

原创性。有些篇目此前并没有纳入背诵篇目,但因为具有原创价值,对于中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大有裨益,这些篇目也是值得记诵的。如《大学》节选、《中庸》节选、《礼记》节选、《老子》节选等。

应用性。有些篇目的思想和文句为后人广泛引用,对于今人思想的塑造和语言的美化具有实际的功用,这些篇目是值得记诵的。如《春江花月夜》《将进酒》《桂枝香》等。

可行性。要求学生背诵,老师应该先行示范;如果老师有较大抵触情绪,背诵任务就很难落实。布置背诵任务,应该便于教师检查,如果只有少数学生能完成此项任务,督导就很难进行。所以背诵篇目的确定必须考量教学的可行性;背诵篇目的拟定有必要广泛征求师生的意见。

总之,记诵适量的古诗文有助于了解并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有助于形成文化自信,有助于提高母语水平和文化素养,但过量记诵只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损害学生的自信心,干扰其它学科的学习,弊大于利。有鉴于此,建议将记诵的任务减少一半,即降为总字数一万字左右,至多不能超过一万三千字,和64篇总字数相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