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老舍是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北京人艺编剧,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龙须沟》等。

对老舍一生的印象(遇到好人有多重要)(1)

老舍出生于1899年,也即清朝的末年,但他家却属于“满洲八旗”的“正红旗”。在清朝,属于“贵族”阶级,是享有特权的。然而,随着时局的变迁,老舍出生前后,他的家庭已经没落了。但两百多年的清朝,即便到了末年,由于历史的惯性,也使得旗人创造了一种独具风格的生活方式,那就是“有钱人真讲究,没钱人穷讲究”。老舍家虽然很穷,却也有讲究的一面,所以,生活更加艰难。按老舍自己的话说,众多姊妹兄弟,“全家的生活都仗着父亲三两银子的月饷,和春秋两季发下来的老米维持着,多亏母亲会勤俭持家,这点收入才将将使我们不至沦为乞丐。”

对老舍一生的印象(遇到好人有多重要)(2)

因之,在老舍小的时候,家贫缴不起学费,加之他的身体也弱,一直到九岁都没有上学,也不认识一个字。如果照这样生活下去,“说不定我一辈子也得不到读书的机会。因为母亲虽然知道读书的重要,可是每月间三四吊钱的学费,实在让她为难。”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老舍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于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战争中,全家靠母亲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生活。上述老舍所说的关于他父亲三两银子的月饷,应该是对战死者家属的抚恤费。这笔费用因清朝后期国库空虚,发的越来越不及时,甚至欠发。

对老舍一生的印象(遇到好人有多重要)(3)

可有时候,就在那个绝望的当口,事情会突然发生转机,而且让人始料不及,也无法预见。以下是老舍自己的一段话:

有一天,刘大叔偶然的来了。我说“偶然的”,因为他不常来看我们。他是个极富的人,尽管他心中并无贫富之别,可是他的财富使他终日不得闲,几乎没有工夫来看穷朋友。一进门,他看见了我,“孩子几岁了?上学没有?”他问我的母亲。他的声音是那么洪亮,(在酒后,他常以学喊俞振庭的《金钱豹》自傲),他的衣服是那么华丽,他的眼是那么亮,他的脸和手是那么白嫩肥胖,使我感到是犯了什么罪。我们的小屋,破桌凳,土炕,几乎禁不住他的声音的震动。

等我母亲回答完,刘大叔马上决定:“明天早上我来,带他上学,学钱、书籍,大姐你都不必管!”我的心跳起多高,谁知道上学是怎么一回事呢!……第二天,我像一条小狗似的,随着这位阔人去上学。学校是一家改良的私塾,在离我的家半里多地的一座土地庙里。

……在我由私塾转入公立学校去的时候,刘大叔又来帮忙……

对老舍一生的印象(遇到好人有多重要)(4)

老舍从学校毕业后,在国内工作一段时间,并开始文学创作。1924年赴英,1929年夏回国工作。1946年赴美,1949年10月离美,12月抵达天津。

其间,老舍一直笔耕不缀,著作等身。

1951年,老舍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1953年,老舍当选为全国文联主席,作协副主席。

老舍的大部分小说戏剧,已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搬上银幕和电视荧屏,深受人们喜爱。

对老舍一生的印象(遇到好人有多重要)(5)

谁能想象得出,这么著名的一位作家,当初因为没钱上学,差点成为文盲。对于老舍来说,刘大叔就是他生命中的贵人。至于刘大叔为什么会帮助他,为他慷慨解囊,我们不得而知。从老舍的文章叙述中,我们知道,刘大叔是一个大方的人,喜欢做慈善,施舍。后钱财散尽,入了空门,法名“宗月”,人称“宗月大师”。

宗月大师是地地道道的富家子弟,原本北京西直门大街一半都是他家的产业。宗月大师悲悯众生,爱国爱教,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敬仰,大师圆寂后出殡时,半个京城的贫民,自动走上街头为他送葬。

老舍曾说:“没有他(指刘大叔——笔者注),我也许一辈子也不会入学读书。”

,